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建立合理的世界道德規範▪P2

  ..續本文上一頁他們的現實利益發生沖突時,如何取舍就能充分體現出一個人的智慧。假如人人都能深信因果的必然性,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想人人都會樂于行善,而不願造惡。那麼,如何才能深信因果?只有通過對佛法的學習。整個佛法都是建立在因緣因果的基礎上,而這正是佛陀以他圓滿智慧所證悟的宇宙人生的發展規律,唯有了解到這一點,我們才能以此作爲參照,來指導我們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佛教的因果思想還揭示了自利與利他的統一性。凡是真正對自己有益的行爲,同樣能夠爲他人帶來利益。因爲善行才是真正的自利行爲,而善行必然不會危害到一切衆生的利益,否則便是惡行了。利人才能利已,損人必然損已,只有在“我爲人人”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實現“人人爲我”,其過程雖爲利他,但得益卻在自身。

   佛教從緣起的角度看世界,揭示了世界是無我、平等而相互依存的。就這個意義上來說,個體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是一體的,個人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是一體的。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佛教的道德觀是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因而能更好地協調集體與個人的雙方利益,協調他人與自我的雙方利益,使社會的運轉進入良性循環之中。

  叁、五戒十善爲准則

   在佛法中,道德的具體規範又是如何的呢?道德的行爲又稱爲善行,它的基本內涵便是十善。十善,即不殺生、不偸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嗔、不邪見,這十種善行是包含著我們的身、口、意叁業。其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體現是身體方面的善行;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是體現在語言方面的善行;不貪、不嗔、不邪見,是體現在思想上的善行。

   與十善相反的便是十惡,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嗔、邪見。十惡行可以說是對世間惡行的總結,人類的種種犯罪行爲,都沒有超出這十種惡行的範疇。因此,佛教將對治這些惡行的十善業道作爲人類的基本道德准則。

   十善而外的五戒,主要是對有情行爲的約束,具體內容爲: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從戒相上來看,五戒與其他宗教的道德規範非常相似,如耆那教,以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淫、離欲爲五戒,基督教的後五戒爲:勿殺、勿盜、勿淫、勿妄證、勿貪他人之所有。摩那法典亦以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非梵行、不貪嗔爲五戒。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道德規範代表著古代聖哲們的真知灼見,雖然樸實無華,但正如培根所說的那樣:“對瑣事的明智指導正是最高明的教條,因爲生活並不由新奇和奧妙的事情成立。”

   或者有人會懷疑,在步入信息時代的今天,那些傳統的道德觀念是否早已過時?是否還能具有永久的權威性?我們要知道,雖然人類有性別之分、種族之分,但也有著相似的共性、相似的弱點。今天,物質文明雖然有了空前的發展,但人性並沒有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得到完善和提高,正相反,在追求個性、追求自由的旗幟下,人性的弱點因爲失去製約而表現得更爲充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殺、盜、淫、妄的犯罪現象非但沒有收斂,甚至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嚴重。要想改變社會的現狀、改變人類的命運,唯有將道德普及到民衆中。

   佛教的五戒十善有雄厚的義理作爲基礎。從自身而言,持戒就是在培養我們生命中善的種子,抑製生命中惡的種子。當我們生命中善的種子增長時,就意味著我們的人格得到了淨化,我們的生命得到了升華。而當我們生命中惡的種子增長時,就意味著我們的生命在趨向墮落。我們的每一樁善行,所帶來的也不只是暫時的人天果報,更會將我們未來的生命帶入生生增上的良性循環中。而惡的種子一旦萌芽,也會形成強大的力量,給我們的未來帶來無窮的過患。善惡的果報不是一時的,所以,持戒的意義也是長遠的。

   無論是善行還是惡行,它的根源都在于我們的心。通常,我們所認爲的犯罪行爲只是那些已經付諸實施的行動,但在佛教的十惡行中,將我們的貪心、嗔恨心和邪見也納入了犯罪的行爲。只要我們生起一念貪心、嗔恨心的時候,同樣屬于犯罪的行爲。因爲貪心和嗔恨心的産生,雖然沒有具體地傷害到他人,但卻在無形中傷害了我們自己。

   我們起貪心的時候,就是在給生命中貪的種子澆水,是在助長我們生命中貪的力量,而這種貪的力量又會形成巨大的慣性並左右我們的行爲。當我們貪著財富時,會表現出悭貪吝啬;當我們貪著地位時,會表現出阿谀奉承;當我們貪著虛榮時,會表現出自贊毀他,正是這一切,汙染著我們的心靈,腐蝕著我們的人格。而我們起嗔心的時候,也會導致同樣的結果。所謂修身養性,一方面要求我們有效地約束自己的所作所爲,一方面要求我們不斷地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因爲我們的不良習慣是來自無始以來的積累,有著根深蒂固的力量,只有從思想上根除它,才能使我們的人格得到升華,成爲衆善畢備的有德之人。

   五戒十善不僅能完善我們自身,還能給社會帶來自他和樂的效果。今天的社會,存在種種不安定因素。歸根結底,不外乎人類的貪、嗔、癡在作怪。只要人類的貪、嗔、癡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世界將永無安甯之日。因爲人類世界的和平始于人類內心的和平,核武器能爲我們帶來和平嗎?導彈防禦系統能爲我們帶來和平嗎?如果優良的軍事裝備能夠爲我們帶來和平,能夠保障我們的安全,美國的世貿大廈就不會出現撞機事件。先進的武器一方面是用來相互製約,一方面是用來相互威脅。核武器究竟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是安全的保障,還是更大的不安定因素?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只有認識到世界不安定的根源,才有可能最終解決不安定的問題。如果人人都能慈悲不殺,還會有生靈塗炭的悲劇嗎?如果人人都能視天下萬家爲己一家,還會有硝煙四起的戰場嗎?如果人人將社會與自身當做一個整體,還會隨意地侵犯他人的利益嗎?

   人類的犯罪現象千差萬別,可以運用法律的手段來製裁,也可以運用經濟的手段來製裁,但最有效的莫過于道德的建設,因爲道德建設不僅從根本上鏟除了犯罪的根源,更不會帶來任何負面的影響。如果衆生都沒有了貪嗔癡,這個世界便是安樂祥和的佛國淨土!所以說,五戒十善的提倡,對社會安定和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意義!

  

  

《建立合理的世界道德規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