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五十九日(叁):冷處理九界小小事

  

安居第五十九日(叁):冷處理九界小小事

  

正思維的抉擇——冷處理九界小小事

  

這個學習是假大家可知的言語,或者我們正常用的習慣方式,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導引大家一個正思維的抉擇。觀察的過程也是一個思維審視的過程,這個觀察門,嚴格來說講的就比較瑣碎一些,或者說重複性比較多一些,想改變我們平時的一些思維習慣,或一些習慣性的做法,想改變這個,就要費一些事情。大家要有耐心,尤其是我們對習慣煩惱的反複的認知,一定不要氣餒。很多人念佛就說,哎呀,怎麼念佛不得力啊?怎麼習氣還是沒有什麼改變呢?煩惱還是這麼盛啊?怎麼還是這麼喜歡發脾氣啊、打架鬥毆啊等等。

  

實際你要看這都是很小的事情——九界小小事。我們先把它冷處理處理,就是說我不管是自己做的、他人做的,只要是九界的事情,都是個小小的事。這個冷處理有什麼好處呢?——人就比較平淡地看自己的習氣、他人的習氣,或者共有的習氣了。

  

自、他、共業啊,爲什麼老這麼啰嗦“自他共”呢?我們自己的習氣反複,我們就會有一種失望感,對自己就感覺到沒有信心,看到別人的習氣有時候就會不能忍受,會升起責怪的想法,那對共有的,看到社會整體的現象這個樣子,容易會把人擊垮,說大環境都這個樣子了,就算了吧,就放任自流了,放棄自己的作爲了。

  

所以自他共業,我們要等觀它,冷處理也就是一個等觀的方便。這個很重要,很重要。我們的很多煩惱不單單是來自于自己的習氣,還是有不少來自于他人的習氣——看到別人的作爲心裏受不了,說這人怎麼能這樣呢?那是他的習慣;說這一群人怎麼能這樣呢?這一群人的習慣;說這個時代怎麼這樣呢?這個時代的一個業的積累。那我們全部把它冷處理——九界小小事,全部都是小小事。

  

因爲你是念佛人嘛,你就可以俯視這些事情,你要不是念佛人你俯視不了的。爲什麼說念佛人可以俯視呢?因爲念佛是個很高的高度啊,順性的高度對不對?這個順性的高度是夠高了。你順性地來俯視九界,那九界所有的事情都是小小事,包括菩薩事、聲聞事,都是小小事,況且我們的煩惱呢?

  

我們真把菩薩、聲聞、世間的賢善都看成小小事了,你說世間的惡事呢?菩薩、聲聞、獨覺、天人、修羅、人非人、叁惡道,都是小小事。因爲什麼呢?我們有順性俯視的角度,也有以佛果審視的這樣一個高度,我站在佛果、佛心這樣一個高度去審視,它就是小小事了,或者是無常事、變異事、雜亂事、無意義事、不究竟事。這樣你就會冷處理它,我們就有很多方便了。要不然我們就會斤斤計較。

  

在一個寺廟裏不計較有時候不好管理,計較有時候就更煩惱,那我要是用念佛心再來看這個事呢?先看它是個小小事,可能是某些人的習慣,再來處理它,在心裏處理也好,我們念佛回向給他也好,跟他結一個廣大的心地的善緣。也可能我們回向不了別人什麼東西對不對?具體東西也可能你的習氣是抗不住的,比如看到人的作爲啊、煩惱啊,沒問題,我用念佛處理它一次,然後說這九界小小事不堪于計較,沒有啥意思,對不對?

  

不堪計較,就是沒有必要去計較它,你要養成這個習慣也就好了。你作爲一個念佛人,也不是高尚自己,是有念佛的利益了,什麼利益呢?——我可以把九界的事情都放一放,起碼說在念佛這一刻放一放,冷處理它一下,然後再去處理。它就變爲另外一個角度了,這個角度是什麼呢?——你就充滿了善心,小小事,許可他。你知道它是無常的,你就有一些若作爲若不作爲的方便,就是也不用故意搞一些什麼,就會得見一些方便,所以這個冷處理是十分重要的。

  

很多人吃的巧克力啊、雪糕啊、冰激淩之類的東西,它冷處理過,它也是水,但吃的時候就耐吃了。要是液化的東西,咕嘟就灌進去了,你還不知什麼味道。把它冷處理了,你就可以慢慢地品嘗了。

  

念佛啊,修行啊,實際第一步是冷處理的過程,並不是說有天大的事情讓我們去做,我們在這個冷處理的過程中,你突然感覺到我可以慢慢地觀察它了,我不受它直接的沖擊與傷害了,或者說我們的習氣就受到了一個製約,那種突然就煩惱、爆發的習氣,或者不能忍受的習氣,就會在某個角度上受到一些製約,它就會減慢了速度。這樣你就感覺到念佛還是得力的。

  

  

