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五十九日(三):冷处理九界小小事

  

安居第五十九日(三):冷处理九界小小事

  

正思维的抉择——冷处理九界小小事

  

这个学习是假大家可知的言语,或者我们正常用的习惯方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导引大家一个正思维的抉择。观察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审视的过程,这个观察门,严格来说讲的就比较琐碎一些,或者说重复性比较多一些,想改变我们平时的一些思维习惯,或一些习惯性的做法,想改变这个,就要费一些事情。大家要有耐心,尤其是我们对习惯烦恼的反复的认知,一定不要气馁。很多人念佛就说,哎呀,怎么念佛不得力啊?怎么习气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呢?烦恼还是这么盛啊?怎么还是这么喜欢发脾气啊、打架斗殴啊等等。

  

实际你要看这都是很小的事情——九界小小事。我们先把它冷处理处理,就是说我不管是自己做的、他人做的,只要是九界的事情,都是个小小的事。这个冷处理有什么好处呢?——人就比较平淡地看自己的习气、他人的习气,或者共有的习气了。

  

自、他、共业啊,为什么老这么啰嗦“自他共”呢?我们自己的习气反复,我们就会有一种失望感,对自己就感觉到没有信心,看到别人的习气有时候就会不能忍受,会升起责怪的想法,那对共有的,看到社会整体的现象这个样子,容易会把人击垮,说大环境都这个样子了,就算了吧,就放任自流了,放弃自己的作为了。

  

所以自他共业,我们要等观它,冷处理也就是一个等观的方便。这个很重要,很重要。我们的很多烦恼不单单是来自于自己的习气,还是有不少来自于他人的习气——看到别人的作为心里受不了,说这人怎么能这样呢?那是他的习惯;说这一群人怎么能这样呢?这一群人的习惯;说这个时代怎么这样呢?这个时代的一个业的积累。那我们全部把它冷处理——九界小小事,全部都是小小事。

  

因为你是念佛人嘛,你就可以俯视这些事情,你要不是念佛人你俯视不了的。为什么说念佛人可以俯视呢?因为念佛是个很高的高度啊,顺性的高度对不对?这个顺性的高度是够高了。你顺性地来俯视九界,那九界所有的事情都是小小事,包括菩萨事、声闻事,都是小小事,况且我们的烦恼呢?

  

我们真把菩萨、声闻、世间的贤善都看成小小事了,你说世间的恶事呢?菩萨、声闻、独觉、天人、修罗、人非人、三恶道,都是小小事。因为什么呢?我们有顺性俯视的角度,也有以佛果审视的这样一个高度,我站在佛果、佛心这样一个高度去审视,它就是小小事了,或者是无常事、变异事、杂乱事、无意义事、不究竟事。这样你就会冷处理它,我们就有很多方便了。要不然我们就会斤斤计较。

  

在一个寺庙里不计较有时候不好管理,计较有时候就更烦恼,那我要是用念佛心再来看这个事呢?先看它是个小小事,可能是某些人的习惯,再来处理它,在心里处理也好,我们念佛回向给他也好,跟他结一个广大的心地的善缘。也可能我们回向不了别人什么东西对不对?具体东西也可能你的习气是抗不住的,比如看到人的作为啊、烦恼啊,没问题,我用念佛处理它一次,然后说这九界小小事不堪于计较,没有啥意思,对不对?

  

不堪计较,就是没有必要去计较它,你要养成这个习惯也就好了。你作为一个念佛人,也不是高尚自己,是有念佛的利益了,什么利益呢?——我可以把九界的事情都放一放,起码说在念佛这一刻放一放,冷处理它一下,然后再去处理。它就变为另外一个角度了,这个角度是什么呢?——你就充满了善心,小小事,许可他。你知道它是无常的,你就有一些若作为若不作为的方便,就是也不用故意搞一些什么,就会得见一些方便,所以这个冷处理是十分重要的。

  

很多人吃的巧克力啊、雪糕啊、冰激凌之类的东西,它冷处理过,它也是水,但吃的时候就耐吃了。要是液化的东西,咕嘟就灌进去了,你还不知什么味道。把它冷处理了,你就可以慢慢地品尝了。

  

念佛啊,修行啊,实际第一步是冷处理的过程,并不是说有天大的事情让我们去做,我们在这个冷处理的过程中,你突然感觉到我可以慢慢地观察它了,我不受它直接的冲击与伤害了,或者说我们的习气就受到了一个制约,那种突然就烦恼、爆发的习气,或者不能忍受的习气,就会在某个角度上受到一些制约,它就会减慢了速度。这样你就感觉到念佛还是得力的。

  

  

