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七十一日(二):不舍一切,猶如一子

  

安居第七十一日(二):不舍一切,猶如一子

  

昨天我們把這個“不舍”做了一個簡單的提示,這個地方如果不反複地講,我們一帶就過去了。因爲這是暢佛親證性德的修德的實質內容,或者說它的實質作用力。作用力的差別是十分巨大的,我們都知道一個手榴彈可以把幾個人炸傷炸死,一個原子彈可以把一座城市顛覆掉,但這個差別再大,它大不過人的心力。

  

阿彌陀佛的“不舍”,就是阿彌陀佛順性所成的果德的作用力,也就是說其果地的作用力就是不舍一切,不舍十方一切法界。所以我們一般稱阿彌陀佛是“法界之主”,住持一切法界。他不是爲了稱大,才去做這樣的一個選擇——“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他這個超世願是在二百一十億諸佛甚深功德的作用下所認知的一個必要性,幹什麼呢?——以光明、以名號來布施、普攝一切法界。所以我們在《阿彌陀經》中讀到的“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正是講其誓願力的不舍,以及其果地覺所成就的作爲的不舍性,即真實功德力所在——他作用于一切法界,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個“無所障礙”就是他的作用力。有人就擡杠說,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障礙,爲什麼照我們這群人總有障礙呢?這個“無障礙”是必然的,佛光無礙,礙在衆生邊。我們不知道是我們的執著産生的障礙,你說“我執著,能不能讓我無障礙呢”?放心,你執著不太久了,你能支持多久呢?

  

阿彌陀佛若一劫二劫叁劫乃至十劫以來,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攝化衆生,成熟法界有情,但是又多少人能去接受呢?所以“其國不逆違,易往而無人”。極樂世界是十分通達無礙的,但往生彼國的少,雖然說我們這個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轉菩薩當生彼國,無量小行菩薩及其他修行者往生彼國。但就此而言,我們往往還會把自己開除掉,很多人就在這個誓願下會開除自己,或者說擯棄自己。那麼阿彌陀佛以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誓願,不舍一切,這是他順性之成就的作用力,也就是他的修德。這個修德徹底彰顯了一切衆生的佛性,若不彰顯衆生的佛性,那“不舍”就不能成爲事實,所以說修德顯性德,他顯自己的性德沒有用,所以說顯一切衆生之信德。

  

此“不舍”是真實不舍,因爲這個修德彰顯了一切衆生的性德的真實面貌。爲什麼我們老提“面貌”呢?因爲大家取相認知,只能說面貌,我們觀察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全部都是相貌,就是以相消衆生執著之相,以相來彌補衆生種種虧欠之心,所以“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滿足衆生一切心智的願樂與欲望。

  

故阿彌陀佛以“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誓願力,成就了這樣一個修德,其作用就在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那就是法界的一個住持,攝持一切世界,徹彰一切衆生的性德(佛性)的面貌。不管極樂世界的情世間與器世間,徹底彰顯了我們衆生性德真實的兩面,就是依正二報所顯。我們看我們自身現在生活在、作爲在、選擇的這個依正二報,那與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作用力的差異特別大。

  

你說這個性德,我們人人都知道的,都具有的,它是不可毀壞不可顛覆的,在凡夫處,極惡衆生不可減損,極善之諸佛如來不可增加,既然他顯示了一切衆生所本具的性德,那我們爲何會沈浸在這種苦中呢?——因爲執著。就因爲我們現前對業力習慣的執著,我們放下對業力習慣執著的刹那間,我們就能回到性德的安穩上來,就在一刹那間,不需要過多的作爲。

  

你說我的生命這麼延續著,難道我一念都沒有放棄過?沒有,我們對自己的業力習慣的執著,一瞬間都沒有放棄過!你可以自己觀察,你深深地浸泡在你的業力海中——你的習慣執著的這樣一個業力海中,你沒有出離過,你沒到彼岸,你沒有真正地得到佛願力的承載,若有承載,我們整個身心世界全都會變化。

  

阿彌陀佛所教化我們的是——讓我們來不舍一切世間。因爲對前四門的認知,若學習的不夠細膩,或者沒有去實踐它,大家一出門就還給阿彌陀佛了,一出門老樣子,過去說“登壇得戒,下壇舍戒”。我們在這裏面聽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果地覺的作用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我們一出去了,又開始該怎麼習氣怎麼習氣,該怎麼習慣怎麼習慣,該怎麼世俗怎麼世俗,那就是直接下壇就退戒了。

  

“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六字洪名,“南無”就是給你的教誡!“南無”就是要守護!“南無”就是引導我們皈命、隨順、信順,如是作爲。我們往往口念“南無阿彌陀佛”, 心想世俗,結果“南無”不動啊,南無來南無去,結果還是自己的業力,原地踏步了。

  

