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我說真是沒有時間,沒有這種福慧因緣的聚集力。我們現在這個力量,是無量無邊的佛菩薩的加持力,因爲他們都有安居的誓願。安居是曆代諸佛所製,象我們賢劫以來,拘留遜、拘那含牟尼、迦葉、釋迦文佛,這一個佛陀一個佛陀,他們都形成了一種巨大的力量——一個佛陀宣化、製戒,所有的佛陀都會支持,以他們的通力、自在力、方便力,或者令他們所成就的阿羅漢住世者來加持我們。沒有這個加持,我們在這兒的因緣早就散壞了,根本不可能。因爲這麼熱惱的時代,我們在這兒享受這一分清涼,是不可能的,菩薩們,不可能的。你看有多少人在熱惱中奔波,雖然知道那很熱惱,但他決不到這個清涼地,沒有理由,沒有福報,也沒有因緣去相續它,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十分的困難!
所以這個安居結束以後,大家肯定是面臨著這樣一個自我審視的法則了,說這個回向是自他的一個利益。好比說我們動了一個煩惱,你不要去舍它,你若以念佛觀察,若以順性觀察,即觀察它的本性,若憶念佛回向給它,若以意樂守護于它,在這個現行煩惱中可能你會付之一笑,或者說你會無染輕松,或者說你會得到一個悲心的養育,這樣一個機會。對煩惱如此,當然對習慣也是這樣子,有的人貪財、貪色、貪于種種作爲,沒有問題的,現前的時候,你就用這樣一個回向爲首,不舍的這樣一個順性的觀察、佛願的回施、意樂的觀察等等,或者說這樣一個意識的訓練,最少你會得到一笑、輕松、解脫這樣的結果。
我們要是不運用呢?我們對自己的悲心、對他人的悲心是不能成熟的,所以這個回向就是運用。運用什麼呢?運用佛陀的願力、果地覺、順性、順性的觀察,或者說我們的意樂、意樂的守護。意樂就是無染、無染的守護。在我們的取舍、淨穢、染著、辨這種奔波中,我們的意識很疲憊,很辛苦。那我們想讓意識真正地樂起來,它就是無染清淨、平等安樂,那就是你的意樂的守護。所以若從意樂守護,若從佛願回施,若順性觀察,那我們這個悲心的在我們每一個身口意業的現緣中必然成熟。
當然這個教法最不可思議的就是——在生活的任何一個時刻,所以“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這都是這個教法的實際內容。“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怎麼普照諸佛會呢?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中,那我們最少可以算一個未來佛的諸佛會的一個空間,現在說我們這一群人是未來佛,那麼你照照這個未來佛的海會吧,可以吧?你能不能“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呢?對世俗的因緣不動不搖,去觀察它,去認知它,使它放出清淨的性德的光明呢?或者說佛陀報德的光明呢?或者說我們意樂無染的智慧、輕安的喜悅呢?那就是悲心的熏習、悲心的成熟與運用,那是我們每一個修行者或者學佛者的現行的一個事實。因爲這個法的這種一念及一時的不舍、一個作爲的不舍,就是對每一個作爲我們都可以成熟地運用它,每一個思想,可以成熟運用它,每一句話,可以成熟運用它,所以“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示什麼佛法如佛呢?——來象佛陀一樣地回向、利益著世間,當然同時回向利益著我們每一個自身的生命與意識作爲。
因爲學習這個過程,實際也是我們正思維接受也在不斷訓練的一個過程。我想這幾十天的學習,對大家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增上緣,雖然時間不是那麼長,中間又誦戒,又有一些作爲,這裏有事情缺了兩節課,去一去也就是幾十天的時間,但十分的短暫。下面呢?我建議我們打一個念佛七呀,十天呀、幾天呀,大家去實踐實踐五念門,在生活中,在念佛中,在實踐中。那恒陽庵怎樣做呢?我現在不太清楚,但我建議打打七呢,大家就有一個實踐的過程,就是說我們學了了,要有所用,在有意無意中你去用,象打七的時間不是刻意地用,有時候聽進去多少,或者說接觸了多少,有多少認知,在念佛的過程中,我們的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會在某個角度上就會升騰起來禮拜呀、贊歎呀,或者作願、觀察、回向這樣一個渴望或者作爲的動力,或者說實踐的一個相續,若有意,若無意的。那我們自己就會測試到自己。