冷处理的方式——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冷处理,怎么冷处理呢?俯视它,它是小小事,它不堪计较,念佛大人怎么能计较这样的小事呢?对不对?念佛都是大丈夫之行为啊,对不对?念佛人一定是大丈夫啊,是人中之芬陀利华嘛,你大丈夫怎么能计较小小人的小小事呢?这样很简单,它可以避开我们用不上力的这样一个错觉,你运用习惯了就知道那就是一个错觉。

  

所以,我们以佛果、佛心来俯视我们现有的因缘,实际说俯视九界因缘,你也在利于九界。你没有说我要利益十方九界众生,不用这样说,你无意识地就在利益着十方九界。所以说“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怎么“化”呢?就这样就化成了,一冷处理就化成了。所以说念佛的大丈夫与文殊等,象文殊一样,你这样有智慧地看这个世间,小小的不堪计较,一个一个的不堪计较。开始也可能我们心里可能不能忍受这种说法,也可以说听的时候可以忍受,做的时候不见得可以忍受。没问题。概念先接受过来,第二次就可以用了,第三次就很熟悉了,第四次就可以认为就应该这样,第五次、第六次就是自己家的法宝了,七次八次你就象文殊了,你就不染不住了。但你要去实践呐,你不实践,你就感觉不到它的实际的内容。

  

“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这个“化佛菩萨日”,大家容易感觉到自己还是这个德行,化不成啊。那没问题,我们随顺、随顺、站在这个角度观察,这样慢动作,动作太快了我们看不见,我们心里接受不了,那在心里做一个慢动作,象跳太空舞一样,那个慢动作给人的感受就是我们能看到它的每个动作的分解。那我们在这儿也分解一下——把念佛和九界的业习分解开来,然后我们念佛,冷处理九界的小小业,俯视九界小小业。

  

你说这太高尚了,实际我们本身不高尚,念佛很高尚,我们没有什么了不起,很差,但念佛不可思议。这个没问题的,一滴水有啥了不起啊?一碗水有啥了不起啊?一吨水有啥了不起呢?说干枯就干枯了,但是回到大海,那不能说了不起,只能说——浩瀚无际。我们作为一个凡夫心,也没啥了不起,习惯、毛病、作为等等,也没啥了不起,但一旦回到念佛的智海中、念佛的殊胜方法中,那就不可思议的功德就会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利益就会出现了。但我们要去用、去实践、去观察,要去用、去实践、去观察,用、实践、观察,要不断地这样孜孜不倦地去做,因为我们这个业习看九界的大事太多了,我们在这个九界的大事中忙的太久了,尤其修行人在九界的事也很多。我以前遇到很多出家师父、居士说,哎呀,师父,这么多法门修哪个好呢?眼都花了。我说你心也花了对不对?迷了。都是九界小小事,都不管它了,所以说过去善知识依着这个教诲给我们提出——来念佛,来放弃其他的杂修。干什么呢?就是“如须弥住持”,这样一个顺性的究竟的教义,我们小小的有情依着这样一个殊胜的法则而成就殊胜的功德。这样一个随顺,从这个角度我们没有什么畏惧。

  

从业相上来说,我们一念自己,真会灰心的,一念他人,也会灰心的,一念这个时代的共业,没有不灰心的。想想算了算了,混吧,地狱里混吧,三恶道混吧,混到哪儿算哪儿吧,为什么呢?没有意思了。但你要念佛呢?你会逐渐地提出来兴致,你会慢慢地感到自己的心胸,你会慢慢地感到自业他业共业的这种不可得性,它对你的威胁是不存在的。存在就是你执着了,不存在就是你不执着它。你不执着它,它根本不存在!原本在我们自己了,我们不执着,念佛就行了。那你就很方便了。

  

我们所谓“归零”这个说法,就是让大家回到无意识法界,这时候再念一声佛,这个无意识法界就是一个佛,这个法界就是一尊佛。动第二念,出现观音势至。动第三念,清净海众。第四念,依报庄严。第五念,大家都往生!

  

要不然我们脑袋瓜装了九界多少的杂缘、杂想、杂念、杂业呢?太多,太多,太多垢尘了,这些陈年的灰尘太深了,比地球都深,你扫掉了,又来了,扫掉了,又来了,你扫不干净,就是说我们的业习、他人的业习、共业交织在一起,打扫不干净。有时候不是故意纠缠,我们生活的习惯就象漏斗一样,这个“我”啊,就顶着这个漏斗,漏斗里就是自业、他业、共业,我们在淋浴,就这样接受着这些东西,你说你脑子一转圈都是这些东西对不对?不是自己的业就是他人的业,不是他人的业就是大家的业,根本离不开,一动脑子就开始累了。这个自业他业共业,就在我们脑海中装习惯了,那就很辛苦,总感觉象顶个漏斗一样的,一动念头就开始累。

  

所以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放逸啊、向往休息…

《安居第五十九日(三):冷处理九界小小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