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四十七日(一):极乐世界必须归,必然归!

  

安居第四十七日(一):极乐世界必须归,必然归!

  

阿弥陀佛依正二报,来提示我们所认知所谓的法性或者是佛性之作用。认知是十分重要的。就象我们要去某个地方、要择条路,那就要对其有认识与了解。

  

对于往生,我们也是要有一个了解的。“往生”这个词,基本上就是我们认知的一个焦点,这个词给很多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六道众生轮回来轮回去,就是因为这个“生”字,生生不息,苦恼无尽。那往生极乐世界还不是在生吗?

  

我们知道,极乐世界是顺性而设的一个次于泥洹的报德之土。往生彼国这个往生,如果说“趣无生”,可能对凡夫有情来说,一说到无生,又是一个概念问题了。这个染的生,是我们生生世世所守护、所迷失的一个根本的状态。极乐世界这个清净国土,它所示现的无生,是生而无染的这样一个法则。

  

生命、意识的作用若无染著,就很大方,有许多大方的善巧。一旦我们有染,就变的很狭隘,很沉重。极乐世界是一个大方的国度,一个顺性的国度,所以整个极乐世界的有情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实际皆是依无染的这个性德根本彰显。

  

我们这个“染”,是一种特定的习惯,也就是所谓对待二元世界的一种习惯。这个习惯太久太久了,让我们慢慢地对“染”就没有觉知,就以为它是个常态了,我们在轮回中往往是不知的,有逆缘苦难、逼迫了,会迫使我们去觉悟,去反省。所以许多学佛者最初的因缘多是受到某些逼迫了,思想啊,意识啊,认知啊,身体啊,环境啊,工作啊,感情啊,有某些逼迫了,他会去反思,那么这个反思也可能就是人步入无生的一个开端。古代善知识说“吾日三省”,就是为了提示我们不要在这个常态下迷失的太久。

  

极乐世界的种种描述,无外乎都是让我们反思它和娑婆世界的差异,实际性没有异,就是报之异。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之报,是令人堕落的一个环境。我们看看是不是呢?可能安了居以后,很多人就会下山,或者走动,那堕落的机会就十分多,因为染著的机会十分多——我们的依报环境的设置就是让人去贪,去嗔,去痴,去慢,去疑的一个果报环境,所以说是一个堕落的环境,容易让人升起染著

  

但是极乐世界之报,其所有作为都是清净的设置,都是依圆满报德所设立的。昙鸾法师在此处做了一个提示——往生彼国,是阿弥陀佛清净本然,无生之生。这个无生就是生之不染啊。我们一般读到经典说,往生彼国但有诸乐,亦不染著。而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只要是有乐,不管是怎样的乐,后面伴之而来的就是染著,染著后面就是贪之升起,贪欲伴随着就是堕落、积累、沉重、迷失。

  

如果我们真正抉择了性德,明鉴于此,抉择于此,那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其性是无别的,其报之异就不起作用了,就不受影响了。我们能顺性行事,在此娑婆世界无疑也是不可思议的。就如世尊所讲,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是“行道”一日,而不是说熬一天,或者说堕落一天,那我们在此娑婆世界有没有行道呢?或者说我们能不能明鉴于性德呢?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有情的自业他业共业,已久久迷失啊,我们的大环境,加上自他的鼓励,就是这个“染”字当头。基本上一举心动念就会有染,染即执著,即是贪欲最初的状态,发展下去就会埋没我们的性德,污染我们的心智。心智的污染就造成社会的污染、环境的污染、共业的无染,那就造成这个浊恶的世界,继而就造成我们相互的逼迫、伤害,战争、疾病、天灾人祸就频繁地发生。

  

我们往生彼国,从大的原则来讲就是改变我们的依报。因为这个娑婆世界的依报是一个滑坡的依报——减劫的依报,就像一个大滑坡一样,整个都在往下滑。在这个大滑坡中,没有亲证圣果的人,是真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们的依报环境只能越来越差,自他共业的环境、心里环境也越来越差,染著与偏执的东西就越来越激烈、越尖锐、越周遍,我们在觉悟与迷失参半的机会中,真正运用觉悟自在力的机会就越来越少。

  

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一个报土,对我们减劫众生来说,无疑是负责任的,无疑是真诚的,无疑是佛陀的慈悲心。佛陀来关照我们这些火宅中的有情,这个火宅就是因为行为的染、贪欲的动念不断积累,你也积累,他也积累,大家都在积累,那浊恶就慢慢炽盛起来,滑坡就滑的越来越厉害。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们有没有感触呢?大家可能各个都有感触的,那么若是尊重自己的未来,或是尊重自己的成就,或是尊重自己的法身慧命,选择往生彼国,无疑是一个真诚,无疑是一个慈悲,无疑是一个真正的自我尊重。

