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我说真是没有时间,没有这种福慧因缘的聚集力。我们现在这个力量,是无量无边的佛菩萨的加持力,因为他们都有安居的誓愿。安居是历代诸佛所制,象我们贤劫以来,拘留逊、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文佛,这一个佛陀一个佛陀,他们都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力量——一个佛陀宣化、制戒,所有的佛陀都会支持,以他们的通力、自在力、方便力,或者令他们所成就的阿罗汉住世者来加持我们。没有这个加持,我们在这儿的因缘早就散坏了,根本不可能。因为这么热恼的时代,我们在这儿享受这一分清凉,是不可能的,菩萨们,不可能的。你看有多少人在热恼中奔波,虽然知道那很热恼,但他决不到这个清凉地,没有理由,没有福报,也没有因缘去相续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十分的困难!
所以这个安居结束以后,大家肯定是面临着这样一个自我审视的法则了,说这个回向是自他的一个利益。好比说我们动了一个烦恼,你不要去舍它,你若以念佛观察,若以顺性观察,即观察它的本性,若忆念佛回向给它,若以意乐守护于它,在这个现行烦恼中可能你会付之一笑,或者说你会无染轻松,或者说你会得到一个悲心的养育,这样一个机会。对烦恼如此,当然对习惯也是这样子,有的人贪财、贪色、贪于种种作为,没有问题的,现前的时候,你就用这样一个回向为首,不舍的这样一个顺性的观察、佛愿的回施、意乐的观察等等,或者说这样一个意识的训练,最少你会得到一笑、轻松、解脱这样的结果。
我们要是不运用呢?我们对自己的悲心、对他人的悲心是不能成熟的,所以这个回向就是运用。运用什么呢?运用佛陀的愿力、果地觉、顺性、顺性的观察,或者说我们的意乐、意乐的守护。意乐就是无染、无染的守护。在我们的取舍、净秽、染著、辨这种奔波中,我们的意识很疲惫,很辛苦。那我们想让意识真正地乐起来,它就是无染清净、平等安乐,那就是你的意乐的守护。所以若从意乐守护,若从佛愿回施,若顺性观察,那我们这个悲心的在我们每一个身口意业的现缘中必然成熟。
当然这个教法最不可思议的就是——在生活的任何一个时刻,所以“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这都是这个教法的实际内容。“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怎么普照诸佛会呢?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中,那我们最少可以算一个未来佛的诸佛会的一个空间,现在说我们这一群人是未来佛,那么你照照这个未来佛的海会吧,可以吧?你能不能“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呢?对世俗的因缘不动不摇,去观察它,去认知它,使它放出清净的性德的光明呢?或者说佛陀报德的光明呢?或者说我们意乐无染的智慧、轻安的喜悦呢?那就是悲心的熏习、悲心的成熟与运用,那是我们每一个修行者或者学佛者的现行的一个事实。因为这个法的这种一念及一时的不舍、一个作为的不舍,就是对每一个作为我们都可以成熟地运用它,每一个思想,可以成熟运用它,每一句话,可以成熟运用它,所以“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示什么佛法如佛呢?——来象佛陀一样地回向、利益着世间,当然同时回向利益着我们每一个自身的生命与意识作为。
因为学习这个过程,实际也是我们正思维接受也在不断训练的一个过程。我想这几十天的学习,对大家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增上缘,虽然时间不是那么长,中间又诵戒,又有一些作为,这里有事情缺了两节课,去一去也就是几十天的时间,但十分的短暂。下面呢?我建议我们打一个念佛七呀,十天呀、几天呀,大家去实践实践五念门,在生活中,在念佛中,在实践中。那恒阳庵怎样做呢?我现在不太清楚,但我建议打打七呢,大家就有一个实践的过程,就是说我们学了了,要有所用,在有意无意中你去用,象打七的时间不是刻意地用,有时候听进去多少,或者说接触了多少,有多少认知,在念佛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会在某个角度上就会升腾起来礼拜呀、赞叹呀,或者作愿、观察、回向这样一个渴望或者作为的动力,或者说实践的一个相续,若有意,若无意的。那我们自己就会测试到自己。
