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七日(一):極樂世界必須歸,必然歸!
阿彌陀佛依正二報,來提示我們所認知所謂的法性或者是佛性之作用。認知是十分重要的。就象我們要去某個地方、要擇條路,那就要對其有認識與了解。
對于往生,我們也是要有一個了解的。“往生”這個詞,基本上就是我們認知的一個焦點,這個詞給很多人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六道衆生輪回來輪回去,就是因爲這個“生”字,生生不息,苦惱無盡。那往生極樂世界還不是在生嗎?
我們知道,極樂世界是順性而設的一個次于泥洹的報德之土。往生彼國這個往生,如果說“趣無生”,可能對凡夫有情來說,一說到無生,又是一個概念問題了。這個染的生,是我們生生世世所守護、所迷失的一個根本的狀態。極樂世界這個清淨國土,它所示現的無生,是生而無染的這樣一個法則。
生命、意識的作用若無染著,就很大方,有許多大方的善巧。一旦我們有染,就變的很狹隘,很沈重。極樂世界是一個大方的國度,一個順性的國度,所以整個極樂世界的有情皆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實際皆是依無染的這個性德根本彰顯。
我們這個“染”,是一種特定的習慣,也就是所謂對待二元世界的一種習慣。這個習慣太久太久了,讓我們慢慢地對“染”就沒有覺知,就以爲它是個常態了,我們在輪回中往往是不知的,有逆緣苦難、逼迫了,會迫使我們去覺悟,去反省。所以許多學佛者最初的因緣多是受到某些逼迫了,思想啊,意識啊,認知啊,身體啊,環境啊,工作啊,感情啊,有某些逼迫了,他會去反思,那麼這個反思也可能就是人步入無生的一個開端。古代善知識說“吾日叁省”,就是爲了提示我們不要在這個常態下迷失的太久。
極樂世界的種種描述,無外乎都是讓我們反思它和娑婆世界的差異,實際性沒有異,就是報之異。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之報,是令人墮落的一個環境。我們看看是不是呢?可能安了居以後,很多人就會下山,或者走動,那墮落的機會就十分多,因爲染著的機會十分多——我們的依報環境的設置就是讓人去貪,去嗔,去癡,去慢,去疑的一個果報環境,所以說是一個墮落的環境,容易讓人升起染著。
但是極樂世界之報,其所有作爲都是清淨的設置,都是依圓滿報德所設立的。昙鸾法師在此處做了一個提示——往生彼國,是阿彌陀佛清淨本然,無生之生。這個無生就是生之不染啊。我們一般讀到經典說,往生彼國但有諸樂,亦不染著。而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只要是有樂,不管是怎樣的樂,後面伴之而來的就是染著,染著後面就是貪之升起,貪欲伴隨著就是墮落、積累、沈重、迷失。
如果我們真正抉擇了性德,明鑒于此,抉擇于此,那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其性是無別的,其報之異就不起作用了,就不受影響了。我們能順性行事,在此娑婆世界無疑也是不可思議的。就如世尊所講,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國行道百年。是“行道”一日,而不是說熬一天,或者說墮落一天,那我們在此娑婆世界有沒有行道呢?或者說我們能不能明鑒于性德呢?
因爲我們這個時代,有情的自業他業共業,已久久迷失啊,我們的大環境,加上自他的鼓勵,就是這個“染”字當頭。基本上一舉心動念就會有染,染即執著,即是貪欲最初的狀態,發展下去就會埋沒我們的性德,汙染我們的心智。心智的汙染就造成社會的汙染、環境的汙染、共業的無染,那就造成這個濁惡的世界,繼而就造成我們相互的逼迫、傷害,戰爭、疾病、天災人禍就頻繁地發生。
我們往生彼國,從大的原則來講就是改變我們的依報。因爲這個娑婆世界的依報是一個滑坡的依報——減劫的依報,就像一個大滑坡一樣,整個都在往下滑。在這個大滑坡中,沒有親證聖果的人,是真沒有辦法的。所以我們的依報環境只能越來越差,自他共業的環境、心裏環境也越來越差,染著與偏執的東西就越來越激烈、越尖銳、越周遍,我們在覺悟與迷失參半的機會中,真正運用覺悟自在力的機會就越來越少。
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一個報土,對我們減劫衆生來說,無疑是負責任的,無疑是真誠的,無疑是佛陀的慈悲心。佛陀來關照我們這些火宅中的有情,這個火宅就是因爲行爲的染、貪欲的動念不斷積累,你也積累,他也積累,大家都在積累,那濁惡就慢慢熾盛起來,滑坡就滑的越來越厲害。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我們有沒有感觸呢?大家可能各個都有感觸的,那麼若是尊重自己的未來,或是尊重自己的成就,或是尊重自己的法身慧命,選擇往生彼國,無疑是一個真誠,無疑是一個慈悲,無疑是一個真正的自我尊重。
