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慈悲地溝通
可能曾經有段時間,你覺得自己完全無法與父母溝通,雖然同住在一個屋檐下,但彼此的距離卻非常遙遠。在這情況下,父母與子女都在受苦,因爲你們相信彼此之間只剩下無盡的誤解、恨意與隔閡,而忘了其實你們還有許多共同點,還是能相互了解、原諒與關愛對方。因此,認知到人人心中都有股正面的能量,可以幫助我們免于受到其他負面能量的控製,是非常重要的。
烏雲背後的陽光
下雨時,我們總以爲太陽不見了,此時若坐上飛機,穿越雲層,燦爛的陽光又在眼前,這才明白陽光其實永遠都在。同樣地,當我們感到憤怒、絕望時,愛其實也還在心裏,與人溝通、原諒和慈悲他人的能力,仍然存在。你要相信我們都有愛、了解與慈悲的能力,能超越自己的憤怒與痛苦。一旦明了這點,下雨時便不再絕望了。你知道雖然現在在下雨,但陽光仍在烏雲背後,等雨停了,很快地又會照耀大地,所以我們要滿懷希望。當你與別人發生沖突時,提醒自己,內心仍保有那些正面的種子,你就會相信有突破困境的可能,只要一突破,兩人心中最美好的特質又會重新顯現。
修行就是爲了這一刻,幫助你用心接觸陽光、佛陀,以及心中美好的特質,就能在困境中轉化自己。你可以用任何在心靈傳統中較熟悉的名稱,來稱呼心中這美好的特質。
你必須深信,自己有能力保持內心的甯靜。訓練自己相信,佛的能量就在心中,而唯一要做的,就是呼喚這能量來幫助自己。你可以用念念分明地呼吸、走路或靜坐,來呼喚它。
訓練自己谛聽別人
溝通是一種修行,必須有很好的禅修才能做到良好的溝通,光有誠意是不夠的,你必須學會如何正確的溝通。也許你早已失雲傾聽別人的能力,而這可能是因爲你要傾聽的對象,說起話來總是尖酸刻薄,或譴責、怪罪別人,你無法再忍受,不想再聽了,于是想逃避他,你已無力再傾聽他說話了。
你由于恐懼而逃避他,不想再讓自己受苦。但如此一來,卻加深了他對你的誤會,覺得你鄙棄他,而這只會使他更加痛苦;你可能還會給他一種要聯合別人抵製他,或刻意忽略他存在的印象。你無法面對他,卻也無法逃避。所以,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訓練自己能重新與他溝通,而谛聽正是你開啓溝通之門的那把鑰匙。
許多人內心都充滿苦惱,覺得自己的處境無人能解。每個人都來去匆匆,似乎找不到可以坐下來傾聽的人,但我們是多麼需要有個人能傾聽自己說話。
在現代社會中,接受訓練而成爲心理醫生的人,責任就是坐在那裏傾聽,讓人可以完全地打開心門。他們必須深切地傾聽病人,才能成爲真正的心理醫生。一個好的心理醫生,一定會全神貫注地傾聽病人,而不對病人帶有任何歧視或價值判斷。
我不知道心理醫生如何訓練自己具有這種傾聽的工夫,事實上,很多心理醫生內心也非常痛苦。當他坐下來傾聽病人時,內心痛苦的種子也獲得灌溉,如果他因而被自己的痛苦所淹沒,又如何能好好地傾聽他人呢?因此,如果你准備當心理醫生,一定要學習如何谛聽。
所謂“全神貫注地谛聽”,是一種讓對方感覺一你真的在聽他說話的傾聽,必須讓對方知道你真的了解且是用“心”聆聽。有多少人能如此做呢?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我們必須用心傾聽,才能聽到對方想說的話;我們也都同意,應該讓對方感覺到我們聽到他所說的話,而且完全地了解,唯有如此,他才能獲得解脫。但是,能如此傾聽的有幾人呢?
