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谛▪P4

  ..续本文上一页千种化身,而说千亿化身、千亿前世、千亿后世等等。

  所有菩萨十地构成第三道和第四道,即见道与修道。此二道中,又有等级之分──上、中、下三等见道和上、中、下三等修道──但总括起来说,此诸等级是与菩萨十地相符合的。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行舍──及八正道,皆为菩萨于十地中所经历者。

  到了菩萨的第十地,成觉的最后一步藉一种特殊的禅定境界而完成,其名为金刚喻定。此处之「金刚」,有坚不可摧及利破一切之义。其所破者即那对究竟实性的无明所遗留下来的最后及最微细的影响。当此最微细的无明之障为金刚喻定所破时,我们就完全成觉了。我们已达圆满佛位,此位有时被称为菩萨的第十一地。

  我们目前的状况有如被钉上镣铐,锁在黑暗的监牢。监牢即是轮回,我们本身的无明将我们缚于轮回、禁于轮回。在资粮道与加行道的阶段,直至入菩提初地之前,我们愈来愈感到自在,虽仍被监禁,但可在牢中自由行动。一入菩萨初地,或入见道,就像牢门大开,此后我们即可出狱,任意遨游了。

  在此比论当中,牢狱象征轮回的束缚性,手铐脚镣象征我执加在我们身上的限制;不管我们在轮回中的哪一道──不管我们在牢狱中的哪一处──我们总不免被我念,被毕竟有我之见所束缚。一入菩萨初地,我们就从此摆脱了镣铐,出离了牢狱。

  菩萨本尊所代表的是活跃于我们生活之中的觉心品性。

  三身

  佛果或等觉,是用三身来形容。三身是等觉之三相,其名为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与心之本性有以下的关系。心本来之空性相当于法身。心之明性相当于报身。心之无碍显现性相当于化身。此表示出心之本性的三种特性即是我们所谓的佛果,佛果亦名「三身之合体」。

  有多种方式用来形容法身或究竟相。例如,传统的说法提到法身的二十一圆满相,象征不变,不堕的心境。法身还有无所不在相,因为法身遍布轮回与涅槃。法身也有永恒性,因为法身无色、无限、无生、无灭;因其离有二相对之想,故无高、无下、无乐、无忧、无任何一种变异。经文中就以这种方式来形容法身的不变异性,它既不会退化、枯竭,也不会受损。

  报身也是由不同的观点形容,最常见的是就五定性〈Five Certainties〉来讲。第一定性与报身的形相有关。佛之报身的形相有永恒性,无始无终,故与所有无常的现象都不相同,甚至与在此世间生、老、死之释迦牟尼佛的形相也不相同。第二定性是,虽然我们有区域观念,说某方之佛和某方佛土,但报身的环境仍有其永恒性,不会变异、退化或受损。第三定性是,永无休止的传授大乘法或金刚乘法,在正觉的报身层次所传之法永远是大乘法或金刚乘法。第四定性与随从或闻此法者有关,他们永远是第八、九、十地的菩萨,也就是证悟最高、最为清静的三个阶层的菩萨。第五定性与时有关,那就是报身不为一般时间所限。此与师、境、法、随从及时态有关的五定性,全属永恒的清静身〈Pure Form〉。

  我们说过心本是空,其性为明,并且无碍。我们现阶段所感到的心之无碍,乃是所有情绪、思想、概念、苦乐的感受等,都能毫无障碍的在我们心中生起。这一切全是尚未成觉之心的无碍显现。从已成觉者的观点来看,则心之无碍显现即名化身,也就是在有形世间以有形之身显现成觉。此一现象有不同的层次和状况。例如,我们可用无上化身指等觉的释迦牟尼佛;我们可用「生身」指那些虽尚未得等觉,但能藉有形之身或各种美术、工艺、科学等,表现某种程度的正觉之人。以有形之身显现正觉并非佛性有意的作为,并非出自某种决心,如「我今要在某界化现某相」,而是自然的流露,正如阳光自然放射,无需太阳的指令或授意。太阳在,自然放光;法身及报身在,亦复如是,惟所放出者乃是化身。

  小乘及大乘对道的看法

  以上我们所说的道谛同属小乘与大乘。在此二乘的法教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对五道〈资粮道、加行道、具道、修道和无学道〉、三十七道品等都有着相同的概念。其不同之处乃在于对这些课题所作的解释有广狭之分。例如,从小乘的观点来看,布施包括尽舍自己所有之财,理想的做法是出家为僧为尼,过极端简单的生活,三〈或五〉衣一钵,只取当日所需,此外别无其他。总之,小乘的理想布施,包括一介不取,尽舍财欲,而追求非常简单的生活。从大乘的观点来看,理想的布施范围大到包括不断将所遇之财分与他人,甚至视自身亦为可施之物。无论什么现前,都以某种方式不断献出,不是献给佛法,就是献给利他的目标。

  从小乘的观点来看,持戒极像我们寻常所想的那样──以不做有害无益之事来过善良的生活。大乘对持戒也有此见,但将此见大加延伸,其作法是强调发挥我们内在的善性和向善之心,以及为利其他众生而奉献自身,故其持戒的范围较大。

  小乘及大乘对成觉之道确有共同的看法,但我们此处所说的成觉,专属大乘和金刚乘。对小乘来说,成觉的目标是不善因素的消灭;只有在大乘和金刚乘的层次,才谈到发展心之潜在的善性。

  细察小乘和大乘如何描述成觉,我们即可更清楚的了解二者对成觉的看法有何差异。小乘的目标是得阿罗汉果。藏译阿罗汉为dra chom pa,意即「破敌」。此处所说之敌系指把我们关在轮回之中的烦恼与无明,「破敌」就是要克服或消除烦恼与无明。寂灭之理即出于此。在小乘中,寂灭是成觉之异名,所指的是断那惑心之烦恼,以及断那障悟之妄想,亦即断执有执无,执实执虚等有二相对的概念。得寂灭时,所有烦恼等都被遏止,心即完全证入空性,毫不动摇,毫无散乱。这是小乘的理想,确能导致等觉,但所需时久,而且在此几乎无限长的修行期间,实无能力帮助其他众生。此乘之所以名为「小乘」,原因就在其范围比较狭窄。不过,寂灭至少也可以表某种程度的解脱轮回,因为证得寂灭者不必再受后有;他已超越那造成再生于轮回的业力。

  也许五道、十地、三十七道品,以及三身特性等概念,并不是我们非完全了解不可的;我们若能精进修行佛法,这一切迟早总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不会因我们不知其名而不发生,也不会仅因我们知其名而一定发生。另一方面,予人指引,助其更加了解修法的要素及所欲修得的觉境,似乎也很重要。

  为何要学四谛

  从轮回与涅槃的观点来了解我们的处境,其价值如下:轮回的因果使我们产生另辟蹊径的想法;一旦我们晓得自身处境的缺憾时,就有可能另谋出路。如果我们再了解道之因果,那就能使我们不仅想要舍离轮回,并且还想要成觉。此外,了解佛陀与菩萨的伟大品性,能使我们对自己可能获得的成就生起信心与敬畏。信心、精进与发心极有助于了解四谛。

  既已得此暇满宝贵的人身,又已得遇正法,我们所处的地位是关键性的。一边是在轮回中继续盲目流转的可能,另一边则是超脱轮回而确实成觉的可能。这两种可能都出于我们人人皆有之心,皆能感受之心。本空性明,真能证入菩萨十地的就是我们已有之心;能证得等觉的也是此心。

  

《四谛》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中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