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的,都是世尊清淨的教法,業無所屬也好,法無我也好,無自性也好,我們已經順著教理教法,又順著佛的願望做了如理的抉擇,那我們舍九界就是圓成九界,就是休息于九界,也就是于九界緣中得休息,于九界緣中得舍棄,即現緣中舍棄它,不去糾結它,現緣中得休息。
實際我們大家都需要休息啊,在現緣休息是最好的休息!在現緣之外找休息,反而麻煩。這樣我們時時處處都可以休息了,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可以天天休息了。爲什麼呢?你若真做一個念佛的人、舍棄九界的人,那你就可以天天休息,睜眼閉眼都可以休息,作爲不作爲都可以休息,因爲你在此處可以不計較得失地休息,不計較人我地休息,不計較是非地休息。
我們可以在這個地方休息,就是不操這個心了,因爲我們做了這樣一個“心作”,做了這樣一個“心是”,我們知道這個自在力是每一個獨立的生命對自己的一個尊重,對自己的一個究竟意樂的擇取。因爲我們都知道,每一個獨立體的所有意識作爲的第一受用者是自己,那我們怎麼尊重自己的第一受用呢?那我們一定會擇取一個究竟的意樂,或者說真實的意樂,或者說真正地讓自己的身心在這個休息中安甯下來,在這個圓成九界中成熟起來。
剛才提到五種果門,是讓我們大家看一看我們還是對心作心是比較親切,距離比較小一些,一說即心即是就有很大的距離,突然心裏有一種陌生,有一種我們驅馭不動的感知,因爲即心即是做時即成了,沒有過程,就是說你沒有品味的時間。這個心作心是還有我們的選擇成就這樣一個品味過程。
所以作意是凡夫心的一個特定的作爲。《瑜伽師地論》中講菩薩有七種作意,我們現在的作意就是一個意樂的作意。因爲我們在這個世界充滿了辛苦,這個辛苦是徒勞的,是無意義的,是造諸惡業的一種勤勞,那我們需要休息的。這個休息不是無所事事,是在種種作爲中不做計較,不做執著,不做對待,以平等心智觀察、面對,那這就是圓成與休息。它本來圓成,實際我們本來也應該休息休息。這個娑婆世界對我們造成的辛苦與疲憊,實際很多人都有體會的,只是說不出來。
我們真正審觀了我們意識的深刻的角度的需要。有的人說我還需要很多躁動,還需要很多造作,因爲在這個世俗中還有很多未了未盡的因緣,即我們說的未了情、未了事、未了緣,很多很多的,那怎麼辦呢?——在菩薩增上法中,你可以不散壞地去作爲,但要是在凡夫業力中,你很快就迷茫了、迷失了,很快就變成種種惡緣了,很快變成種種苦業的糾結了。實際我們這一生,解脫也好、往生也好、得不退轉也好,這是我們的主題,我們在完成這個主題的前提下,去完成未了緣、未了情、未了事,一定是方便!你的未了情,你可以生生世世以智慧業力、方便業力去饒益它,它不會轉換成一個惡緣。那你的未了事,事事可以增上,直至菩提。這在菩薩的因地中,我們都可以觀察到的。
因爲現在在娑婆世界的整體業分中,我們大家都是爲五障所遮,眼耳鼻舌身意都不通了,五通者稀少,所以你說未來沒用。但我們可以看到過去這些佛菩薩的作爲,可以從文字上、教法上去隨順觀察,能了解——我們若是取未了緣、未了情、未了事,在迷茫中相續、業習中相續,那我們一定會丟失生命的主題!會陷入無際的輪回的苦海!會在變異中不能把握、不能自製!一直在沈淪與迷失,最後就是個掙紮!而我們若是完成了往生的主題,于法得不退轉,能如實地行菩薩不退轉之增上業,直至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我們所有的現緣或過去緣中,未了的情緣、事緣、業緣等等都是增上緣了,因爲你已經在菩薩不退轉的業與作爲中成熟了,你有這個不退轉的加持與守護,那麼你在未了緣中就會得到種種的增上作爲,所以導引衆生趣向菩提,無有舍退。你不會舍棄任何一個衆生。那我們在世俗的顛倒業中,在這個未了情、未了事、未了緣中沈淪、迷失與掙紮,我們會變得越來越惡劣,變得善緣越來越薄少,因爲減劫故,因爲共業所促使故,因爲無始以來的業力交織你不能自製故。
那麼此處的擇取,所以我說究竟意樂是主題,我們人生的主次一旦分明,那我們就是一個自在的人、快樂的人、清晰作爲的人,我們不會在人生的選擇上再次迷茫!那我們的人生就變得條理清晰、因果分明、作爲結果分明!
