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p align="left">雖然佛力平等攝化著一切衆生,但有一類有情沒有自力行持他不認同的,這個不認同就是資糧教育。
信順佛力這一類有情,他只是被載負了,被放在這個願力船上去了,他就不管了,這一類有情就是所謂的念佛者,念佛信順佛願佛力。
前一類信順的是自己的業力、所行力、資糧力,這個沒問題的,自力的行持也沒問題的。
一個是念佛的認同,一個是自力的認同,都在佛力的普攝下,這是真實不虛的。
信順佛力這一類,即下就被佛力攝化,他隨順佛力,即下就得不退轉,這個是即生利益。印光法師講即下即得往生。這是現生的利益。
信順自力者是一定是死後了,得不退轉。那爲什麼說死後往生彼國得不退轉呢?他死的時候才放棄自力,這時候佛的攝化才能成就。
爲什麼早期念佛的基本上沒有青年人呢?就是因爲大家都講這個死後的事,不講活著的事,所以年輕人就不接觸淨土,今天一個居士給我發了大量的信息,就談這樣一個東西,說阿彌陀佛是死後了怎麼樣,藥師佛是活著怎麼樣,要不然我今天就不這麼來講了,我感覺到還是需要再講。
這個分水嶺不是一個截然的分水嶺,它可以交織的,因爲在不定性的時候,有的人跑過來,說念佛憶佛真好,安穩,順佛安心真好,一會兒他又跑到自己的業習中了,他就感覺到不安了,他說死以後再說吧!又開始徘徊了。那麼這一類的人,真是累了,有時候遇到隨順佛願這樣的教法也會跑過來。
自力行持這裏面就有叁輩九品。因爲他有自力所行之局限,或善或惡,或進或退,資糧足與不足,他給自己判定叁輩九品,這個是沒問題的。
信順佛力者,就沒有品位之說,就是佛告阿難——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一念往生,這一念不是過去不是現在也不是未來,也不是活著也不是死著,跟這個沒關系,就是信順佛願力故,即被佛力攝化得不退轉。信順佛願,心與佛願相應故,一念之下即得不退,這個就是即下不退轉的實質的利益,即下安心,因爲什麼呢?與佛願相應了就安心了。所以“十萬億佛土一念信即是”,這是真實不虛的,因爲我們的心廣大無邊,諸佛如來的心廣大無邊。那麼這一念隨順佛願,心與佛願相應了,就得不退轉,心念不退轉,你隨順之時就是不退轉。這個是沒有品位的,乘順佛願,直生報土。自力行持,多是邊地疑城,因爲或信不信。
今天讓大家對比對比並不是有其他意思,主要是這個地方很堅固,我們若不去不斷地分析,這個概念十分的堅固,會遮蔽我們的心靈。這裏沒有什麼好壞,你說我就是個自力的支持者,這個沒有問題的,你就那樣去慢慢地看自己的作爲就行了,看你安心不安心。
念佛者,依信順佛願,或者依心與佛願相應爲安心方便,他即下就得到安心的方便了,因爲心與佛願相應了。
自力者,心與業力相應故,多在業力中徘徊,就是在自己的業力作爲中進啊退啊,信啊疑啊,徘徊的比較多。
自力沒問題,但這是我們的生活習慣,認爲否認了自己,那可不得了了,哪怕是惡業善業都受不了,就象坐在飛機上他也要蹦幾蹦,爲啥呢?怕自己忘掉了自己。佛力載負著,他也不安心,他要蹦幾蹦,不願意甯靜地做一個閑人,不願意休息下來。沒問題的,你可以作爲的。
所以說,一般安心人他都去贊佛,不依得失心而修證佛法了,感恩佛陀,贊歎佛陀,供養佛陀,供養現前有情,爲什麼呢?他沒有事情了。
自力修行者往往表現的極端自私,他一定會很自私地說誰也不要耽誤我的修行,我一定要修行到某個程度才行,大家一定要爲我服務,我是世界的中心,因爲我要了生死,我要往生,你們都得爲我服務,他是所有的東西都會放棄,幹什麼呢?就爲自己的行持。這樣的人你一定不要惹他,他要正在修行,你惹他,他會跟你翻臉的。
信順佛願這一類念佛者,你要惹他了,他會跟你說,你信佛吧,信佛很有意義的,信佛很輕松的。
這個不是可笑的事情,這是很現實很現實的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我們用哪個方法來實踐佛法,實踐淨土,我不推薦,我只說可以來對比對比。
