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六十一日(二):背著飛機跑▪P2

  ..續本文上一頁“我習慣了”。他說“外道!你讀讀經典去,看看世尊怎麼睡的覺。”我說行,雖然一伸腿就發熱就難受,慢慢地聽師父的話吧,誰要你是師父的徒弟呢?不能做外道啊。後來就知道,這個苦最多是個助緣,讓我們警覺自己,這是可以的,但要把苦當成一個根本,我們就大錯特錯了,那走錯路了。

  

那麼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阿彌陀佛來載負一切念佛有情,攝化一切憶佛念佛有情,聽聞名號功德,回施廣大利益,令衆生如實安住。如實就是安住,安住就是如實。你不安住就不如實,就不究竟;不究竟你就不如實;不如實你就漂在業力海中。如實就安住,安住就安心,安心就無來去,無增減,不垢不淨,那心智就坦然,坦然就在如實上,如實就是彌陀所給予,彌陀的給予就是安心,安心的事實就來自一切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佛來給你印契,令你安住無疑!再也不需要掙紮了,再也不要索取了,再也不需要什麼了。可以改變自己的現有,可以認識自己的業習、他人的業習,但絕對不需要再索取了,爲什麼呢?你本來具足,你的心本淨本實本真,所以依本修法本自解脫,依本修法本自成就,依本修法本自莊嚴!

  

依本而修,就是“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依本就是正修行。現在我們的修行都不是依本,都不是依阿彌陀佛的誓願來修持,依阿彌陀佛所展示的報德來修持。所以果地覺爲因地心就是本,這個修是無修而修,正修行功德圓滿清淨,真實如實,徹底了義,非假于增減善惡是非大小,非假于來去,那我們就安住無疑,安住無疑即是往生,不可須臾離即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就是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就是無間光、就是炎王光、就是不思議光,就是周遍十方平等安住,如實安住,就是依本安住,依本安住就是依本而修。那就是安樂國,所以未生安樂國土,已在安樂國土,何以故呢?心智清淨故,心智平等故,心智如實故,心智佛果所印契故,心智佛功德所給予故,心智如實莊嚴故!我們認識不清楚也沒問題,那我們繼續學習,慢慢來。

  

所以“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實際是把我們過去的修來世、死往生這樣一個僵化的理念做個調整。這個理念很僵化的,所謂僵化,就是一個對錯的說法,一個對的說法、一個錯的說法,對的說法就是解釋權在每一個人那裏,合適你的你就認爲對,不合適你的知見的那就錯了。我們這樣學佛,所有的佛法就是我們自己建立的,我們把所有的佛法改造了,結果學一年又一年,學一年又一年,還是老一套,哪一套呢?——合適我就是對的,不合適我的就排斥。那你上哪兒學佛呢?你不過學的是自我的對錯,你選了一個對你心念、對你業習的東西罷了,你把它處理一遍,再跟別人表達。所以說“我們大家執持名號”,實際這是我們大家改造出來的東西,因爲啥?這樣改你才安心,你念佛才安心。讓佛念你,你有點被動了對吧?我們的法身慧命太弱的時候啊,被動一點還好,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

  

現在因爲我們把所有的佛法用自己的意識改造過了再建立,所以這個地方就建立了對錯。改造過了再傳達,所以我們的傳達就是以訛傳訛。好了,大家這樣傳播的越多,我們就越迷失,離佛法就越遠。這很痛苦啊。在這麼熱惱苦難的世界大家太需要佛法了,對不對?太需要了!不是你需要、他需要,是大家都需要,太需要了,太需要了!但我們不能這樣做,這樣做下去那就越走越窄了。

  

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是順性而立的,是讓我們的那個妄想執著回入到智慧海中、不思議海中、光明海中、無對待海中,消除我們二元的障礙與沈重,使我們的對待心理、掙紮心理、取舍心理徹底地休息下來,得到如實的安住,不可須臾離的安住。

  

你要是不可須臾離地安住,你一舉心動念,你就知道是業了,所以“意樂人生”那五部曲你就知道怎麼用了,你一動念——業,不管你怎麼動念,保准是業,業習,若他人影響,若共有影響,保准是業習。你久久地觀察,你就知道什麼是叫自性了,自性的認知,那就是知本本自解脫,知本本自莊嚴,知本本自清淨,人就能如實地安心,安什麼心呢?令自己浮躁的心平靜下來、周遍下來,圓滿起來、莊嚴起來,隨順佛這樣的功德、菩薩這樣的功德,再看世間,所以一切世間佛願所成,利益故,平等故,清淨故,那我們就可以用清淨的眼、智慧的眼、慈悲的眼來看這個世間,而不是用你的識心的眼、你對待的眼、你是非善惡分別的眼去看這個世界,那我們的世界就是平等的世界、清淨的世界、無對待的世界,就是一個莊嚴的世界,你很多莊嚴的東西不不求而遇,不求而得,不求而至,不用你求。那有的人說近代有個圓瑛法師,他提出來的口號就是求福求慧求往生,那你怎麼不求呢?反過來說,我們現在隨順佛願就是求福求慧,隨順佛願就是求往生,要不然那就是沒有求,這個求要正行,要如實。

  

所以第叁種正修行的方式——“叁者彼于一切世界,照佛會大衆,無余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贊歎諸佛如來功德。”這個無余的供養恭敬贊歎諸佛如來功德,的的確確是順性才能展示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覺悟的狀態、道不可須臾離的狀態、法性周遍的狀態、知本本自解脫的狀態、知本本自莊嚴的狀態、知本本自清淨的狀態。知本,本如是,我們不知道這個所謂的“如是”,我們就會浮躁在自己的執著妄想業習的一些表面現象上,而不知廣大的法性的作用。象我們這一房間的人,我們有一個共性,有個體性,共性我們要找得到了,大家的利益就可以在一個人的角度上回施給大家,但是別性各有守護。我們各人堅持自己的別性,這一個房間的人就很痛苦,這個痛苦是什麼呢?各人要幹各人的,這個屋就很吵鬧。但我們大家都同時傾向于一個清淨平等如實的一個共性,那麼大家有一個共同點的認知,再看個性就得到了個體方便,那麼人在個體上就能得到清淨平等的安住,而不去騷擾惱害于他人。這一點還真是需要我們通過對比來觀察與反思。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十七 2011年7月17日

  

《安居第六十一日(二):背著飛機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