冷處理的方式——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冷處理,怎麼冷處理呢?俯視它,它是小小事,它不堪計較,念佛大人怎麼能計較這樣的小事呢?對不對?念佛都是大丈夫之行爲啊,對不對?念佛人一定是大丈夫啊,是人中之芬陀利華嘛,你大丈夫怎麼能計較小小人的小小事呢?這樣很簡單,它可以避開我們用不上力的這樣一個錯覺,你運用習慣了就知道那就是一個錯覺。

  

所以,我們以佛果、佛心來俯視我們現有的因緣,實際說俯視九界因緣,你也在利于九界。你沒有說我要利益十方九界衆生,不用這樣說,你無意識地就在利益著十方九界。所以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怎麼“化”呢?就這樣就化成了,一冷處理就化成了。所以說念佛的大丈夫與文殊等,象文殊一樣,你這樣有智慧地看這個世間,小小的不堪計較,一個一個的不堪計較。開始也可能我們心裏可能不能忍受這種說法,也可以說聽的時候可以忍受,做的時候不見得可以忍受。沒問題。概念先接受過來,第二次就可以用了,第叁次就很熟悉了,第四次就可以認爲就應該這樣,第五次、第六次就是自己家的法寶了,七次八次你就象文殊了,你就不染不住了。但你要去實踐呐,你不實踐,你就感覺不到它的實際的內容。

  

“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這個“化佛菩薩日”,大家容易感覺到自己還是這個德行,化不成啊。那沒問題,我們隨順、隨順、站在這個角度觀察,這樣慢動作,動作太快了我們看不見,我們心裏接受不了,那在心裏做一個慢動作,象跳太空舞一樣,那個慢動作給人的感受就是我們能看到它的每個動作的分解。那我們在這兒也分解一下——把念佛和九界的業習分解開來,然後我們念佛,冷處理九界的小小業,俯視九界小小業。

  

你說這太高尚了,實際我們本身不高尚,念佛很高尚,我們沒有什麼了不起,很差,但念佛不可思議。這個沒問題的,一滴水有啥了不起啊?一碗水有啥了不起啊?一噸水有啥了不起呢?說幹枯就幹枯了,但是回到大海,那不能說了不起,只能說——浩瀚無際。我們作爲一個凡夫心,也沒啥了不起,習慣、毛病、作爲等等,也沒啥了不起,但一旦回到念佛的智海中、念佛的殊勝方法中,那就不可思議的功德就會出現了,不可思議的利益就會出現了。但我們要去用、去實踐、去觀察,要去用、去實踐、去觀察,用、實踐、觀察,要不斷地這樣孜孜不倦地去做,因爲我們這個業習看九界的大事太多了,我們在這個九界的大事中忙的太久了,尤其修行人在九界的事也很多。我以前遇到很多出家師父、居士說,哎呀,師父,這麼多法門修哪個好呢?眼都花了。我說你心也花了對不對?迷了。都是九界小小事,都不管它了,所以說過去善知識依著這個教誨給我們提出——來念佛,來放棄其他的雜修。幹什麼呢?就是“如須彌住持”,這樣一個順性的究竟的教義,我們小小的有情依著這樣一個殊勝的法則而成就殊勝的功德。這樣一個隨順,從這個角度我們沒有什麼畏懼。

  

從業相上來說,我們一念自己,真會灰心的,一念他人,也會灰心的,一念這個時代的共業,沒有不灰心的。想想算了算了,混吧,地獄裏混吧,叁惡道混吧,混到哪兒算哪兒吧,爲什麼呢?沒有意思了。但你要念佛呢?你會逐漸地提出來興致,你會慢慢地感到自己的心胸,你會慢慢地感到自業他業共業的這種不可得性,它對你的威脅是不存在的。存在就是你執著了,不存在就是你不執著它。你不執著它,它根本不存在!原本在我們自己了,我們不執著,念佛就行了。那你就很方便了。

  

我們所謂“歸零”這個說法,就是讓大家回到無意識法界,這時候再念一聲佛,這個無意識法界就是一個佛,這個法界就是一尊佛。動第二念,出現觀音勢至。動第叁念,清淨海衆。第四念,依報莊嚴。第五念,大家都往生!

  

要不然我們腦袋瓜裝了九界多少的雜緣、雜想、雜念、雜業呢?太多,太多,太多垢塵了,這些陳年的灰塵太深了,比地球都深,你掃掉了,又來了,掃掉了,又來了,你掃不幹淨,就是說我們的業習、他人的業習、共業交織在一起,打掃不幹淨。有時候不是故意糾纏,我們生活的習慣就象漏鬥一樣,這個“我”啊,就頂著這個漏鬥,漏鬥裏就是自業、他業、共業,我們在淋浴,就這樣接受著這些東西,你說你腦子一轉圈都是這些東西對不對?不是自己的業就是他人的業,不是他人的業就是大家的業,根本離不開,一動腦子就開始累了。這個自業他業共業,就在我們腦海中裝習慣了,那就很辛苦,總感覺象頂個漏鬥一樣的,一動念頭就開始累。

  

所以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放逸啊、向往休息…

《安居第五十九日(叁):冷處理九界小小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