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悲心、耐心?是因爲他們與一切衆生有這樣一個順性的徹骨徹髓的親情!我們再好的親人之間、朋友之間、父母之間,再好的關系之間都會變異,它會順著需求而變異,順著現狀親疏緣而變異,順著冤親得失大小而變異,但是佛如來親證了法性,他們沒辦法變異,他們了解了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而妄受其貧窮之苦、輪回之苦、顛倒之苦、執著之苦,那“視一切衆生是若一子”是他的真情話,經典上不是說一些高尚的話語,是很如實地表達了諸佛如來順性地認知了一切衆生,象一子一樣地去愛戴他們,心疼他們,了解他們,予他們利益!
我們要是不了解這一點,我們往往會認爲世尊,或者這些菩薩們,他們在做些什麼呢?一旦我們親證了法性的周遍性與真實性,我們也會愛戴一切衆生!我們也會饒益一切衆生而不舍!爲什麼呢?那你就可以在第五門中去熏修,去了解諸佛如來的果地覺是什麼樣的一個作用力?什麼樣的一個心理特質?什麼樣的一個效果?我們會去同感他,同樣體會他、認知它。這樣作爲一個念佛人,我們有所念,有所爲。
我們念佛什麼呢?——佛親證法性之周遍,親證一切衆生有如來智慧德相之事實,他憐憫一切執著于業力習慣的衆生、苦難輪回的衆生、迷失有情們,猶如一子!所以釋迦文佛說啊——我視大地衆生如羅侯羅啊。他這個話是很真誠的,很徹底的,很如實的!
象我們現在的親人之間,也可能是多生父母,也可能是幾生父母,也可能是此一生父母,也可能是過去的怨對所成,也可能是多世的怨對所成,也可能是生生世世的怨對所聚集,但它是變異的,親疏、親怨,愛憎,都在變異著,因爲它不是順性而來的,不是順本質力而來的,它是順表相的需求、短暫的需求,階段的需求,角度的需求而展示的人性,有愛有恨,這樣一個所謂的親疏關系。所以過去說“七世父母”,即多不出于七世而産生變異,親而變怨,怨而變恨,恨而變仇,仇而變敵視,敵視則更相對生,各樣殺害!
父母親情若不是增上修持者,多不過七世。所謂增上修持者,入菩薩道正行者。象我們看到的善星比丘,是世尊多生多劫的兒子,但他在世尊于娑婆世界應化的時候示現了一個墮地獄的形象,他誹謗世尊。這些大權菩薩呀,爲了教化衆生,各顯因果作爲方便,實是爲了示現。他們在意識法界的因果中遊戲舞蹈,得自在力,他們在遊化著,在如幻的作爲中得自在,得方便,他們知道這一切法是不可得的,爲了利益衆生,他們演什麼樣的戲、什麼樣的角色都可以演的很完整、很真實、令衆生感動。所以釋迦文佛就讓他生生世世的兒子演一個墮地獄的形象。
爲什麼他們能有生生世世這樣一個親情呢?象耶輸陀羅和釋迦佛是累劫的夫妻,因爲有增上的修持。增上修持者,他不遺失,不變化,直趣菩提,究竟圓滿。我們都讀過釋迦文佛因地的故事——釋迦文佛去供養燃燈古佛,得不到花,因爲王者已經把花全部收購了,其他人不准用的。耶輸陀羅的因地拿了一朵七葉蓮,她就說我給你花獻佛可以,但你生生世世要娶我爲妻。世尊在因地說,我作爲一個梵行者,何以以妻爲累呢?我應該以梵行作爲增上啊。耶輸陀羅說,那你就不供養世尊了。他這一衡量,說算了吧,就這樣吧。他就拿花供養燃燈古佛,然後以發鋪地,燃燈佛從發上踏過去後就給他做了授記。
講這個故事,最主要的是要知道諸佛如來在他們的增上修持中,他們的眷屬是不會變化的。象《悲華經》中,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等,他們都是阿彌陀佛因地的千子,釋迦文佛是梵志,這一千個子現在早都成佛了。阿彌陀佛爲什麼立這麼一個超世之願、普利一切呢?也不是因爲他當時是無诤念國王,他才有這樣一個角度。是他審觀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土,做了一個極大善巧的作爲,因爲諸佛如來,千面孔萬面孔,千名字萬名字,總是一個名字——度化衆生,令衆生離苦得樂,成就菩提。爲什麼要度化衆生?——他真是了解了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樣一個事實,這樣一個唯佛與佛能知的事實!我們很多人說我們親人之間怎麼樣,舍不得這個世俗的親情什麼的,我告訴你,在這個世間,你親情糾纏多者越不過七世,就變了,親人變成有怨、有計較、有仇恨、有迷失、有對抗,乃至夫妻之間、父女之間、母子之間等等就會由親變怨,由怨變恨,由恨變成敵人、敵對。爲什麼呢?他沒有准則,沒有徹底性,沒有順性徹觀我們所謂的佛性、覺性,他只觀了當時的需要,當時各取所需這樣一個角色。所以說我們學佛,不是一個泛泛的因緣,是一個真正的大事因緣!
在淨土整體的教法中,“不舍”二字的分量是比較重的。不舍本身是無爲而至的一個說法,是率性、稱性的一個說法,是滿足的一個說法,是一切時處的一個說法。
我們已經習慣用有爲法了,得失啊、對待啊,這是我們的習慣。依無爲而至、甯靜而至、寂滅而至、喜悅而至的東西,我們一般不承受。所以隨順彌陀的果德來審觀世間,本身就是無爲而至的一種順著願力而成熟自他的一個善巧。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七2011年7月27日
《安居第七十一日(二):不舍一切,猶如一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