  

你自己要审视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往生彼国不是一个泛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娑婆世界太苦了,我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样泛泛地说一说,没有意义,在你的意识中、在你的现缘中,对你触动并不多,那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去认知它。

  

我们昨天把阿弥陀佛的座功德——“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与“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做了一个对比提示,为什么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愿乐呢?是因为阿弥陀佛聚集了二百一十亿佛土的殊胜功德因缘,来饶益十方九界众生,他无疑是有这样的力量的,有这样的修持功德,有这样的善巧方便。

  

其累劫修持而成就的修德回施,并不是一个泛空的一个承诺,是有真实利益的给予。其国土,令一切众生未来也好,现下也好,过去也好,都有一个归趣。就像河流归大海一样,他把这个大海明确的给我们指出来了——极乐世界就是百川必归之大海,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业属,业的归去,是必然要回归到这样一个国土的。这个国土不是乌托邦,它具足种种庄严,我们的业相,就象河流一样,在流淌变异着,若染污,若一会儿水大水小,若被节流等等,但是必然要归向于极乐世界这个大海。

  

极乐世界这个国土的归向,在我们尚不知自己前景之时,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国土告诉我们了——十方九界众生,必然归向于极乐世界所以说勿落人后。既然必归,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勿落人后。有的在无量劫轮回中不能觉知了,而挣扎在路上,但再挣扎还是要往生彼国的,所以勿落人后,即早点觉悟,以消除我们在路途上的迷茫与挣扎,或者说不知所去的无明的欺辱。

  

我们心里没有皈依处的时候,往往就会自我欺辱,经常会身心不安,经常不知道做事情乃至说生命、交往、功课、休息等等是为了什么。说困了就睡觉嘛,饿了就吃饭嘛,安排上殿就上殿嘛,实际就是没有乐的东西,有很多负重,顺自己的业习就做,不顺业习就怠慢,就在这个苦与乐中迷茫、迷失,往往把自己业习的染著当成自己的乐趣了,或者说把业习的满足当成自己的乐趣了,结果这一个乐还没乐过去呢,苦就伴随而来了;还没乐过去呢,沉重就伴随而来了;这个乐还没有享受呢,苦的东西,逼迫的东西,就同时升起来了。这个娑婆世界就伴生着这样的一个果报。

  

所以阿弥陀佛国土的回施,就是河流必归大海,众生所有的轮回无常无我的业分,欲得安稳,必然归到极乐世界法性海中。这个说法,我们如果不反复认识,以在我们的记忆中、概念中、事实作为中,有一个不假造作的,不假用心的事实习惯,那不安的东西还会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处处显现,或者说经常就会显现出来。很多人会认为自己怎么样,尤其是搞一些小技巧小动作小聪明的人,就会丧失这样的一个现下安稳的、实际的自在力,或者不知归趣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一些摸索认为是很高明的东西。因为所有的九界之造作,其根本是无常、无我的。在弥陀的报德这个大的作用力下,我们回归是最正常的,随顺是最真实的,最尊重的。你说我不回归,违背这个因缘,那是不正常的,那是痛苦的、挣扎的。实际大部分都是在挣扎,没有随顺的喜悦,放下自我执著的喜悦,真正单一念佛的喜悦,忆佛的喜悦。

  

实际念佛忆佛是十分简单殊胜的。但是我们一天24小时中,严格地说,我们能真正意乐地、清晰地、主动地忆佛念佛、真诚地、喜悦地、明确地忆佛念佛的时间有多少呢? 3妙种,5秒钟?实际这是说多了。我们脑海中有那么多业力的记忆,那么多习惯的染著,那么多那么多,已经把我们的生命空间给占满了。我们稍稍地腾出一点来忆佛念佛,就很了不起了。

  

很多人刚刚听课后,说这个阿弥陀佛这么好啊,应该念了,可门一出,谁长谁短、谁是谁非就来了。为什么呢?习惯呐。这是个严肃的话题,这个习惯的力量有多大呢?习惯的力量太大了,一跨出门就忘了!所以说我们学佛要知道归趣啊,要有一个习惯性的认知,这样我们就在这个念佛的意乐上,去认真地作为,去随顺,去实践的。一定要实践,不实践,它再好,也都关系不大。

  

我经常也思考思考自己,一天认认真真地能念几声佛呢?或者说念佛给我们带来的安心、踏实啊,会不会给人带来放逸呢?那些不安的人念佛、修行、苦行,会不会反而使他们有出离的方便…

《安居第四十七日(一):极乐世界必须归,必然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