所以緣佛成佛,主題不變了,然後我們再回頭照顧這些未了緣,各修短自在,解決自己未了的緣,各以增上緣而作爲,如釋迦文佛一樣,因爲證得應化方便,得自在力故,所以入此五濁惡世教化衆生,已成熟的因緣令其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未成熟的因緣結以勝緣,令現世得到清淨的加持;未有因緣者亦種下因緣。所以,于一切衆生皆做增上。這就是佛陀的出世。
我們這一生,若是了解了憶佛念佛成佛,隨順佛願往生彼國,住不退轉,然後再修短自在這樣一個次序,那我們的究竟意樂得到了一個抉擇,方便意樂上你再了你的未了緣,于其各個增上,各個自在,你可以把持,可以運用,可以成熟,可以互做饒益而不做減損。要不然我們在世間沈淪,在未了緣中相互糾纏,那你只能墮落!因爲減劫中的共業,你若要個體超越,那只能念佛憶佛,隨順佛願,成就不退。而我們大家的業相是集體滑坡,減劫故。這個“減劫”不是一個借口,是我們業力所載負的一個事實!我們可以回顧上一個世紀與這一個世紀人類的作爲、道德、意識,消費的、情感的、家庭的、社會成員的組成等等,是不是在滑坡?是不是在整體滑坡?要是個體、群體、某個角度滑坡,那好調整,但要是整體滑坡,誰來調整?
因此對極樂世界的擇取,就形成了一個極大的自尊的第一受用。我們認識到我們所有身口意的表達,自己是第一受用者了,所以在第五門回向門中,“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就是順性回施諸佛的教法、饒益衆生。對此我們還是第一受用者。那我們在世間做一個自利的人,也是第一受用者。我們做一個貪嗔癡慢疑的人,還是第一受用者!
意識是業無所屬的,其擇取完全是由我們每一個生命的獨立體來個體作爲,個體受用的第一感知者是我們自己。對此我們若生起了尊重,若認知清晰,那我們在這個究竟意樂上一定就會拿得准的!因爲這個心意自在的作爲是完全由我們每一個意識生命的獨立體在做抉擇的,沒有任何人能幹擾我們!尤其是我們學了淨土這個教法,我們完整地審觀了這個意識法界應該怎麼擇怎麼取?怎麼舍怎麼不舍?這些角度我們不斷地在審觀,我們了解了這樣一個事實,那究竟意樂的主題我們就抓得住了,未來世所有的未了情、未了緣、未了業都是增上的了!
如果這個問題你還沒有抉擇,那你身邊的業還會不斷地變異,趣向于惡化。這不是警告,這是事實。你看看你自己身邊是不是惡緣慢慢地在增強,善緣慢慢地在衰減?你說我就是個念佛人,那你的善緣增長是有依止的,是有事實的。你如果就是一個隨順著你的業緣情緣沈溺糾纏,那你只能去衰減自己的善緣,慢慢地惡緣熾盛。
有的人說我很自信,我周邊都是善緣,這樣的人可能不如實,或者說起碼有自欺成分。因爲世尊取滅以後,這個五濁惡世中人的心智的變化基本上都是飛躍性的變化。在閱《四分律藏》中我們看到,過去六群比丘、比丘尼,不管他們犯任何過失,都是直語、如實語,絕對不說異語!說了以後然後問世尊如何施教,我當守護。我們現在的人,即使你是個極好的人,極殊勝的人,極了不起的人,你看看你的作爲,你能不能事事如實?于語言與事上不做增減?我們要如實地審觀現緣,否則難免墮入一種自許與自欺。
我遇到很多做很多善緣善事的人,自己身邊也有很多善緣善事,很了不起,但在善事與往生的抉擇上,往生無疑是主題,在這個世上做善緣無疑是增加自己世俗資源的一個方法,就是說你在世俗的資糧上做了一些准備。爲什麼呢?我們可以自己審觀。
所以,極樂世界是一個究竟意樂的必然的擇取!這必然是我們心作心是的,因爲我們這個心已經做了細致的審觀,業無所屬的審觀也好,意樂的審觀也好,相續業力的審觀也好,或者說于彼二種清淨與此娑婆世界二種渾濁我們怎麼來衡權?這是更有效果的、更有意義的、更尊重的、有把握的、自由的、自在的一個抉擇。因爲你在這個娑婆世界沈浸自自己的現業現緣,或者現實的情感糾纏中,這個整體的滑坡是必然的事實!
那我們選擇了極樂世界,因爲是業無所屬,不管是彼世界還是此世界,心意自在的作爲我們已經做了一個認知,所以你選擇就可以成就,願生就可以必生!那麼往生的必然,在我們的心目中,在我們的尊嚴中,在我們的第一受用中,一定會做抉擇!那我們就知道了,念佛不是逼迫,不是數字,是由心而産生出來的感激、贊美、贊歎、感動、守護、傳達、饒益有情、自他二利!
