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叁十九日(一):正覺住持,受用充盈

  

安居第叁十九日(一):正覺住持,受用充盈

  

人命百年,如忉利天之一日,猶如蠓蟲,彈指日傾,我們在這個短暫的生命過程中,怎麼有效地發揮生命真正的,或說究竟的意義呢?這就是淨土法門給我們帶來的一個機會。“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此依報莊嚴令我們了解時間是我們執著的一種變異,時間是無自性的,世界也是沒有限製的。在凡夫心中,由于業力的執著造成了時間的堅固——即生命的短促,造成了世界的隔據——即我們執著堅固造成的一個相續相。阿彌陀佛住持法界,欲令一切衆生一生成辦,實是不可思議,他把我們短暫的生命時空概念給打破了。

  

一般我們認爲生命的價值就在生死之間,在每個人心中盤旋著這個生死大事,不管學佛不學佛,我們總要面對生與死的交接,或者說心念變異的交接。我們把生死放在變異上,就會有一個觀察的方便。我們每天的心念、意識、作爲,有多少次的變異呢?實際是十分頻繁的。人一旦沈靜下來,自己面對自己心中的佛、上帝、智者之時,我們就會有對話,就會照見自己。我們稱這個對話爲住持,實際念佛,就是佛來住持我們的心智,“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那我們就依正念來同自己生命的依正二報對話,來審視人生。這樣人生就變得主題清晰。

  

我們的作爲可以無量無邊,業緣也可以無量無邊,但這個主題、主次不能迷失,此依報莊嚴徹底揭示了法性的住持與諸佛功德的住持,以及我們的究竟意樂,是我們對人生的終極認知。這個認識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我們在學佛過程中若是不了解這樣一個住持,那我們的人生就變得主次混亂,所以許多人一生就渾渾噩噩地,在掙紮中、迷失中、對抗中、選擇中過了一生,其最強的業力的牽製就會使他再生——我們稱爲輪回。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使我們對生命價值的認知得到一個徹底的改變。真正地念佛而舍棄九界的雜念,無外乎是我們認清人生主題的最簡潔、最直快、無有任何遮蓋的一種方式,來揭示人生究竟圓滿的價值。我們對人生價值的認知是千差萬別的,十法界並顯于衆生心中,是任何一個衆生心智中的本來狀態、法爾本然的,但是我們作爲一個凡夫有情,迷執于某一個法界,即習慣于某一個法界,在十法界中有極大的徘徊。念佛法門直指究竟法界——佛法界,讓我們直接來貼切地投入諸佛如來的智海,猶如千川百川歸海,十法界必然依佛一真法界所攝。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是徹底揭示順性、順佛功德成就、順衆生究竟意樂的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這樣一個方法一旦認得准了,我們再來修行念佛,或者說五念門——從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來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我們的作爲就會十分清晰、明了、不負重。

  

一切修行方法皆欲使衆生真正得到休息,不是所謂的身體上的一種休息,也不是心靈上的一種安慰,是真正的、徹底的身心解放,是依正二報圓滿的回歸,此回歸就是本然的狀態,不假造作與作爲,但可以運用于作爲,運用于造作,所以從造作與作爲中走出來,來運用這種作爲,那就得極大的方便。

  

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阿彌陀佛的教法是一個徹底究竟簡潔的休息方法,讓我們回到法爾如是的般涅槃境地,此境地是一切衆生所擁有,一切諸佛所親證,一切善知識所教誨,也是一切菩薩一切善巧者在利他與自利的交往中親證的一個最殊勝最真實的智慧之地。我們作爲一個念佛人,有這樣一個勝緣,那我們就從法性、諸佛親證的果德,與我們自身的究竟意樂,這不同的角度來審視“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這樣一個住持的力與作用。

  

現在的修行人之所以得不到利益,就是不知道此力與作用,多迷失在言說之中,一旦到事相上的作爲、心地的作爲、業習的作爲上,就丟失了作用。所以丟失利益于當下。佛法不在遠處,也不在近處,你作用的那一刻就起作用,你不作用的時候就在用業習自我蒙蔽與蒙蔽他人。我們人類有情比較大的過患就是蒙蔽的自我習慣與迷惑他人,相互這樣折射,造成了群體的迷失,我們稱爲見思惑。

  

這個群體的迷失造成了娑婆世界,造成了五濁惡世,造成了減劫,造成了人倫道德的衰敗與我們生存環境的變異。我們現在往往是不能忍受這個變異的,所謂自然災害、戰爭、人與人之間的不如實的逼迫,造成了我們對這種生存空間的一種畏懼。所以許多人就用逃避的心態來接觸佛教,或者出家,或者在種種世界方法中裏去尋求安樂休息。許多人都在尋求,尤其是比較辛苦的人、有作爲的人、年齡到一定階段的人,或者失敗的人,或者迷失困惑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佛陀的教法無疑中是一個燈塔,是極黑暗時代的一個太陽。我們接觸到這個教法,就象有眼目者遇到太陽一樣,這樣我們就可以了知覺察周邊一切依正二報的作用力,我們就成爲一個智者,而不是一個黑暗中的迷失者與掙紮者。

