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七十一日(三):先回家来,行化自在▪P2

  ..续本文上一页依的,都是世尊清净的教法,业无所属也好,法无我也好,无自性也好,我们已经顺着教理教法,又顺着佛的愿望做了如理的抉择,那我们舍九界就是圆成九界,就是休息于九界,也就是于九界缘中得休息,于九界缘中得舍弃,即现缘中舍弃它,不去纠结它,现缘中得休息。

  

实际我们大家都需要休息啊,在现缘休息是最好的休息!在现缘之外找休息,反而麻烦。这样我们时时处处都可以休息了,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可以天天休息了。为什么呢?你若真做一个念佛的人、舍弃九界的人,那你就可以天天休息,睁眼闭眼都可以休息,作为不作为都可以休息,因为你在此处可以不计较得失地休息,不计较人我地休息,不计较是非地休息。

  

我们可以在这个地方休息,就是不操这个心了,因为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心作”,做了这样一个“心是”,我们知道这个自在力是每一个独立的生命对自己的一个尊重,对自己的一个究竟意乐的择取。因为我们都知道,每一个独立体的所有意识作为的第一受用者是自己,那我们怎么尊重自己的第一受用呢?那我们一定会择取一个究竟的意乐,或者说真实的意乐,或者说真正地让自己的身心在这个休息中安宁下来,在这个圆成九界中成熟起来。

  

刚才提到五种果门,是让我们大家看一看我们还是对心作心是比较亲切,距离比较小一些,一说即心即是就有很大的距离,突然心里有一种陌生,有一种我们驱驭不动的感知,因为即心即是做时即成了,没有过程,就是说你没有品味的时间。这个心作心是还有我们的选择成就这样一个品味过程。

  

所以作意是凡夫心的一个特定的作为。《瑜伽师地论》中讲菩萨有七种作意,我们现在的作意就是一个意乐的作意。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充满了辛苦,这个辛苦是徒劳的,是无意义的,是造诸恶业的一种勤劳,那我们需要休息的。这个休息不是无所事事,是在种种作为中不做计较,不做执著,不做对待,以平等心智观察、面对,那这就是圆成与休息。它本来圆成,实际我们本来也应该休息休息。这个娑婆世界对我们造成的辛苦与疲惫,实际很多人都有体会的,只是说不出来。

  

我们真正审观了我们意识的深刻的角度的需要。有的人说我还需要很多躁动,还需要很多造作,因为在这个世俗中还有很多未了未尽的因缘,即我们说的未了情、未了事、未了缘,很多很多的,那怎么办呢?——在菩萨增上法中,你可以不散坏地去作为,但要是在凡夫业力中,你很快就迷茫了、迷失了,很快就变成种种恶缘了,很快变成种种苦业的纠结了。实际我们这一生,解脱也好、往生也好、得不退转也好,这是我们的主题,我们在完成这个主题的前提下,去完成未了缘、未了情、未了事,一定是方便!你的未了情,你可以生生世世以智慧业力、方便业力去饶益它,它不会转换成一个恶缘。那你的未了事,事事可以增上,直至菩提。这在菩萨的因地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的。

  

因为现在在娑婆世界的整体业分中,我们大家都是为五障所遮,眼耳鼻舌身意都不通了,五通者稀少,所以你说未来没用。但我们可以看到过去这些佛菩萨的作为,可以从文字上、教法上去随顺观察,能了解——我们若是取未了缘、未了情、未了事,在迷茫中相续、业习中相续,那我们一定会丢失生命的主题!会陷入无际的轮回的苦海!会在变异中不能把握、不能自制!一直在沉沦与迷失,最后就是个挣扎!而我们若是完成了往生的主题,于法得不退转,能如实地行菩萨不退转之增上业,直至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我们所有的现缘或过去缘中,未了的情缘、事缘、业缘等等都是增上缘了,因为你已经在菩萨不退转的业与作为中成熟了,你有这个不退转的加持与守护,那么你在未了缘中就会得到种种的增上作为,所以导引众生趣向菩提,无有舍退。你不会舍弃任何一个众生。那我们在世俗的颠倒业中,在这个未了情、未了事、未了缘中沉沦、迷失与挣扎,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恶劣,变得善缘越来越薄少,因为减劫故,因为共业所促使故,因为无始以来的业力交织你不能自制故。

  

那么此处的择取,所以我说究竟意乐是主题,我们人生的主次一旦分明,那我们就是一个自在的人、快乐的人、清晰作为的人,我们不会在人生的选择上再次迷茫!那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条理清晰、因果分明、作为结果分明!