用傾聽幫助別人解脫
慈悲地谛聽的目的,不是要分析或驗證所發生的事,而是希望對方的心能獲得解脫,有機會說出心裏的話,感受到終于有人真正了解他(她)“谛聽”是種傾聽的方式,幫助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不斷地保持慈悲心,這過程太約需要半小時至四十五分鍾。這時,你心裏只有一種想法與希望——讓對方有機會表達自己,因而減輕內心的痛苦,這就是你谛聽唯一的目的。其他那些對事實的分析與了解,只不過是谛聽的副産品罷了,最重要的是,要用慈悲心傾聽對方。
慈悲心是憤怒與痛苦的解藥
如果在傾聽時,能不斷地保持慈悲心,憤怒與不耐就無法生起,否則對方所說的話就可能激怒你,讓你生氣或痛苦,只要心懷慈悲,就能免于惱怒、生氣或失望。
當傾聽時,你希望自己能如觀世音菩薩一樣谛聽,但即使你很清楚對方正飽受痛苦,且現在就需要你的解救,還是得先裝備好自己,才能好好地谛聽他人的苦痛。
就好像消防隊員一定要有正確地裝備,如梯子、水與消防衣,且必須知道許多自我保護的方法,才能去滅火。當你谛聽受苦的人時,就如同走進火圈,痛苦與憤怒的火焰正燃燒著你要傾聽的人。如果你未具足裝備,不但無法幫助他,自己也會成爲對內心之火的受害者,這就是爲何需要裝備好的原因。
當傾聽時,需要的裝備就是慈悲,你可以用念念分明地呼吸來維持與滋長它。當念念分明地呼吸所聚集的正念,就能讓那股幫助對方傾吐心事的動力源源不斷。那麼即使對方說話尖酸刻薄,充滿責難、批判,由于不斷地練習念念分明地呼吸,你便受到慈悲心的保護,陪伴在他身邊一小時,也絲毫不以爲苦。慈悲心不斷地滋養你,讓你知道自己正在幫助別人減輕痛苦,幫助你扮演菩薩的角色,你一定會是最成功的心理醫生。
慈悲來自于快樂與了解,當有慈悲心與深刻的了解,你就安全了。對方所說的話不會帶給你痛苦,你因此能做到深入地傾聽。當無法以慈悲心傾聽對方時,就不能假裝在聽,他一定會發現你內心也充滿痛苦的念頭,並未真正了解他(她)。但如果真正了解,就能以慈悲心谛聽,而傾聽的品質就是你修行的成果。
滋養自己
接觸他人的痛苦,不但可以滋養慈悲心,也能讓我們在幸福出現時,知道它就在那裏。如果我們未受過苦,就無法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麼。接觸人生的苦痛,正是我們要修行的功課,但每個人都無法超越自己的極限。
我們要好好地照顧自己,如果聽了別人太多的痛苦與憤怒,自己也難免受到影響,因爲接觸到的只有痛苦,沒有任何正向的事物,內心的平衡就會受到破壞。因此,我們平時就得修行,如此才能接觸那些不會傳遞痛苦的事物,例如天空、飛鳥、綠樹、花朵或孩子,那些能在內心或生活裏使人換燃一新,獲得安慰並能滋養的事物。
當你在痛苦或擔憂中迷失自己時,讓朋友來幫助你,你們可能會說:“你看!今天早晨的天空多美麗啊!雖然有點起霧,但真的很美!這不就是我們夢想的天堂嗎?你何不回到當下,與我一起享受這樣的美景呢?”如果你正與師兄、師妹們在一起,而他們都是懂得如何讓自己快樂的人,就能幫助你走出困境,重新接觸生命正面、積極的事物。這就是自我滋養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人生如此短暫,我們每天都應該以快樂、平靜與慈悲的心,讓生活過得深刻。每天早晨,我都會在佛前點一柱香,在心底許諾——我要好好地享受這一天。幸好平時我有練習念念分明地呼吸與走路,因此,能深刻地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念念分明地呼吸與走路就如兩位好友,帶領我探求當下,發現生命的驚奇。
我們的內心都需要適當的滋養,聆聽鍾聲就是件令人愉悅的事。在梅村,當電話或鬧鍾響起時,或有人在敲打寺裏的大鍾時,每個人都會停下手邊的工作、交談或思緒,鍾聲于是成爲敲醒正念的晨鍾。只要鍾聲響起,我們就全身放松,慢慢地回到呼吸上,接著會感到自己又真實地活在當下,體驗生命的驚喜。很自然地,我們會滿心歡喜地停下腳步,而非僵硬地站在那裏。然後,慢慢地、念念分明地呼吸叁次,感謝能活得如此真實。當停下腳步,開始重新找回內心的甯靜與祥和時,心又變得自由,我們會開始喜歡自己的工作,而周圍的人也變得愈來愈真實。
隨著鍾聲停下來,慢慢呼吸的修行方法,是幫助你在生活裏接觸美好的、滋養的元素的好例子。雖然可獨自練習,但跟著僧團一起做會更容易——僧團永遠都在等著你,當你迷失在痛苦中時,幫助你重新看到生命積極的一面。
此外,了解自己的極限也是種修行,即使你是位心靈導師,有能力傾聽別人的痛苦,仍須知道自己的極限。你必須享受行禅,享受所喝的茶與別人的陪伴,如此心才能得到足夠的養分。要真正地傾聽別人,一定得先照顧好自己,一方面每天都獲得適當的養分。另一方面也要培養慈悲心,才能讓自己准備好傾聽別人。你要扮演的是菩薩的角色,菩薩內心有無盡的喜悅,能將人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你的孩子就是你
爲人父母的你,必須懂得傾聽自己的兒女,這點很重要,因爲你的兒女就是你,孩子就是你的延續。如果與兒女發生沖突,最重要的就是重建你們之間的溝通管道。如果你心髒功能不好,胃也不太健康,你不會想把它們割除或丟棄,而說:“你不是我的心髒,我的心髒不會這麼做!你不是我的胃,我的胃不會這麼做!我以後與你無關。”這樣太愚蠢了。同樣地,如果你對子女如此說話,也非常不明智。
懷胎十月時,你可以感受自己與胎兒是一體的,會對他說:“安靜一點,親愛的!我知道你在那裏。”對他說許多愛語,並開始注意飲食——你吃喝什麼,孩子就吃喝什麼;你的擔憂與快樂,就是他的擾憂與快樂,你與他完全是一體的。
當孩子生下,醫生剪斷臍帶時,一體的感覺會逐漸淡去。等到兒女十幾、二十歲時,你就完全忘記他(她)就是你了。如果把他當作是與你分離的個體,你們的關系就開始出現問題了,就如同你的胃、心髒或賢出了問題一般。如果你相信他只是另外一個人,與你完全分離,你會很自然地對他說:“走開!你不是我兒了(女兒),他(她)不會做種事!”但是你無法如此對胃、心說話,所以,你也不能這樣對兒女說話。佛陀說:“這個世界沒有任何分離的個體。”你與兒女都世代祖先的延續,都是同…
《你可以不生氣 第五章 慈悲地溝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