這裏面同時會生起一些問題——我們學到了,爲什麼做不到?或者學到了,爲什麼做的不恰當?或者學到了,不能深入。這時候提問題呢?我還在這個地方,我們大家還能交流。這樣我感覺比我們再講下去就變得有實際的意義了,再講下去可能就會泛了,再泛你不實踐,耳朵聽熟了,那就睡覺吧,心理就封閉吧,或者說不要浪費我的時間了,這樣大家都很困惑了,那我們打打七呢?就比較得當地把我們學的那一點一滴去通過念佛把它實踐實踐。實踐中出現了障礙呀,出現了不相應呀,出現了不能深入的地方,出現了一些什麼樣的疑問,交流的機會還都存在。所以這個時間打七,我感覺對大家也是比較合適的機會。
因爲五念門這個念門,《往生論》中講的都很簡單,你看從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都是一句話,長一點的兩句話,再長一點的叁句話結束了,可能就口業贊歎這個門稍微長一點,大概是叁句話,其他都是一句話就把一個念門講完了。實際我這是比較誇耀的把他拉了這麼長時間,以前我講《往生論》最多是七天的時間,上午一節課,下午一節課,也就是十四節課,28 個小時就講完了。這一次呢?拉的太長了,就單單講了五念門,象叁種順菩提心、叁種違菩提心、叁種清淨心、五種果門,這都沒有講,時間來不及,只是把五念門做了一個提示。可能是從一些世俗的圈子、從一些角度上、從現緣中講的偏多一些,希望大家也體諒人員有穩定與不穩定的東西,心理有穩定不穩定的東西,所以在講法的過程中,世俗的東西就談得偏多一些,或者說我們就比較瑣碎地講了這麼久,有幾十節課吧,這是這一生以來講五念門中我用最大力度的一次了。因爲在其他地方根本沒有這些機會,很多地方,象居士團體啊,或者一些出家團體,大家都要你兩個小時給講完才好的,對不對呀?或者幾句話你給我講完,就其要點,叁言五語,略而講之,你不要給我廣說,我只要真家夥!一言你給我點明白!這樣的人是最多的。你看我們這麼多人這麼有耐心地聽了這麼多節課,不容易啊!我們都知道現在人的快餐文化,我們佛教也開始變得快餐了,對不對?時代精神嘛。大家都比較渴望實用的、一句話、一言之下大徹大悟、一了百了!這是人的一個心理。可惜現在這個時代人的能力都太差了,沒有這樣的威德讓大家言下證悟、言下放光、言下教化一方。
不過這一段的學習,我感覺大家的身心變化都是很多的。不管你覺得覺不得,我是覺得變化了,要不變化我也支持不下來,因爲你要想啊,兩個小時的課程要說多少話呀?很多閑話,實際講話是很辛苦的事情,很造業,造點善業呢,有時候還相應一點點,造一句惡業呢,叫你愧疚半天,你知道嗎?很愧疚人的。因爲這是個集體場合,你一個口業,得當了,過去了,不得當了,過不去!這是個很如實的事情。
所以我們這個學習,因爲佛力的住持,我們在現下中,一直到七月十五或者十六,夏安居結束的這一段時間,我們打打七,當然我也建議恒陽庵也能打打七最好,還有十天比較寬松的空閑的時間我們可以實踐實踐。大家在念佛的實踐過程中,有啥問題了,自己先用五念門處理處理,處理不掉了,再來找我。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珍寶,問題就是珍寶,輕易地推給我,我變得特別富有,大家都貧窮了,我成個強盜了,對不對?到處圈地一樣了。你要把你的問題,自己去通過五念門,若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去通過禮拜的思維、贊歎的思維、作願的思維、觀察的思維、回向的思維、意樂的思維、順性的思維、佛果地覺的思維去洗滌它,去印證它,去實踐它。這裏面要真是有障礙了,那真是很好的一個福德因緣,實際我們在實踐佛法中遇到障礙,是最可貴的東西!平時我們大部分的問題都是沒故事編個故事,就是打個妄想,找個借口,扯些閑話,不相幹的事情比較多。真正修行中遇到問題了,那真是十分可貴的東西,就象那個金子,煉的已經成形了,但是還有一點點雜質的時候,你要扔掉就可惜了,拿出來又不能使用,咋辦呢?這時候一錘打就行了。
