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一日(三):先回家来,行化自在
我们提一提五种果门。因为在五念门中,第五门还没有展开,我们先跨越一步,来看五种果门是怎么讲的?
念门有一个心作心是的过程,果门的教法基本上展示的是即心即是,它省略了心作心是的过程。但对我们凡夫有情来说,心作心是是我们的空间,我们若把这个空间直接拿掉,我们有时候就会不能接受,就是说直接给你一个现成的东西,你不接受。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直接给你一个现成的东西。就象手机、照相机很多东西都是现成的,慢慢地我们就接受了。一般我们希望自己作为出来一个东西,尤其娑婆世界的人,自我作为的意识十分强。所以念门是心作心是的一个方式,对这个即心即是的五种门,我们把名字提一提,折射回来看看是不是有方便?
一. 近门(身业)礼拜
二. 大众会门(口业)赞叹
三. 宅门(意业)作愿
四. 屋门(智业)观察
五. 园林游戏地门(方便智业)回向
五种果门,是即因即果,即心即是,就是说你做什么就是什么,动心念是什么就是什么,把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业观察、方便智业回向做了一个交代——用因果同时来展示与念门的差异。念门有一个让我们的心智自由择取的过程,就是让我们了解心地的取舍的自由的过程。这五种果地门不这样讲,它说你做什么就是什么,动念缘什么就是什么。因为我们已经成熟了意识的游历自在,对意识的舞蹈已经熟悉了,知道应该择取乐、究竟、圆满、清净、佛所证、顺性,我们已经了解这个了,那下手就很准确了,所以即心即是,不再做啰嗦了。
在五念门中还给我们心作心是的取舍方便的训练与教育,就象学一个舞蹈动作,没有学会之前,动作要分解地教给你,你学会了,那举手投足就可以做了。前五念门就是分解动作,让我们去进趣、了解、认识我们的意识怎么得到真正的解放?究竟位上的意乐怎么选择?怎么舍弃杂缘?怎么成就二种清净?怎么远离二种浊恶?让我们去审视、思维、观察,在作意自在力上产生事实了,那就来讲所谓即心即是的方便。
这个“近门”,让你象回家了一样,说往生彼国是回本家本国。它用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把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之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做了一个步步深入、最后得自在的引导。
园林游戏地就是已经对家彻底了解了,就可以出去游戏了。人们一旦有家了,工作生活疲劳以后,说出去走一走,到后花园去逛一逛,但是要有这个安稳的过程——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通过身、口、意、智的这样一个自我审观,回到家,安下心来,再去游化。安下心来,就是自身的利益已经具足了,已经踏实了、安稳了、没有疑虑了,那么再去娑婆世界、十方世界游化,那就得自在力,无疑无虑,无有后顾之忧。所以前四门展示的还是回到家里,先安心。
净土一法不可思议,先回家来,行化自在。就是先把自己的身心安顿下来,认知极乐世界是我的本家本国,身心皆有所归了,归向清晰,毫不含糊,来去自由,毫不含糊了,这样可以入第五门,于生死园烦恼林中游化自在。这个自在力是来自于你身心具安,身心得到了安乐与依止,我们才有在生死园烦恼林中不舍一切苦恼众生的耐心和支持力。要不然你自己尚不得安稳,怎么去支持别人?怎么去不舍有情?
这个礼拜门为什么称为“近门”?此处摈弃了思维的过程,天亲菩萨讲——“身业礼拜阿弥陀,为生彼国故,即生彼国”。我们要知道意识是自由的,业无所属的,意识可以随意安排,意识国土没有国界,那愿生即生也不成问题。礼拜,就是往生之抉择,抉择就即生,即生就即安即稳,那就近门,表示我们已经回到家门口了。所以礼拜就是回家之意,“愿生即生”在此处已确认了。
若对五念门真正实践过,我们就知道意识法界是自由的,意识可以漫舞在十方法界中,不管是娑婆世界还是极乐世界。意识欲往生极乐世界,那往生是毫无障碍的;意识欲在娑婆世界,那执著于娑婆世界也是毫无障碍的。我们在五念门中,把自己的意念训练的成熟了、自由了,了解了随意自在的自在力就是无自性,业无自性,业无所属。因为无自性故,人的意识在意识法界中是可以自由遨游的,是可以自由抉择的,是可以成为某个角度的事实的。所以愿生即生,在这个果门中就成为一个事实。
口业赞叹,与彼光明相应,那就入大会众数。怎么赞叹呢?因为见佛相好了,如亲临其境赞佛,因为你与无碍光明相应故、无对光明相应故、清净光明相应故、无边光明相应故、不思议光明相应故,那你的赞叹就象在大会众中的一样,就是你已经回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了,你来赞佛。
这每一门就直接把你拉到极乐世界的现场。如宅门,意业作愿得到安稳;然后到屋门,数自家珍宝;熟悉了以后,那你再去旅游,没问题了。
那我们回头再看现在人念阿弥陀佛,或者净土这个修法,就背离了这些东西,它讲你的功夫如何,而不是让你去亲近阿弥陀佛,亲近极乐世界这个本家本国,去观察彼国的庄严,去认识自心的自由,认识自心的应抉择应舍弃、应回向应不舍。这样一个次序的教法是十分完整的!
