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你可以不生气 第五章 慈悲地沟通

  第五章 慈悲地沟通

  

  可能曾经有段时间,你觉得自己完全无法与父母沟通,虽然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但彼此的距离却非常遥远。在这情况下,父母与子女都在受苦,因为你们相信彼此之间只剩下无尽的误解、恨意与隔阂,而忘了其实你们还有许多共同点,还是能相互了解、原谅与关爱对方。因此,认知到人人心中都有股正面的能量,可以帮助我们免于受到其他负面能量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乌云背后的阳光

  下雨时,我们总以为太阳不见了,此时若坐上飞机,穿越云层,灿烂的阳光又在眼前,这才明白阳光其实永远都在。同样地,当我们感到愤怒、绝望时,爱其实也还在心里,与人沟通、原谅和慈悲他人的能力,仍然存在。你要相信我们都有爱、了解与慈悲的能力,能超越自己的愤怒与痛苦。一旦明了这点,下雨时便不再绝望了。你知道虽然现在在下雨,但阳光仍在乌云背后,等雨停了,很快地又会照耀大地,所以我们要满怀希望。当你与别人发生冲突时,提醒自己,内心仍保有那些正面的种子,你就会相信有突破困境的可能,只要一突破,两人心中最美好的特质又会重新显现。

  修行就是为了这一刻,帮助你用心接触阳光、佛陀,以及心中美好的特质,就能在困境中转化自己。你可以用任何在心灵传统中较熟悉的名称,来称呼心中这美好的特质。

  你必须深信,自己有能力保持内心的宁静。训练自己相信,佛的能量就在心中,而唯一要做的,就是呼唤这能量来帮助自己。你可以用念念分明地呼吸、走路或静坐,来呼唤它。

  训练自己谛听别人

  沟通是一种修行,必须有很好的禅修才能做到良好的沟通,光有诚意是不够的,你必须学会如何正确的沟通。也许你早已失云倾听别人的能力,而这可能是因为你要倾听的对象,说起话来总是尖酸刻薄,或谴责、怪罪别人,你无法再忍受,不想再听了,于是想逃避他,你已无力再倾听他说话了。

  你由于恐惧而逃避他,不想再让自己受苦。但如此一来,却加深了他对你的误会,觉得你鄙弃他,而这只会使他更加痛苦;你可能还会给他一种要联合别人抵制他,或刻意忽略他存在的印象。你无法面对他,却也无法逃避。所以,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训练自己能重新与他沟通,而谛听正是你开启沟通之门的那把钥匙。

  许多人内心都充满苦恼,觉得自己的处境无人能解。每个人都来去匆匆,似乎找不到可以坐下来倾听的人,但我们是多么需要有个人能倾听自己说话。

  在现代社会中,接受训练而成为心理医生的人,责任就是坐在那里倾听,让人可以完全地打开心门。他们必须深切地倾听病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心理医生。一个好的心理医生,一定会全神贯注地倾听病人,而不对病人带有任何歧视或价值判断。

  我不知道心理医生如何训练自己具有这种倾听的工夫,事实上,很多心理医生内心也非常痛苦。当他坐下来倾听病人时,内心痛苦的种子也获得灌溉,如果他因而被自己的痛苦所淹没,又如何能好好地倾听他人呢?因此,如果你准备当心理医生,一定要学习如何谛听。

  所谓“全神贯注地谛听”,是一种让对方感觉一你真的在听他说话的倾听,必须让对方知道你真的了解且是用“心”聆听。有多少人能如此做呢?大部分的人都会同意,我们必须用心倾听,才能听到对方想说的话;我们也都同意,应该让对方感觉到我们听到他所说的话,而且完全地了解,唯有如此,他才能获得解脱。但是,能如此倾听的有几人呢?

  用倾听帮助别人解脱

  慈悲地谛听的目的,不是要分析或验证所发生的事,而是希望对方的心能获得解脱,有机会说出心里的话,感受到终于有人真正了解他(她)“谛听”是种倾听的方式,帮助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不断地保持慈悲心,这过程太约需要半小时至四十五分钟。这时,你心里只有一种想法与希望——让对方有机会表达自己,因而减轻内心的痛苦,这就是你谛听唯一的目的。其他那些对事实的分析与了解,只不过是谛听的副产品罢了,最重要的是,要用慈悲心倾听对方。

  慈悲心是愤怒与痛苦的解药

  如果在倾听时,能不断地保持慈悲心,愤怒与不耐就无法生起,否则对方所说的话就可能激怒你,让你生气或痛苦,只要心怀慈悲,就能免于恼怒、生气或失望。

  当倾听时,你希望自己能如观世音菩萨一样谛听,但即使你很清楚对方正饱受痛苦,且现在就需要你的解救,还是得先装备好自己,才能好好地谛听他人的苦痛。

  就好像消防队员一定要有正确地装备,如梯子、水与消防衣,且必须知道许多自我保护的方法,才能去灭火。当你谛听受苦的人时,就如同走进火圈,痛苦与愤怒的火焰正燃烧着你要倾听的人。如果你未具足装备,不但无法帮助他,自己也会成为对内心之火的受害者,这就是为何需要装备好的原因。

