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不生氣 第叁章 真愛之語

  第叁章 真愛之語

  

  我們要與家人、心靈契合的朋友一起修行,因爲我們很難靠自己的力量獲得成就,我們都需要盟友。在過去,我們與家人、朋友的關系可能是建立在使彼此受更多苦,以及與日俱增的憤怒上。但是現在,我們要開始改變,要以照顧好彼此的哀傷、憤怒與挫折而結盟,要共同商討重建和平的策略。

  先從與所愛的人談話開始:“親愛的!過去我們都讓彼此受太多苦,而成爲憤怒的受害者,爲彼此建造了可怕的地獄。現在,我想要改變,希望我們能成爲盟友,互相保護,一起修行。讓我們一起轉化憤怒,修持正念來建立美好的生活吧!親愛的!我需要你的幫助、支持與合作。沒有你,我真的做不到。”你必須把這些話告訴伴侶、兒女,而且就是現在!這番話將帶給你們新的體悟,這就是愛。

  你可能在聽聞五分鍾的佛法後,就獲得某種體悟,但是你必須在生活中維持,如此才能把它帶回家,應用在生活上。當這體悟在心中不斷滋長,困惑與無知就會漸漸地隨之消除,它不但會影響你的想法,也會影響身體與生活方式。所以,試著與伴侶、所愛的人溝通出維持和平的行動計劃、正念消費的行動計劃和保護彼此的行動計劃,這對你們很重要。爲了讓這場對談圓滿成功,你們必須全力以赴,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如此才有可能讓彼此停止受苦。現在,你要重新開始轉化自己,但是如何說服對方一起努力,你得看你自己了。

  重新開啓溝通之門

  有位年輕的美國人,他與父親已有五年不交談了。有天因接觸到佛法,對他造成很深的影響,徹底地改變他的生活,他想讓一切重新開始,因而決定出家。他先與梅村的師父們共住了叁、四個月,以強烈的動機證明自己可以成爲出家人。從進入禅修中心的那天起,他就不斷地練習念念分明地觀照、行禅與打坐,與我們一起作息。

  他不對父親抱任何期待,就從自己做起。禅修的生活與內心的甯靜,使他能每天心平氣和地寫信給父親。在不期待父親回信的情況下,將修行過程與每天所感受的小小快樂,全都寫信告訴父親。六個月之後,他打電話給父親。在電話接通之前,他不斷地保持念念分明地呼吸,以幫助他保持冷靜。父親對他的出家完全不諒解,因此開口的第一句話是:“你還跟那個團體在一起嗎?還在當和尚嗎?你將來到底會有什麼出息?”年輕人回答他:“爸爸!現在我最關心的事是如何與你建立良好的關系,與你重新溝通,如何親近你,這就是我唯一關心的事。對我而言,這比任何事,包括我的未來,都要來得重要。”

  他的父親沈默了很長一段時間,這位年輕的法師就持續地專注在呼吸上。最後父親開口了:“我同意你剛才說的,這對我也很重要。”所以,父親對他的感覺其實不是只有憤怒,這六個月來,他在寫給父親的信中說了許多美好的事物,這些都滋養了父親內心正面的種子。從那天起,父親每天都打電話給他,他們又打開了溝通之門,現在,這對父子的快樂已是一件事實。

  和平之道,從自己開始

  在我們于生活中有常常地改變之前,要先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與消費方式。我們必須以一種停止消費有毒物質的新方式生活,如此一來,才有力量使內在美好的特質重新生起,不再成爲憤怒與挫折的受害者。

  當溝通之門開啓時,所有的事都變成可能,因此,我們應該把心力放在重建與別人的溝通上。你必須向對方表達想要和解的願望,請他支持你,告訴他“我們之間的良好溝通,對我非常重要。我們的關系對我是如此可貴,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了。就這樣清楚地告訴對方,並請他支持你。

  你們必須開始協商出一個新的策略,不論對方能做到多少,你都必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百分之百地投入。所有你爲自己做的,都要爲對方而做。不要等待或預防條件,或說:“如果你不試著做點什麼來與我和解,那我也不要。”這樣只會失敗。和諧、和解與快樂,得從自己開始做起。

  如果我們總是相信,只要對方未改變,事情就無轉還的余地,這是錯誤的。我們總是有其他創造快樂與和諧關系的方法,而你就有開啓的鑰匙,走路、呼吸、微笑與回應的方式都很重要,你必須從這些方法做起。

  溝通有很多種,最好的方式就是你不再生氣,也不想責怪對方,能完全了解並接納對方的想法。不要只用言語,也要以你的舉止——愛的眼神與溫柔的動作來傳達。若讓人覺得親近你是件很愉快的事,事情就會有很大的轉變,沒有人可以抗拒與你接近,你成爲一棵有樹陰的大樹、一條清涼的小溪,給人一種清新怡人的感覺,人類與動物都想親近你。因此,當你真正地從自己做起時,就有能力重新開啓那道溝通之門,其他人也會很自然地開始改變。

  訂立和平條約

  我們要告訴所愛的人:“親愛的!過去我們讓彼此都受了很多苦,因爲我們都無法處理憤怒。現在,我們必須一起來想個新方法,好好地照顧自己的憤怒。”