你自己要審視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往生彼國不是一個泛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娑婆世界太苦了,我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樣泛泛地說一說,沒有意義,在你的意識中、在你的現緣中,對你觸動並不多,那是不行的。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去認知它。
我們昨天把阿彌陀佛的座功德——“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與“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做了一個對比提示,爲什麼能滿足一切衆生的願樂呢?是因爲阿彌陀佛聚集了二百一十億佛土的殊勝功德因緣,來饒益十方九界衆生,他無疑是有這樣的力量的,有這樣的修持功德,有這樣的善巧方便。
其累劫修持而成就的修德回施,並不是一個泛空的一個承諾,是有真實利益的給予。其國土,令一切衆生未來也好,現下也好,過去也好,都有一個歸趣。就像河流歸大海一樣,他把這個大海明確的給我們指出來了——極樂世界就是百川必歸之大海,我們的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業屬,業的歸去,是必然要回歸到這樣一個國土的。這個國土不是烏托邦,它具足種種莊嚴,我們的業相,就象河流一樣,在流淌變異著,若染汙,若一會兒水大水小,若被節流等等,但是必然要歸向于極樂世界這個大海。
極樂世界這個國土的歸向,在我們尚不知自己前景之時,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國土告訴我們了——十方九界衆生,必然歸向于極樂世界。所以說勿落人後。既然必歸,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勿落人後。有的在無量劫輪回中不能覺知了,而掙紮在路上,但再掙紮還是要往生彼國的,所以勿落人後,即早點覺悟,以消除我們在路途上的迷茫與掙紮,或者說不知所去的無明的欺辱。
我們心裏沒有皈依處的時候,往往就會自我欺辱,經常會身心不安,經常不知道做事情乃至說生命、交往、功課、休息等等是爲了什麼。說困了就睡覺嘛,餓了就吃飯嘛,安排上殿就上殿嘛,實際就是沒有樂的東西,有很多負重,順自己的業習就做,不順業習就怠慢,就在這個苦與樂中迷茫、迷失,往往把自己業習的染著當成自己的樂趣了,或者說把業習的滿足當成自己的樂趣了,結果這一個樂還沒樂過去呢,苦就伴隨而來了;還沒樂過去呢,沈重就伴隨而來了;這個樂還沒有享受呢,苦的東西,逼迫的東西,就同時升起來了。這個娑婆世界就伴生著這樣的一個果報。
所以阿彌陀佛國土的回施,就是河流必歸大海,衆生所有的輪回無常無我的業分,欲得安穩,必然歸到極樂世界法性海中。這個說法,我們如果不反複認識,以在我們的記憶中、概念中、事實作爲中,有一個不假造作的,不假用心的事實習慣,那不安的東西還會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處處顯現,或者說經常就會顯現出來。很多人會認爲自己怎麼樣,尤其是搞一些小技巧小動作小聰明的人,就會喪失這樣的一個現下安穩的、實際的自在力,或者不知歸趣的時候,就會把自己的一些摸索認爲是很高明的東西。因爲所有的九界之造作,其根本是無常、無我的。在彌陀的報德這個大的作用力下,我們回歸是最正常的,隨順是最真實的,最尊重的。你說我不回歸,違背這個因緣,那是不正常的,那是痛苦的、掙紮的。實際大部分都是在掙紮,沒有隨順的喜悅,放下自我執著的喜悅,真正單一念佛的喜悅,憶佛的喜悅。
實際念佛憶佛是十分簡單殊勝的。但是我們一天24小時中,嚴格地說,我們能真正意樂地、清晰地、主動地憶佛念佛、真誠地、喜悅地、明確地憶佛念佛的時間有多少呢? 3妙種,5秒鍾?實際這是說多了。我們腦海中有那麼多業力的記憶,那麼多習慣的染著,那麼多那麼多,已經把我們的生命空間給占滿了。我們稍稍地騰出一點來憶佛念佛,就很了不起了。
很多人剛剛聽課後,說這個阿彌陀佛這麼好啊,應該念了,可門一出,誰長誰短、誰是誰非就來了。爲什麼呢?習慣呐。這是個嚴肅的話題,這個習慣的力量有多大呢?習慣的力量太大了,一跨出門就忘了!所以說我們學佛要知道歸趣啊,要有一個習慣性的認知,這樣我們就在這個念佛的意樂上,去認真地作爲,去隨順,去實踐的。一定要實踐,不實踐,它再好,也都關系不大。
我經常也思考思考自己,一天認認真真地能念幾聲佛呢?或者說念佛給我們帶來的安心、踏實啊,會不會給人帶來放逸呢?那些不安的人念佛、修行、苦行,會不會反而使他們有出離的方便…
《安居第四十七日(一):極樂世界必須歸,必然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