  当倾听时,需要的装备就是慈悲,你可以用念念分明地呼吸来维持与滋长它。当念念分明地呼吸所聚集的正念,就能让那股帮助对方倾吐心事的动力源源不断。那么即使对方说话尖酸刻薄,充满责难、批判,由于不断地练习念念分明地呼吸,你便受到慈悲心的保护,陪伴在他身边一小时,也丝毫不以为苦。慈悲心不断地滋养你,让你知道自己正在帮助别人减轻痛苦,帮助你扮演菩萨的角色,你一定会是最成功的心理医生。

  慈悲来自于快乐与了解,当有慈悲心与深刻的了解,你就安全了。对方所说的话不会带给你痛苦,你因此能做到深入地倾听。当无法以慈悲心倾听对方时,就不能假装在听,他一定会发现你内心也充满痛苦的念头,并未真正了解他(她)。但如果真正了解,就能以慈悲心谛听,而倾听的品质就是你修行的成果。

  滋养自己

  接触他人的痛苦,不但可以滋养慈悲心,也能让我们在幸福出现时,知道它就在那里。如果我们未受过苦,就无法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接触人生的苦痛,正是我们要修行的功课,但每个人都无法超越自己的极限。

  我们要好好地照顾自己,如果听了别人太多的痛苦与愤怒,自己也难免受到影响,因为接触到的只有痛苦,没有任何正向的事物,内心的平衡就会受到破坏。因此,我们平时就得修行,如此才能接触那些不会传递痛苦的事物,例如天空、飞鸟、绿树、花朵或孩子,那些能在内心或生活里使人换燃一新,获得安慰并能滋养的事物。

  当你在痛苦或担忧中迷失自己时,让朋友来帮助你,你们可能会说:“你看!今天早晨的天空多美丽啊!虽然有点起雾,但真的很美!这不就是我们梦想的天堂吗?你何不回到当下,与我一起享受这样的美景呢?”如果你正与师兄、师妹们在一起,而他们都是懂得如何让自己快乐的人,就能帮助你走出困境,重新接触生命正面、积极的事物。这就是自我滋养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人生如此短暂,我们每天都应该以快乐、平静与慈悲的心,让生活过得深刻。每天早晨,我都会在佛前点一柱香,在心底许诺——我要好好地享受这一天。幸好平时我有练习念念分明地呼吸与走路,因此,能深刻地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念念分明地呼吸与走路就如两位好友,带领我探求当下,发现生命的惊奇。

  我们的内心都需要适当的滋养,聆听钟声就是件令人愉悦的事。在梅村,当电话或闹钟响起时,或有人在敲打寺里的大钟时,每个人都会停下手边的工作、交谈或思绪,钟声于是成为敲醒正念的晨钟。只要钟声响起,我们就全身放松,慢慢地回到呼吸上,接着会感到自己又真实地活在当下,体验生命的惊喜。很自然地,我们会满心欢喜地停下脚步,而非僵硬地站在那里。然后,慢慢地、念念分明地呼吸三次,感谢能活得如此真实。当停下脚步,开始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与祥和时,心又变得自由,我们会开始喜欢自己的工作,而周围的人也变得愈来愈真实。

  随着钟声停下来,慢慢呼吸的修行方法,是帮助你在生活里接触美好的、滋养的元素的好例子。虽然可独自练习,但跟着僧团一起做会更容易——僧团永远都在等着你,当你迷失在痛苦中时,帮助你重新看到生命积极的一面。

  此外,了解自己的极限也是种修行,即使你是位心灵导师,有能力倾听别人的痛苦,仍须知道自己的极限。你必须享受行禅,享受所喝的茶与别人的陪伴,如此心才能得到足够的养分。要真正地倾听别人,一定得先照顾好自己,一方面每天都获得适当的养分。另一方面也要培养慈悲心,才能让自己准备好倾听别人。你要扮演的是菩萨的角色,菩萨内心有无尽的喜悦,能将人们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你的孩子就是你

  为人父母的你,必须懂得倾听自己的儿女,这点很重要,因为你的儿女就是你,孩子就是你的延续。如果与儿女发生冲突,最重要的就是重建你们之间的沟通管道。如果你心脏功能不好,胃也不太健康,你不会想把它们割除或丢弃,而说:“你不是我的心脏,我的心脏不会这么做!你不是我的胃,我的胃不会这么做!我以后与你无关。”这样太愚蠢了。同样地,如果你对子女如此说话,也非常不明智。

  怀胎十月时,你可以感受自己与胎儿是一体的,会对他说:“安静一点,亲爱的!我知道你在那里。”对他说许多爱语,并开始注意饮食——你吃喝什么,孩子就吃喝什么;你的担忧与快乐,就是他的扰忧与快乐,你与他完全是一体的。

  当孩子生下,医生剪断脐带时,一体的感觉会逐渐淡去。等到儿女十几、二十岁时,你就完全忘记他(她)就是你了。如果把他当作是与你分离的个体,你们的关系就开始出现问题了,就如同你的胃、心脏或贤出了问题一般。如果你相信他只是另外一个人,与你完全分离,你会很自然地对他说:“走开!你不是我儿了(女儿),他(她)不会做种事!”但是你无法如此对胃、心说话,所以,你也不能这样对儿女说话。佛陀说:“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分离的个体。”你与儿女都世代祖先的延续,都是同…

《你可以不生气 第五章 慈悲地沟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