  

所以佛陀這個智慧的教法,我們一般稱爲無量光的給予,在隨順法性的認知抉擇上,我們會回歸到無量壽的相續,此相續遠離了造作,遠離了對待,所以說稱爲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有十二光明名號,乃至無量光明名號,都在贊美著阿彌陀佛,或者說贊美著一切衆生的覺性,我們在贊美阿彌陀佛的功德與名號之時,實際也是揭示了自他佛性這個美妙的、真實的功德與作用力。“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講的是極樂世界,作用在十方刹土一切有緣衆生心智之中,我們若不了解這一點,那我們學佛就會變得越學離佛越遠。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此雲何不可思議,正覺阿彌陀不可思議,彼安樂淨土爲正覺阿彌陀善力住持故(昙鸾法師《往生論注》)。一旦提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我們會有一個局限——我們腦海中會形成一種意識境界,就會把我們格定在一個地方,限製在一個狀態,這是我們的所知障。意識境界對修行人來說是一個最大的障礙。【舉例:我們見到很多年未見面的鄰居,對方已從小孩變爲中年,但我們一想起他,還是一開始認識的小孩的概念。】這個意識境界會把我們特定地放在印象最深的那個第一念,第一次見就定局了,很難改變,先入爲主——這對我們念佛人來說障礙是十分大的。

  

很多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來念去就接受這麼一個教育——所謂臨終死亡那一刻能生不能生這樣一個教育。這個意識境界套定了他們自己想象的極樂世界。我們反複提示要破除這種先入爲主的知見,所以對正覺阿彌陀的住持,我們一定要從法性、佛的修德、我們究竟的願望(其實是一切衆生的究竟願望)這叁個角度去審視。我們考究自己的願望時,往往會把階段性的願望當做自己的究竟意樂。每個人階段的願望,其差異是十分大的,一個小小孩,一顆巧克力就可以了;一個學生,一個好成績就可以了;一個工作人員,有工資掙就好了;一個成就的人太累了,有個休息就好了……,但這都是階段性的意樂,不是群體性的,或者說不是究竟的意樂。所謂究竟意樂,可以普攝一切衆生,可以在一切有情的那個角度上起到真正的作用。

  

如果從以上叁個角度來審觀,我們就會把這個所謂的意識境界先入爲主的東西破除掉,就不會在某個角度上把自己纏縛起來。作繭自縛是每一個衆生的天份,把自己的業力聚集到一定的程度,直至老化死亡。而從這叁個角度來看阿彌陀佛的住持與彼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我們就有一個入手方便,來破除所謂的意識境界。意識境界是不接受其他東西的,不會接受新的東西,因爲先入爲主潛伏地很深,所以我們對阿彌陀佛的認知,若想在很深的角度去審觀,那只有讓這叁個角度先入爲主,它們更先一些,因爲什麼呢?法性是無衰變的,佛的修德是真實的,究竟的意樂是可以思維觀察的,這樣可以破除先入爲主的一些意識境界,或者說一些思想狀況。

  

阿彌陀佛對我們心地的住持,實際就是解放一切衆生的我執我見,這個我執很厲害,它造就了一切的差別世界,但是覺悟者可以把這一切執著衆生變成一個莊嚴稀有的作用力,如印光大師所講——一切衆生依貪嗔癡慢疑爲冤家對頭,一切諸佛如來依貪嗔癡慢疑爲良師益導。覺悟者可以把腐朽變成珍寶,迷失者則珍寶皆是傷害之物,貪嗔癡慢疑都會傷害我們的。

  

我們學習觀察這十七種國土莊嚴,一定是來強化我們的觀察能力的,一定要善于觀察。因爲我們平時的觀察、思維,一般都是在自己的意識境界中有個底色,即先入爲主的東西,合著這個底色了就是對的,不合這個底色了,就排斥掉,或者說否認掉,或者說就不交往,那我們廣大智慧順性的觀察力就丟失了,順著佛報德的觀察力就丟失了,普施一切衆生的意樂的機會就丟失了,就被自我先入爲主的概念蒙蔽了。諸位善知識,這一點還是需要我們有個審思。雖然是重複,大家還是要觀察。

  

“雲何不思議,住名不異不滅,持名不散不失”。這是在提示對法性的認知,一切世間出世間、一切有爲無爲,皆稱爲法。一切心,心所,心王所現皆是法。一切衆生的作爲,看到的,感知到的,一切一切都是法,不離心法。所謂法性,就是萬事萬物的本質性。我們要善于認知萬事萬物的本質性,一旦認識了,那我們就頂天立地地矗立在這個世間,生活在無慚無愧中,生活在透視一切、永遠…

《安居第叁十九日(一):正覺住持,受用充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