这里面同时会生起一些问题——我们学到了,为什么做不到?或者学到了,为什么做的不恰当?或者学到了,不能深入。这时候提问题呢?我还在这个地方,我们大家还能交流。这样我感觉比我们再讲下去就变得有实际的意义了,再讲下去可能就会泛了,再泛你不实践,耳朵听熟了,那就睡觉吧,心理就封闭吧,或者说不要浪费我的时间了,这样大家都很困惑了,那我们打打七呢?就比较得当地把我们学的那一点一滴去通过念佛把它实践实践。实践中出现了障碍呀,出现了不相应呀,出现了不能深入的地方,出现了一些什么样的疑问,交流的机会还都存在。所以这个时间打七,我感觉对大家也是比较合适的机会。
因为五念门这个念门,《往生论》中讲的都很简单,你看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都是一句话,长一点的两句话,再长一点的三句话结束了,可能就口业赞叹这个门稍微长一点,大概是三句话,其他都是一句话就把一个念门讲完了。实际我这是比较夸耀的把他拉了这么长时间,以前我讲《往生论》最多是七天的时间,上午一节课,下午一节课,也就是十四节课,28 个小时就讲完了。这一次呢?拉的太长了,就单单讲了五念门,象三种顺菩提心、三种违菩提心、三种清净心、五种果门,这都没有讲,时间来不及,只是把五念门做了一个提示。可能是从一些世俗的圈子、从一些角度上、从现缘中讲的偏多一些,希望大家也体谅人员有稳定与不稳定的东西,心理有稳定不稳定的东西,所以在讲法的过程中,世俗的东西就谈得偏多一些,或者说我们就比较琐碎地讲了这么久,有几十节课吧,这是这一生以来讲五念门中我用最大力度的一次了。因为在其他地方根本没有这些机会,很多地方,象居士团体啊,或者一些出家团体,大家都要你两个小时给讲完才好的,对不对呀?或者几句话你给我讲完,就其要点,三言五语,略而讲之,你不要给我广说,我只要真家伙!一言你给我点明白!这样的人是最多的。你看我们这么多人这么有耐心地听了这么多节课,不容易啊!我们都知道现在人的快餐文化,我们佛教也开始变得快餐了,对不对?时代精神嘛。大家都比较渴望实用的、一句话、一言之下大彻大悟、一了百了!这是人的一个心理。可惜现在这个时代人的能力都太差了,没有这样的威德让大家言下证悟、言下放光、言下教化一方。
不过这一段的学习,我感觉大家的身心变化都是很多的。不管你觉得觉不得,我是觉得变化了,要不变化我也支持不下来,因为你要想啊,两个小时的课程要说多少话呀?很多闲话,实际讲话是很辛苦的事情,很造业,造点善业呢,有时候还相应一点点,造一句恶业呢,叫你愧疚半天,你知道吗?很愧疚人的。因为这是个集体场合,你一个口业,得当了,过去了,不得当了,过不去!这是个很如实的事情。
所以我们这个学习,因为佛力的住持,我们在现下中,一直到七月十五或者十六,夏安居结束的这一段时间,我们打打七,当然我也建议恒阳庵也能打打七最好,还有十天比较宽松的空闲的时间我们可以实践实践。大家在念佛的实践过程中,有啥问题了,自己先用五念门处理处理,处理不掉了,再来找我。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珍宝,问题就是珍宝,轻易地推给我,我变得特别富有,大家都贫穷了,我成个强盗了,对不对?到处圈地一样了。你要把你的问题,自己去通过五念门,若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去通过礼拜的思维、赞叹的思维、作愿的思维、观察的思维、回向的思维、意乐的思维、顺性的思维、佛果地觉的思维去洗涤它,去印证它,去实践它。这里面要真是有障碍了,那真是很好的一个福德因缘,实际我们在实践佛法中遇到障碍,是最可贵的东西!平时我们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没故事编个故事,就是打个妄想,找个借口,扯些闲话,不相干的事情比较多。真正修行中遇到问题了,那真是十分可贵的东西,就象那个金子,炼的已经成形了,但是还有一点点杂质的时候,你要扔掉就可惜了,拿出来又不能使用,咋办呢?这时候一锤打就行了。