這個念佛實在是我們的需要,實在是我們的意樂門,實在是我們生命的主題!那些九界所有的作爲,除念佛以遠的作爲,反而是附著在上面的,應該以念佛利益回施的對象,這樣我們人生的生命、修行、生活的主題都清晰了。主次一旦分明,那我們就做的主,就不在九界業力海中去糾纏,去迷茫,去倒見了,那我們在九界中就得到了自在,所以舍九界、圓成九界、修行于九界,同樣我們在漸次心上,也在某些角度利益著九界。
念佛這個主題,變成我們是意樂的,是隨緣的,是隨心的,是順性的,是一個無疑的念法了!那我們再念佛就不會有強製性,或者說念佛感到很苦,或者沒有效果,或者說有某些角度的自我逼迫與任務性的感知,或者說要達成一個什麼的誤導。這些誤導我們都擯棄了,我們變得輕松、喜悅、安詳、從容地憶佛念佛贊佛,隨順佛願,饒益自他,安住在極樂世界的二種清淨中。
雖在娑婆世界,無疑安住于彼國!爲什麼呢?意識海中無障礙!意識海中名字世界,所以此世界彼世界不過是個名字,名字後面是執著造成的差別,若沒有執著,但依意識海,我們隨順彼國二種清淨即得安住,擯棄九界即舍棄娑婆。所以未離娑婆,已舍棄娑婆;未往生于極樂世界,已安住于極樂。這個心智選擇,是心作心是的最殊勝方便!也就是所謂的我們的心意所作自在成就。這個成就是我們五念門學習的必須的結果!若沒有這個結果,那我們這幾十天的學習就走入誤區了,那我們在此處就應該反思它,我們在淨土教法的念門上的學習就應該換角度,做及時的調整。
因爲念佛本身是我們的意樂造成的,本身是菩提心的自然的宣化,本身是阿彌陀佛的威神力加持所成,是載負著我們的,是由心而發的,是喜悅所成的,是悲智的相貌,不是負擔,不是要完成什麼任務,也不是要達成什麼功夫,它是一個法性的力,也是一個彌陀的果德的力,它回施給一切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的衆生,令此衆生在業無所屬的交換中擯棄九界,接受佛果,安住在二種清淨的如實的安樂世界中,擯棄五濁惡世的二種渾濁,使我們的身心得到即下的安樂,何以故?業相之相,實無自性。那我們這個心作心是可以有擇取方便,在這個擇取方便中。即生往生彼國是事實了,
那麼對這個念門,我們的修持就會有一個守護的結果,即所謂心意所作自在的抉擇。所以淨土叁種根性中,心作心是不是利根,也不是鈍根,是中性根,是大部分人的心智中可許的。因爲說利根,就是即心即是者,多有不許,那幹脆我們就從心作心是,順著《往生論》的教法次序來給大家做以提示。那我們了解了這個“心作”,是心選擇所成就的一個結果,我們在這個地方反複地思維、觀察,通過禮拜贊歎作意觀察這四門的確認,我們再來做回向門的饒益有情、不舍九界的一個順性的現世的修行者,那我們就遠離了在娑婆濁惡世界迷失的畏懼,因爲在彼世界已經真正得到了皈依的抉擇。
心意自在所爲,一定是在舍九界、圓成九界、休息于九界現緣中這樣一個唯佛是念的現行中,我們才能轉換到不舍一切衆生,不舍九界、饒益衆生的這樣一個次序中。若是我們沒有這樣一個次序,直接就不舍一切,那我們就渾渾噩噩地在此五濁惡世繼續沈淪,不能自拔。
所以這個次序我們一定要清晰。前四念門,入功德,爲善巧,舍棄九界、圓成九界、休息于九界現緣中,那我們知道業無所屬,所以擯棄九界之時,唯佛是念,因爲隨順佛願故,擯棄九界,那也就是圓成九界,也就是休息在九界的現緣中,這樣我們能入佛功德,因爲佛功德是令九界衆生休息,令九界衆生圓成,令九界衆生于現緣中不再掙紮迷失。
這五念門,前四門入功德與第五門出功德,饒益有情有方便說不舍一切,一定要在次序上我們要反複地自我捶打、認知,在這個地方要去善思維,善觀察,不能含糊!有一絲含糊的地方,我們一定要警覺自己,在自己的意識海中對自己負起責任,因爲我們的意識、作爲、口業是每一個獨立體的第一受用者,應該尊重他,應該愛護他,你應該在這個意樂上幫他抉擇,他是誰呢?他無我,所以說你要幫他抉擇;他無自性,所以說你要幫他抉擇;他在相續,他不斷滅,所以你要幫他抉擇!他是個名字差別,所以若是凡夫,若是念佛者,若是沈淪者,若是覺悟者,都是靠每一個意識獨立體的自我尊重的抉擇。所以,順著法無自性、業無所屬,我們來抉擇、隨順極樂世界的功德、阿彌陀佛的二種清淨,那麼我們再來不舍九界,不舍一切衆生,來回向爲首,饒益有情,出生方便。那麼我們做一個順性修行的人,那在這個念門上我們各有所得。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七2011年7月27日
《安居第七十一日(叁):先回家來,行化自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