今天先提一提这五种果门,实际就是愿生即生的事实。整个净土教法两个次序的训练——一个是作意,心作心是,一个是即心即是,整个都是以了义教、圆顿的教法为事实的依据而相续的,就是我们现世的利益——不离本座即得往生的事实。
我们以前接触的可能是人临终了、舍报了才能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垂手接引你,你才能往生彼国,那么这个世界跟你是隔阂的。对这一类人,此处这个训练也没问题。这个训练先让你熟悉彼国,先让你看地图、看图片行吧?你没往生没问题啊,你看看介绍的说明书行吧?对这一类固执的人,它也是一个说明书,是一个路线图,是一个往生彼国的指导。那对不固执的人,当下就是利益,就是安乐,就是解放,就是现生即得往生彼国!历代祖师在此处的说法是毫不含糊的!
当然有情的执著分的差别是很大的,有的人一定要坚持我这个色身不舍弃那怎么能往生呢?有的人就死死地咬住这个地方。那对这一类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极乐世界的说明书,你应该睁开眼睛看一看!那你说说明书我也不看,我就等死!那也没办法,也有这样的人——我就念佛等死,那也没人反对,这毕竟是你自由的权利。世尊允许我们三辈九品啊,允许我们所有的作为与选择。三辈九品都是众生的选择,不是佛的选择。佛的选择是唯生报土,唯是一乘啊,唯是大白牛车。此处若认识不清楚,对极固执有情来说,那这也是一个极好的极乐世界的路线图,里面附了很多极乐世界的照片,你观察了以后,说这个地方还很好。
对五念门和五种门的差异,我们做了一个提示,我们现在还不去讲这个所谓的五种果地门,因为讲它有点太早,就怕大家即心即是的接受力不够,那样听了,也就是过过耳根,在我们的作为中不起作用,所以此处只是做一个简单的提示,让大家有一个概念。
我们还回到心作心是的念门上来。实际这一夏,我的主要目标就是把这个心作心是的作为、心地的自由使大家真正地认识清楚。心作心是实际是一个法尔本然的状态。通过观察,我们对业无所属是有认知的,就是所谓的法无自性、法无我。
我们要了解心作心是,就必须有一个对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的观察。你看我们还是凡夫人,我们可以观察极乐世界,去感受极乐世界,去缘极乐世界的种种清净庄严及菩萨的正修行。那我们也可以缘五浊恶世的种种业力,种种贪嗔痴慢疑,种种苦难。这两种“缘”,是由我们的心“作”,即心选择所成熟的。此处很容易认识。
我们心“作”,选择——极乐世界,就会在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清净庄严中得到加持,得到影响,得到感知。那在“舍九界”的舍的过程中,我们知道——在九界所有泛出来的因缘面前我们可以休息,因为可以不取它,所以舍九界、圆成九界、休息于九界。这不过是给我们一个休息的方法,这个方法实在是你自己可以选择成就的。
前四念门中,让我们舍九界,实际就是圆成九界,休息于九界缘中。就是说九界缘一成熟,除念佛以远,所有的动作、意识我都可以休息,我都可以用念佛来圆成它,在此处都可以休息,即舍弃它,不再操劳它。为什么不再操劳呢?——选择,是我们心地的自由。故成就心意自在所做。
这个地方要反复地去成熟它,若不成熟,后面五种门我们没办法去学习,就会滞约在念门上,因为念的随意自在我们还没有真正成就,那对即心即是,你不敢的,你会产生畏惧。如果心作心是的选择——我们所…
《安居第七十一日(三):先回家来,行化自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