這一類叁輩九品的實踐者,邊地疑城者,多有徘徊,現下多不安心。不信我們遇到這樣的人,你可以去問他,他基本上這樣行持的,他說他安心,你嚇唬嚇唬他,他就不安心了。
信順佛願念佛者,誰嚇唬也沒有用,因爲啥呢?他信順佛願了,心與佛願相應了,他已經被載負了,你再嚇唬他,他不理你,他說不要嚇唬我,你嚇唬你自己吧。
前一類人經不住嚇;後一類人是嚇不住,除非自己嚇自己,爲什麼呢?一違背佛願,想想自己的業力會害怕的,那麼一念佛,心與佛願一相應,刹那相應,心智的安樂馬上就現前了,
這就作爲一個分水嶺,我們來看一看這兩種修行淨土念佛的狀態,但這都爲佛力所攝,沒有佛力,他再自力他往生什麼地方去啊?只是順佛願者容易安心。
所以,皆在佛力的普攝下,念佛法門中分出來這一類“安心起行作業”者,安心就是依佛願因緣作爲安心的方便,即“得不退轉”這樣一個安心。在這個不退轉的願力的攝化下,與這個願相應,得到了安心念佛或者信順佛願念佛這樣一個方法,這是一類修行者。
再一類,就是所謂的自力,根據自己的資糧、業習、作爲等等,以求死後往生彼國得不退轉,現行多是徘徊,多是不安的這樣一個狀態下的修行者,當然也有進趣安穩,這個地方因爲不究竟,他有進趣,或者增上安穩。
信順佛願者是究竟安心的。這個心一安就徹底安了,就是有顛覆也沒問題的,只要是安就是究竟安,因爲是信順佛願依佛的果地覺爲安心方便,所以這個安就很徹底,沒有保留。
自力行持者,安心是相似安心,他有進趣,或者稱爲增上安心,在增上的修持上能安心,稍微不增上、功夫一退,馬上就不安了。
順佛願念佛者,是究竟安心的,因爲是依果地覺爲因地心,依佛願與自心相應爲安心,就是爲發心之緣起,實際這就是說的發無上菩提心者。
依自力念佛者,大概的是爲了死後往生彼國的這樣一個死後的因緣。所謂的死後,就是這一生的資糧積攢,回向往生彼國,到死亡這一刻,佛來接引往生彼國。
順佛願者有沒有死亡呢?也有死亡,但他現下的利益是有了,死亡,愛死就死了,不愛死他就繼續活著,但他是安心的。
依自力者,就像曾子一樣,沒到死那一刻是不會安心的,爲什麼呢?再也沒有可犯錯誤的機會了,這樣他才能安心。
這是兩大類的修行,這個分水嶺,實際在過去曆史上是有判定的:
自力行持,這一類的修行我們稱爲“遠公流”。遠公大師在世的時候,那個時代的人自力還具足,遠公大師在禅定中叁見阿彌陀佛世尊,他有那個功夫。
中間,不舍萬行,又回向往生的這一類,稱爲“慈愍流”。
順佛願念佛,這一類稱爲“善導流”。
過去稱爲叁個流支,是淨土修持的叁種流派,大家都基本上比較認同這種說法。
但善導流的修行方式在這個時代,我認爲比較對機一些。
這個時代,慈愍流的人少一些。這一類的人是比較善良的人,或者說要有持戒、精進這樣的空間與團體的人。
遠公流的的人群比較受製約,但現在這一類的人比較多。
善導流的人群不受製約,這一類是不分善惡男女大小是非的,大家都依佛因緣,如昙鸾法師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同一念佛無別道。不管是誰,來念佛的人都可以,依信佛因緣而念佛。依信自力因緣而念佛,他也是在念佛,但他相信的是自力所行,這個沒問題的,此處沒有任何表態說反對自力或什麼的,只是說你可以評判一下哪種方法比較合適你自己,比較方便。
善導大師提出來的是“安心起行作業”,就是說一定是在安心的情況下去作爲的,“遠公流”一般提的是信願行,是從常規的信願行下手的。角度不一樣。你說傳到現在了,大家不都在大談信願行叁資糧嗎?這個沒問題,不能反對,只能說這是流派不一。我們不能扼殺其他流派的教法。象這個慈泯流,一般不提,它就是不舍萬行,回向往生極樂世界。實際上我們大家的作爲基本上都不舍的,象出家人到寺院裏學習啊,作諸善緣啊,都在回向于極樂世界,但是善導流的根本是依願力得以往生,回向不過是不留輪回果報之因緣罷了,就是不把我們的善根福德殘留在叁界作爲輪回的資…
《安居第五十日(叁):得念失念皆是佛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