  

所以缘佛成佛,主题不变了,然后我们再回头照顾这些未了缘,各修短自在,解决自己未了的缘,各以增上缘而作为,如释迦文佛一样,因为证得应化方便,得自在力故,所以入此五浊恶世教化众生,已成熟的因缘令其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成熟的因缘结以胜缘,令现世得到清净的加持;未有因缘者亦种下因缘。所以,于一切众生皆做增上。这就是佛陀的出世。

  

我们这一生,若是了解了忆佛念佛成佛,随顺佛愿往生彼国,住不退转,然后再修短自在这样一个次序,那我们的究竟意乐得到了一个抉择,方便意乐上你再了你的未了缘,于其各个增上,各个自在,你可以把持,可以运用,可以成熟,可以互做饶益而不做减损。要不然我们在世间沉沦,在未了缘中相互纠缠,那你只能堕落!因为减劫中的共业,你若要个体超越,那只能念佛忆佛,随顺佛愿,成就不退。而我们大家的业相是集体滑坡,减劫故。这个“减劫”不是一个借口,是我们业力所载负的一个事实!我们可以回顾上一个世纪与这一个世纪人类的作为、道德、意识,消费的、情感的、家庭的、社会成员的组成等等,是不是在滑坡?是不是在整体滑坡?要是个体、群体、某个角度滑坡,那好调整,但要是整体滑坡,谁来调整?

  

因此对极乐世界的择取,就形成了一个极大的自尊的第一受用。我们认识到我们所有身口意的表达,自己是第一受用者了,所以在第五门回向门中,“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就是顺性回施诸佛的教法、饶益众生。对此我们还是第一受用者。那我们在世间做一个自利的人,也是第一受用者。我们做一个贪嗔痴慢疑的人,还是第一受用者!

  

意识是业无所属的,其择取完全是由我们每一个生命的独立体来个体作为,个体受用的第一感知者是我们自己。对此我们若生起了尊重,若认知清晰,那我们在这个究竟意乐上一定就会拿得准的!因为这个心意自在的作为是完全由我们每一个意识生命的独立体在做抉择的,没有任何人能干扰我们!尤其是我们学了净土这个教法,我们完整地审观了这个意识法界应该怎么择怎么取?怎么舍怎么不舍?这些角度我们不断地在审观,我们了解了这样一个事实,那究竟意乐的主题我们就抓得住了,未来世所有的未了情、未了缘、未了业都是增上的了!

  

如果这个问题你还没有抉择,那你身边的业还会不断地变异,趣向于恶化。这不是警告,这是事实。你看看你自己身边是不是恶缘慢慢地在增强,善缘慢慢地在衰减?你说我就是个念佛人,那你的善缘增长是有依止的,是有事实的。你如果就是一个随顺着你的业缘情缘沉溺纠缠,那你只能去衰减自己的善缘,慢慢地恶缘炽盛。

  

有的人说我很自信,我周边都是善缘,这样的人可能不如实,或者说起码有自欺成分。因为世尊取灭以后,这个五浊恶世中人的心智的变化基本上都是飞跃性的变化。在阅《四分律藏》中我们看到,过去六群比丘、比丘尼,不管他们犯任何过失,都是直语、如实语,绝对不说异语!说了以后然后问世尊如何施教,我当守护。我们现在的人,即使你是个极好的人,极殊胜的人,极了不起的人,你看看你的作为,你能不能事事如实?于语言与事上不做增减?我们要如实地审观现缘,否则难免堕入一种自许与自欺。

  

我遇到很多做很多善缘善事的人,自己身边也有很多善缘善事,很了不起,但在善事与往生的抉择上,往生无疑是主题,在这个世上做善缘无疑是增加自己世俗资源的一个方法,就是说你在世俗的资粮上做了一些准备。为什么呢?我们可以自己审观。

  

所以,极乐世界是一个究竟意乐的必然的择取!这必然是我们心作心是的,因为我们这个心已经做了细致的审观,业无所属的审观也好,意乐的审观也好,相续业力的审观也好,或者说于彼二种清净与此娑婆世界二种浑浊我们怎么来衡权?这是更有效果的、更有意义的、更尊重的、有把握的、自由的、自在的一个抉择。因为你在这个娑婆世界沉浸自自己的现业现缘,或者现实的情感纠缠中,这个整体的滑坡是必然的事实!

  

那我们选择了极乐世界,因为是业无所属,不管是彼世界还是此世界,心意自在的作为我们已经做了一个认知,所以你选择就可以成就,愿生就可以必生!那么往生的必然,在我们的心目中,在我们的尊严中,在我们的第一受用中,一定会做抉择!那我们就知道了,念佛不是逼迫,不是数字,是由心而产生出来的感激、赞美、赞叹、感动、守护、传达、饶益有情、自他二利!

