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七十一日(叁):先回家來,行化自在

  

安居第七十一日(叁):先回家來,行化自在

  

我們提一提五種果門。因爲在五念門中,第五門還沒有展開,我們先跨越一步,來看五種果門是怎麼講的?

  

念門有一個心作心是的過程,果門的教法基本上展示的是即心即是,它省略了心作心是的過程。但對我們凡夫有情來說,心作心是是我們的空間,我們若把這個空間直接拿掉,我們有時候就會不能接受,就是說直接給你一個現成的東西,你不接受。阿彌陀佛的果地覺爲因地心,就是直接給你一個現成的東西。就象手機、照相機很多東西都是現成的,慢慢地我們就接受了。一般我們希望自己作爲出來一個東西,尤其娑婆世界的人,自我作爲的意識十分強。所以念門是心作心是的一個方式,對這個即心即是的五種門,我們把名字提一提,折射回來看看是不是有方便?

  

一. 近門(身業)禮拜

  

二. 大衆會門(口業)贊歎

  

叁. 宅門(意業)作願

  

四. 屋門(智業)觀察

  

五. 園林遊戲地門(方便智業)回向

  

五種果門,是即因即果,即心即是,就是說你做什麼就是什麼,動心念是什麼就是什麼,把身業禮拜、口業贊歎、意業作願、智業觀察、方便智業回向做了一個交代——用因果同時來展示與念門的差異。念門有一個讓我們的心智自由擇取的過程,就是讓我們了解心地的取舍的自由的過程。這五種果地門不這樣講,它說你做什麼就是什麼,動念緣什麼就是什麼。因爲我們已經成熟了意識的遊曆自在,對意識的舞蹈已經熟悉了,知道應該擇取樂、究竟、圓滿、清淨、佛所證、順性,我們已經了解這個了,那下手就很准確了,所以即心即是,不再做啰嗦了。

  

在五念門中還給我們心作心是的取舍方便的訓練與教育,就象學一個舞蹈動作,沒有學會之前,動作要分解地教給你,你學會了,那舉手投足就可以做了。前五念門就是分解動作,讓我們去進趣、了解、認識我們的意識怎麼得到真正的解放?究竟位上的意樂怎麼選擇?怎麼舍棄雜緣?怎麼成就二種清淨?怎麼遠離二種濁惡?讓我們去審視、思維、觀察,在作意自在力上産生事實了,那就來講所謂即心即是的方便。

  

這個“近門”,讓你象回家了一樣,說往生彼國是回本家本國。它用近門、大會衆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把我們的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之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做了一個步步深入、最後得自在的引導。

  

園林遊戲地就是已經對家徹底了解了,就可以出去遊戲了。人們一旦有家了,工作生活疲勞以後,說出去走一走,到後花園去逛一逛,但是要有這個安穩的過程——近門、大會衆門、宅門、屋門通過身、口、意、智的這樣一個自我審觀,回到家,安下心來,再去遊化。安下心來,就是自身的利益已經具足了,已經踏實了、安穩了、沒有疑慮了,那麼再去娑婆世界、十方世界遊化,那就得自在力,無疑無慮,無有後顧之憂。所以前四門展示的還是回到家裏,先安心。

  

淨土一法不可思議,先回家來,行化自在。就是先把自己的身心安頓下來,認知極樂世界是我的本家本國,身心皆有所歸了,歸向清晰,毫不含糊,來去自由,毫不含糊了,這樣可以入第五門,于生死園煩惱林中遊化自在。這個自在力是來自于你身心具安,身心得到了安樂與依止,我們才有在生死園煩惱林中不舍一切苦惱衆生的耐心和支持力。要不然你自己尚不得安穩,怎麼去支持別人?怎麼去不舍有情?

  

這個禮拜門爲什麼稱爲“近門”?此處擯棄了思維的過程,天親菩薩講——“身業禮拜阿彌陀,爲生彼國故,即生彼國”。我們要知道意識是自由的,業無所屬的,意識可以隨意安排,意識國土沒有國界,那願生即生也不成問題。禮拜,就是往生之抉擇,抉擇就即生,即生就即安即穩,那就近門,表示我們已經回到家門口了。所以禮拜就是回家之意,“願生即生”在此處已確認了。

  

若對五念門真正實踐過,我們就知道意識法界是自由的,意識可以漫舞在十方法界中,不管是娑婆世界還是極樂世界。意識欲往生極樂世界,那往生是毫無障礙的;意識欲在娑婆世界,那執著于娑婆世界也是毫無障礙的。我們在五念門中,把自己的意念訓練的成熟了、自由了,了解了隨意自在的自在力就是無自性,業無自性,業無所屬。因爲無自性故,人的意識在意識法界中是可以自由遨遊的,是可以自由抉擇的,是可以成爲某個角度的事實的。所以願生即生,在這個果門中就成爲一個事實。