  佛法可以消除憤怒的心火、痛苦的熱度,可以在當下帶給我們快樂與甯靜的智慧。因此,我們想出來的和解辦法,也應該建立在佛法的基礎上。

  當憤怒的能量生起時,我們常會有股沖動,想去懲罰使我們痛苦的人,以發泄內心的憤怒。這是我們內在的一種習氣,每當痛苦時,總是責怪他人帶給我們痛苦。其實,我們才應該爲自己的憤怒負責,但是,我們總是無知地相信,如果能說或做什麼來懲罰他,就會覺得舒服一點。我們應該將這樣的信念徹底連根拔除,因爲生氣時所說或所做的任何事,都只會更加傷害彼此的關系。所以,試著在生氣時,什麼都不要做。

  當你說了難聽的話,或做了報複別人的事,憤怒常常只會有增無減。因爲如果你使別人受苦,那人也會說些或做些什麼來報複你,他也希望這麼做會舒服一點。冤冤相報的結果,沖突便繼續擴大,即使同樣的沖突一再發生,你們也都清楚每次的憤怒與痛苦是如何擴大,但仍然未從經驗裏有所學習。因爲你從未發現,每次懲罰對方時,只會使情況更加惡化。

  懲罰別人就是懲罰自己,永遠都是如此。每當美國懲罰伊拉克時,不但伊拉克受苦,美國也受苦。同樣地,當伊拉克想傷害美國時,不但美國受苦,伊拉克也受苦,這樣的情況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無論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或在回教徒與印度教徒之間,或你在與另一個人之間,都是如此。所以,讓我們醒過來吧!認清一項事實,懲罰別人並非聰明的方法。大家都是聰明人,應該好好地善用自己的智慧,集思廣益,共同約定一個能照顧憤怒的方法,明白懲罰對方其實是不智之舉。所以,你們要相互承諾,當生氣時,不會意氣用事地說話或做事,而會回到自己,以念念分明地呼吸與走路來照顧憤怒。

  利用你們心情愉快時,簽下和平條約——一紙真受的條約。這和平條約是完全基于真愛而簽訂,與政黨之間所簽署的政治條約完全不同,因爲那完全是爲了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間仍充滿懷疑與憤怒,你們的和平條約則是出于真愛的誓約。

  擁抱憤怒

  佛陀從未要我們壓抑憤怒,他教導要回到自己,好好地照顧它。當身體不適時,可能是腸胃或肝出了問題,這時就必須放下工作,好好地照顧自己。我們會做一些按摩,或以熱水袋熱敷,很細心地照顧身體。

  情緒就像器官,是我們的一部分。所以生氣時,也應該回到自己,好好地照顧它。我們不能說:“憤怒,走開!我不要你。”因爲胃痛時,你不會說:“胃,你走開!我不要你。”因爲胃痛時,你不會說:“胃,你走開!我不要你。”你一定會好好照顧它。同樣地,我們也必須擁抱與照顧憤怒,要認知它的本質,擁抱它,然後對它微笑。念念分明地走路與呼吸的能量,可以支持我們這麼做。

  快樂絕不是個人的事

  在此,我不是要告訴你隱藏自己的憤怒。相反地,應該讓其他人知道你在生氣、受苦,這點很重要。當你對別人生氣時,請勿假裝不生氣或不痛苦。如果那人對你很重要,就必須向對方坦承你很生氣,且在受苦,你可以用很冷靜的方式告訴他(她)。

  在真愛裏沒有驕傲,你不能假裝未受苦或不生氣。由于自尊心作崇,而想向對方否認真正的感覺:“生氣?我?我爲什麼要生氣?我沒事兒!”但其實你覺得糟透了,好像正被地獄的怒火所燃燒。你必須把這感覺告訴伴侶或兒女。我們常會想告訴別人:“我不需要你來使我快樂,我自己也可以過得很好!”當這麼做時,你就違背原本說好要分享一切的誓言。

  以前當你們還很甜密時,你會向對方說:“沒有你,我根本無法生活,你是我快樂的泉源。”但是當你生氣時,說的話卻完全相反:“我不需要你!你不要靠近我!不要碰我!”這時你甯可鎖上房門,表現出完全不要對方的態度。這是種非常人性而原始的反應,但並不是有智慧的作法,畢竟快樂不是你個人的事。如果你們當中有個人不快樂,另一個人就不可能快樂。

  1、“親愛的!我很生氣,也很痛苦。”

  如果能對別人說:“親愛的!我愛你!”,這是件美好。又重要的事。我們都會想要與所愛的人分享快樂、美好的感覺。但是生氣、痛苦時,也應該讓對方知道你的感受,你有權利這麼做,這才是真愛。試著很平靜地向對方說:“親愛的!我很生你的氣,現在我覺得很痛苦。”可能這時你的聲音聽起來很難過,但沒有關系,就是不要說懲罰或責怪對方的話。“親愛的!我需要你知道,現在我很生氣,也很痛苦。”這是真愛的語言。因爲你們誓言要以伴侶、夫妻的角色支持對方。同樣地,父子、母女也都是彼此的伴侶,無論生氣的對象是孩子、父親或母親,你都應該把心裏的話說出來。

  你有責任告訴對方你在生氣。當快樂時,你與他(她)分離喜悅;當痛苦時,也要將痛苦告訴對方。即使你認爲痛苦是因他(她)而起,也必須信守承諾,冷靜地告訴他(她),使用真愛之語是你唯一的條件。

  你必須盡快告訴對方自己的感…

《你可以不生氣 第叁章 真愛之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