我現在面臨著的是實踐,所以這個運用與實踐是我們下一節課,即後十天要進行的一個項目,這樣就對我們前幾十天的學習做一個運用的溫習、運用的測驗,自我測試的考試題一樣來考試考試,那你私下裏再看看書,再溫習溫習,它變得就有味道了。
我們學習要消化,實際前叁十天就有人給我打電話、發信息說,法師不要再講了,再講的多了大家消化不了,或者說你看網上發了這麼多東西,你讓人噎著了知道嗎?講這麼多幹啥呢?有時間休息一會。當時我真想休息了。這一句話說的象一個枕頭、一個席夢思一樣,讓我突然感覺到睡一會兒肯定很好。但是因爲我們安居的課程安排到這個地方了,我想一想盡量地給大家有一些不增加學問、增加壓力的學習方式,所以後十天的實踐看來是必然的了。
開始也有人給我提出來能不能把五種果門講出來?說句實話,五種果門對我們壓力太大,這個即心即是的東西,壓力太大。所以這個學習,我感覺我們實踐實踐、消化消化,再學習,真是不複雜。後面這五種門,不管是近門、大會衆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實際特別好講了,好講但是接受特別困難。前五念門,不太好講,也不太好接受,但你要接受了,就特別好實踐。因爲它跟我們正常思維有違背,我們正常的思維不是這樣子的,就象我們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樣的,開始違背了大家常規的意識,即“我執持阿彌陀佛”對不對呀?阿彌陀佛怎能執持我呢?他要攝受阿彌陀佛,你看,他本事大不大?所以很多念佛人很辛苦,他不知道阿彌陀佛在攝受他,他總想攝受阿彌陀佛,很辛苦很辛苦的,他又不知道咋攝受。
我們現在反過來學習,來信順佛願的攝化,來學習,來運用我們的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使我們成熟禮拜贊歎作願觀察方便回向這樣一個秩序。我們能達成一個什麼心理?心理成就?意識改變呢?那我們這個打七無疑的就來考試了。這個答卷自己改,我不給你改答卷,這個考試是白卷,不需要考卷,但是考試是必然的。你自己念念佛,你看一看自己的心理,在這個身業口業意業智業上——你有沒有真正的禮拜的這種往生彼國的抉擇,這個意的成熟?有沒有這個以本安住彼國的這樣一個抉擇?有沒有贊歎彼佛,與佛相應,與光明相應這樣的對稱的實踐與心地?有沒有止九界之過患、圓滿一乘?有沒有舍九界圓滿九界的刹那的清淨覺知?有沒有觀察器世間與情世間的種種清淨與渾濁的順性與逆行的善巧?有沒有不舍一切苦惱衆生的順性的、順果地覺、順意樂的、清淨的抉擇的作爲、悲心的成就。那我們自己可以測試自己。
那麼最晚的這個群體,也就是他們短期出家的這一批菩薩,也就是說你那個學習是第五門——回向門,那我們可以做個回向,下面看看自己前四門的學習,有機會了可以給你們提示提示前四門的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交流。那麼其他的大部分人都秩序地學習過了、認知過了,中間有些變化、增減啊,不是大礙。因爲五念門中互融互攝的東西比較多,即一念門中含其他四念門都是有的,你實踐的過程中能體會得到,好比從口業,你能契入方便,那麼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也會表現出來;也可能你在做回向的時候,禮拜贊歎作願也可能會成爲事實,它也會運用出來。當然你要是通達無礙了,能把它揉和地圓成圓用,那是最方便的人,沒有痕迹了,那更好。
五念門這個學習,我們今天就做個圓滿的過程了,希望大家在今後的十天中,自我有一個認真的回顧、實踐、考試,這個答卷最好你自己都給自己打一百分。
謝謝大家。我們以後再有機會學習。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七月初二 2011年8月1日
《安居第七十六日(二):最後一節課的叮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