我现在面临着的是实践,所以这个运用与实践是我们下一节课,即后十天要进行的一个项目,这样就对我们前几十天的学习做一个运用的温习、运用的测验,自我测试的考试题一样来考试考试,那你私下里再看看书,再温习温习,它变得就有味道了。
我们学习要消化,实际前三十天就有人给我打电话、发信息说,法师不要再讲了,再讲的多了大家消化不了,或者说你看网上发了这么多东西,你让人噎着了知道吗?讲这么多干啥呢?有时间休息一会。当时我真想休息了。这一句话说的象一个枕头、一个席梦思一样,让我突然感觉到睡一会儿肯定很好。但是因为我们安居的课程安排到这个地方了,我想一想尽量地给大家有一些不增加学问、增加压力的学习方式,所以后十天的实践看来是必然的了。
开始也有人给我提出来能不能把五种果门讲出来?说句实话,五种果门对我们压力太大,这个即心即是的东西,压力太大。所以这个学习,我感觉我们实践实践、消化消化,再学习,真是不复杂。后面这五种门,不管是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实际特别好讲了,好讲但是接受特别困难。前五念门,不太好讲,也不太好接受,但你要接受了,就特别好实践。因为它跟我们正常思维有违背,我们正常的思维不是这样子的,就象我们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样的,开始违背了大家常规的意识,即“我执持阿弥陀佛”对不对呀?阿弥陀佛怎能执持我呢?他要摄受阿弥陀佛,你看,他本事大不大?所以很多念佛人很辛苦,他不知道阿弥陀佛在摄受他,他总想摄受阿弥陀佛,很辛苦很辛苦的,他又不知道咋摄受。
我们现在反过来学习,来信顺佛愿的摄化,来学习,来运用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使我们成熟礼拜赞叹作愿观察方便回向这样一个秩序。我们能达成一个什么心理?心理成就?意识改变呢?那我们这个打七无疑的就来考试了。这个答卷自己改,我不给你改答卷,这个考试是白卷,不需要考卷,但是考试是必然的。你自己念念佛,你看一看自己的心理,在这个身业口业意业智业上——你有没有真正的礼拜的这种往生彼国的抉择,这个意的成熟?有没有这个以本安住彼国的这样一个抉择?有没有赞叹彼佛,与佛相应,与光明相应这样的对称的实践与心地?有没有止九界之过患、圆满一乘?有没有舍九界圆满九界的刹那的清净觉知?有没有观察器世间与情世间的种种清净与浑浊的顺性与逆行的善巧?有没有不舍一切苦恼众生的顺性的、顺果地觉、顺意乐的、清净的抉择的作为、悲心的成就。那我们自己可以测试自己。
那么最晚的这个群体,也就是他们短期出家的这一批菩萨,也就是说你那个学习是第五门——回向门,那我们可以做个回向,下面看看自己前四门的学习,有机会了可以给你们提示提示前四门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交流。那么其他的大部分人都秩序地学习过了、认知过了,中间有些变化、增减啊,不是大碍。因为五念门中互融互摄的东西比较多,即一念门中含其他四念门都是有的,你实践的过程中能体会得到,好比从口业,你能契入方便,那么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也会表现出来;也可能你在做回向的时候,礼拜赞叹作愿也可能会成为事实,它也会运用出来。当然你要是通达无碍了,能把它揉和地圆成圆用,那是最方便的人,没有痕迹了,那更好。
五念门这个学习,我们今天就做个圆满的过程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十天中,自我有一个认真的回顾、实践、考试,这个答卷最好你自己都给自己打一百分。
谢谢大家。我们以后再有机会学习。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七月初二 2011年8月1日
《安居第七十六日(二):最后一节课的叮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