  

这个念佛实在是我们的需要,实在是我们的意乐门,实在是我们生命的主题!那些九界所有的作为,除念佛以远的作为,反而是附着在上面的,应该以念佛利益回施的对象,这样我们人生的生命、修行、生活的主题都清晰了。主次一旦分明,那我们就做的主,就不在九界业力海中去纠缠,去迷茫,去倒见了,那我们在九界中就得到了自在,所以舍九界、圆成九界、修行于九界,同样我们在渐次心上,也在某些角度利益着九界。

  

念佛这个主题,变成我们是意乐的,是随缘的,是随心的,是顺性的,是一个无疑的念法了!那我们再念佛就不会有强制性,或者说念佛感到很苦,或者没有效果,或者说有某些角度的自我逼迫与任务性的感知,或者说要达成一个什么的误导。这些误导我们都摈弃了,我们变得轻松、喜悦、安详、从容地忆佛念佛赞佛,随顺佛愿,饶益自他,安住在极乐世界的二种清净中。

  

虽在娑婆世界,无疑安住于彼国!为什么呢?意识海中无障碍!意识海中名字世界,所以此世界彼世界不过是个名字,名字后面是执著造成的差别,若没有执著,但依意识海,我们随顺彼国二种清净即得安住,摈弃九界即舍弃娑婆。所以未离娑婆,已舍弃娑婆;未往生于极乐世界,已安住于极乐。这个心智选择,是心作心是的最殊胜方便!也就是所谓的我们的心意所作自在成就。这个成就是我们五念门学习的必须的结果!若没有这个结果,那我们这几十天的学习就走入误区了,那我们在此处就应该反思它,我们在净土教法的念门上的学习就应该换角度,做及时的调整。

  

因为念佛本身是我们的意乐造成的,本身是菩提心的自然的宣化,本身是阿弥陀佛的威神力加持所成,是载负着我们的,是由心而发的,是喜悦所成的,是悲智的相貌,不是负担,不是要完成什么任务,也不是要达成什么功夫,它是一个法性的力,也是一个弥陀的果德的力,它回施给一切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众生,令此众生在业无所属的交换中摈弃九界,接受佛果,安住在二种清净的如实的安乐世界中,摈弃五浊恶世的二种浑浊,使我们的身心得到即下的安乐,何以故?业相之相,实无自性。那我们这个心作心是可以有择取方便,在这个择取方便中。即生往生彼国是事实了,

  

那么对这个念门,我们的修持就会有一个守护的结果,即所谓心意所作自在的抉择。所以净土三种根性中,心作心是不是利根,也不是钝根,是中性根,是大部分人的心智中可许的。因为说利根,就是即心即是者,多有不许,那干脆我们就从心作心是,顺着《往生论》的教法次序来给大家做以提示。那我们了解了这个“心作”,是心选择所成就的一个结果,我们在这个地方反复地思维、观察,通过礼拜赞叹作意观察这四门的确认,我们再来做回向门的饶益有情、不舍九界的一个顺性的现世的修行者,那我们就远离了在娑婆浊恶世界迷失的畏惧,因为在彼世界已经真正得到了皈依的抉择。

  

心意自在所为,一定是在舍九界、圆成九界、休息于九界现缘中这样一个唯佛是念的现行中,我们才能转换到不舍一切众生,不舍九界、饶益众生的这样一个次序中。若是我们没有这样一个次序,直接就不舍一切,那我们就浑浑噩噩地在此五浊恶世继续沉沦,不能自拔。

  

所以这个次序我们一定要清晰。前四念门,入功德,为善巧,舍弃九界、圆成九界、休息于九界现缘中,那我们知道业无所属,所以摈弃九界之时,唯佛是念,因为随顺佛愿故,摈弃九界,那也就是圆成九界,也就是休息在九界的现缘中,这样我们能入佛功德,因为佛功德是令九界众生休息,令九界众生圆成,令九界众生于现缘中不再挣扎迷失。

  

这五念门,前四门入功德与第五门出功德,饶益有情有方便说不舍一切,一定要在次序上我们要反复地自我捶打、认知,在这个地方要去善思维,善观察,不能含糊!有一丝含糊的地方,我们一定要警觉自己,在自己的意识海中对自己负起责任,因为我们的意识、作为、口业是每一个独立体的第一受用者,应该尊重他,应该爱护他,你应该在这个意乐上帮他抉择,他是谁呢?他无我,所以说你要帮他抉择;他无自性,所以说你要帮他抉择;他在相续,他不断灭,所以你要帮他抉择!他是个名字差别,所以若是凡夫,若是念佛者,若是沉沦者,若是觉悟者,都是靠每一个意识独立体的自我尊重的抉择。所以,顺着法无自性、业无所属,我们来抉择、随顺极乐世界的功德、阿弥陀佛的二种清净,那么我们再来不舍九界,不舍一切众生,来回向为首,饶益有情,出生方便。那么我们做一个顺性修行的人,那在这个念门上我们各有所得。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七2011年7月27日

  

《安居第七十一日(三):先回家来,行化自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