  

口業贊歎,與彼光明相應,那就入大會衆數。怎麼贊歎呢?因爲見佛相好了,如親臨其境贊佛,因爲你與無礙光明相應故、無對光明相應故、清淨光明相應故、無邊光明相應故、不思議光明相應故,那你的贊歎就象在大會衆中的一樣,就是你已經回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了,你來贊佛。

  

這每一門就直接把你拉到極樂世界的現場。如宅門,意業作願得到安穩;然後到屋門,數自家珍寶;熟悉了以後,那你再去旅遊,沒問題了。

  

那我們回頭再看現在人念阿彌陀佛,或者淨土這個修法,就背離了這些東西,它講你的功夫如何,而不是讓你去親近阿彌陀佛,親近極樂世界這個本家本國,去觀察彼國的莊嚴,去認識自心的自由,認識自心的應抉擇應舍棄、應回向應不舍。這樣一個次序的教法是十分完整的!

  

今天先提一提這五種果門,實際就是願生即生的事實。整個淨土教法兩個次序的訓練——一個是作意,心作心是,一個是即心即是,整個都是以了義教、圓頓的教法爲事實的依據而相續的,就是我們現世的利益——不離本座即得往生的事實。

  

我們以前接觸的可能是人臨終了、舍報了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垂手接引你,你才能往生彼國,那麼這個世界跟你是隔閡的。對這一類人,此處這個訓練也沒問題。這個訓練先讓你熟悉彼國,先讓你看地圖、看圖片行吧?你沒往生沒問題啊,你看看介紹的說明書行吧?對這一類固執的人,它也是一個說明書,是一個路線圖,是一個往生彼國的指導。那對不固執的人,當下就是利益,就是安樂,就是解放,就是現生即得往生彼國!曆代祖師在此處的說法是毫不含糊的!

  

當然有情的執著分的差別是很大的,有的人一定要堅持我這個色身不舍棄那怎麼能往生呢?有的人就死死地咬住這個地方。那對這一類人,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極樂世界的說明書,你應該睜開眼睛看一看!那你說說明書我也不看,我就等死!那也沒辦法,也有這樣的人——我就念佛等死,那也沒人反對,這畢竟是你自由的權利。世尊允許我們叁輩九品啊,允許我們所有的作爲與選擇。叁輩九品都是衆生的選擇,不是佛的選擇。佛的選擇是唯生報土,唯是一乘啊,唯是大白牛車。此處若認識不清楚,對極固執有情來說,那這也是一個極好的極樂世界的路線圖,裏面附了很多極樂世界的照片,你觀察了以後,說這個地方還很好。

  

對五念門和五種門的差異,我們做了一個提示,我們現在還不去講這個所謂的五種果地門,因爲講它有點太早,就怕大家即心即是的接受力不夠,那樣聽了,也就是過過耳根,在我們的作爲中不起作用,所以此處只是做一個簡單的提示,讓大家有一個概念。

  

我們還回到心作心是的念門上來。實際這一夏,我的主要目標就是把這個心作心是的作爲、心地的自由使大家真正地認識清楚。心作心是實際是一個法爾本然的狀態。通過觀察,我們對業無所屬是有認知的,就是所謂的法無自性、法無我。

  

我們要了解心作心是,就必須有一個對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的觀察。你看我們還是凡夫人,我們可以觀察極樂世界,去感受極樂世界,去緣極樂世界的種種清淨莊嚴及菩薩的正修行。那我們也可以緣五濁惡世的種種業力,種種貪嗔癡慢疑,種種苦難。這兩種“緣”,是由我們的心“作”,即心選擇所成熟的。此處很容易認識。

  

我們心“作”,選擇——極樂世界,就會在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清淨莊嚴中得到加持,得到影響,得到感知。那在“舍九界”的舍的過程中,我們知道——在九界所有泛出來的因緣面前我們可以休息,因爲可以不取它,所以舍九界、圓成九界、休息于九界。這不過是給我們一個休息的方法,這個方法實在是你自己可以選擇成就的。

  

前四念門中,讓我們舍九界,實際就是圓成九界,休息于九界緣中。就是說九界緣一成熟,除念佛以遠,所有的動作、意識我都可以休息,我都可以用念佛來圓成它,在此處都可以休息,即舍棄它,不再操勞它。爲什麼不再操勞呢?——選擇,是我們心地的自由。故成就心意自在所做。

  

這個地方要反複地去成熟它,若不成熟,後面五種門我們沒辦法去學習,就會滯約在念門上,因爲念的隨意自在我們還沒有真正成就,那對即心即是,你不敢的,你會産生畏懼。如果心作心是的選擇——我們所…

《安居第七十一日(叁):先回家來,行化自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