所以這個“不舍”,實是順性所暢。我們已經學了前四念門,說阿彌陀佛所有的修持我們都是相應的,何以故?他所有的修德的圓滿清淨莊嚴,只是顯示了我們衆生的性德罷了,這個性德是無所屬的,埋沒者自埋沒,運用者自運用。所以我們一旦了解了業無所屬、法無自性,在這個地方真正知道了心智的自由,那那我們就取阿彌陀佛的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來熏修自己的心智與意樂,而不是運用自己貪嗔癡慢疑的業習去奴役自己的生命,那你就是一個“不舍一切苦惱衆生”的果地覺爲因地心的行持者,也就是一個返向往生的修持者,雖在娑婆世界,可以把阿彌陀佛的完整的依正二報的清淨莊嚴回施于衆生,令一切衆生有刹那的感知、認知,或者說隨順,使我們能在這個五濁惡世中有隨順離苦的善巧。

  

很多人學過教,教下一定是開圓解得方便。宗下一定是明心見性、徹悟自性能見方便。那淨土一定是信順得方便!你開悟的人白搭,開圓解的人也白搭,爲什麼呢?假如不信順彌陀的願力,在淨土一法上不能産生事實。何以故?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住持法界,你所覺那一點、悟那一點、開那一點圓解,遠遠不夠用!這是世尊如是教法,如是傳達。

  

因爲徹底彰顯了諸佛圓滿清淨莊嚴的功德,所以其修德圓滿,彰顯衆生性德之本質,來無礙地平等回施衆生。如果衆生沒有這個性德,或者說在我們意識海中沒有這個所謂的佛性,阿彌陀佛再努力也沒有用,因爲沒有種子。所以,阿彌陀佛不舍衆生,平等回施,是因爲我們都有佛性這樣一個種子。

  

阿彌陀佛平等回施衆生,平等利益世間,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成熟衆生。照衆生而成熟衆生,實際我們都不斷地被成熟著,慢慢地在熏修著。一次性長熟的,那是性德的原來的面貌;慢慢地長熟的,那是我們執著的習慣。所以我們現在,不管是一次性成熟、徹悟、回歸于此,或者是慢慢地成長,都沒問題。大部分人接受的還是慢慢地成長、慢慢地熏修,都沒有問題,因爲必然被阿彌陀佛圓滿的光明所照,照到每一個衆生的心智的性德上,來印契我們每一個人所具的性德。此處,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屬于他自己,他供養給十方法界有情,令一切有情在此處得無畏取、無畏舍的方便——舍九界生無畏,取圓滿生無畏。

  

如果阿彌陀佛沒有回施衆生、與一切衆生做大施主的這樣一個誓願,那我們的佛性,也就幹巴巴地、空空洞洞地、泛空地放在那個地方,你沒辦法去應用它。一談到性德,大家兩眼一抹黑,什麼是性德那我們學習阿彌陀佛,就知道——性德就是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其莊嚴清淨就是一切衆生本具性德的本來樣子。本來應該是這樣子的,我們現在受到的果報是我們不應該受的!是我們的執著分別的殘缺、割裂、對立造成的有礙的行爲。那麼你往生彼國就是往生本家本國,何以故?彰顯一切衆生的性德故。一切衆生往生彼國,皆是回本家本國!

  

我們在叁界六道中的輪回,就是苦,就象孤兒一樣,象從父母身邊逃失的兒女一樣在這個社會上飄蕩,無依無靠的。我們流浪的太久了,世尊來喚醒我們,說你趕緊回家。如長者子喻一樣,世尊所親證、所積累之極大財富,不是爲自己,是爲了一切衆生。何以故?如《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所講——視一切衆生是若自己,視一切衆生是若父母,視一切衆生是若一子!這叁個“視”,是讓我們了解阿彌陀佛所證之不可思議的作用力,是爲了令一切有情認知阿彌陀佛所證之修德是來彰顯我們的性德、讓我們有家可回的一個標立,一個提示,一個給予,一個確認,一個事實,一個象河流必歸大海一樣的事實!我們衆生再怎麼流浪,就象上遊、中遊、下遊的過程罷了,你必然回歸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個國土。

  

我們要說必歸了,這樣就可以放逸了嗎?就可以隨便了嗎?那你受苦啊,多受勤苦,多受迷失,多受熬煎,所以這是世尊這樣的法身父母,其心智中所不許的,他不希望這樣。我們知道,現在許多的兒女長大以後就放棄了父母,或者說到他省他國去生活,但是父母揪心的痛,一說起來就淚汪汪的,不知道兒女現在什麼作爲?什麼樣子?擔心,揪心,痛苦。當兒女的根本就不知道,也可能兒女在受苦,也可能兒女成功,也可能兒女顛倒,也可能兒女有秩序,都可能,但是父母的心呢?我們人間的父母就是這樣的感情,那諸佛如來呢?他對我們的親近,遠超父母!父母給我們的親情,一生,多生,還在冤親變化,而佛菩薩對我們的親情,是順性而展示的,是不可散壞,不可顛覆的!我們不知道爲什麼這些菩薩們有那麼大的慈…

《安居第七十一日(二):不舍一切,猶如一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