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不生氣 序

  你可以不生氣(序)

  作者:一行禅師

  把憤怒當作自己的孩子

  

  

  《你可以不生氣》這本書是一行禅師奉獻給二十一世紀人類的重要著作。“生氣”是人類感情世界中最具破壞力的元素,此書在美國出版時,正巧碰到二00一年紐約發生九一一事件,也就是美國社會生氣到極點的時刻。

  深入去看,九一一事件是阿拉伯世界極端分子“生氣”的果,然而它又種下了美國社會“生氣”的因。如果我們不能中止這因果循環,人類將永遠在憤怒的“加害者”與“受害者”兩種角色中不斷輪回。《你可以不生氣》傳遞一個重要的訊息——我們不要做憤怒的奴隸,而應該學習做憤怒的母親。“放縱”憤怒固然不對,“譴責”憤怒也一樣無濟無事。當憤怒生起時,表示我們的感情已受到傷害。我們必須清楚的是,憤怒就是我們自己。一行禅師提醒我們,把憤怒當作自己的孩子,好好的擁抱他、照顧他,受傷的孩子只要得到好的照料,很快就可以複原了。阿拉伯世界與美國社會,乃至全人類都需要這樣的智慧。

  一行禅師在歐美所發揮的影響力,正與日俱增。此書在美國上市一周就已賣出十萬本。二00二年,韓文版叁個月內再版十二次,成爲韓國文化界的熱門話題。

  就筆者有限的了解,一行禅師禅法有幾個重要的切入點: 

  一、正念分明:二00一年十二月十四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身心研究所,特別將叁十五年來第一“身心靈研究貢獻獎”致贈給一行禅師,以表揚他提倡“正念修持”(Mindful Training)的卓越貢獻——經過許多科學家的研究,證明他所提倡的正念修持,對于轉化壓力及保持身心平衡有明顯的效果。這是佛教的正念修持,首次受到國際醫學界的肯定。

  所謂“正念分明”即是專注于當下,在當下保持覺知。在八正道之中,“正念”是整體轉化的關鍵:在“七覺支”的禅修過程中,它更是動靜平衡的樞紐。在一行禅師的禅法中,“正念分明”可說是整個禅修過程的總樞紐。

  “正念分明”的訓練,可從日常生活上兩方面下手:一是“觀呼吸”,一是“飲食禅”。

  漢傳佛教在傳統上把“觀呼吸”譯爲“安般守意”,即把意念放在呼吸上。有時譯爲“數息”,這是把重點放在“數呼吸”上。事實上,“觀呼吸”(Anapana-sati)一詞中,Anapana的意思是呼吸,而最重要的則是字尾的sati,意思是“覺知”或“觀照”。人一生下來就在呼吸,所以在呼吸上保持覺知,就是把“正念分明”的功夫完全融入生活。

  飲食也是訓練“正念分明”的契機。在本書中,一行禅師一開始就指出飲食消費與憤怒之間的關系,他說:“你吃什麼,你就是什麼。”這真是發人深省。如果能夠在飲食中保持正念分明,事實上,吃一頓飯或一壺茶,其禅修的效果與在禅堂坐一支香,根本沒有兩樣。

  從擁抱憤怒、認知憤怒到轉化憤怒,所依靠的就是這正念分明的功夫。

  二、五戒:“五戒”是一行禅師發揮最多的教法之一,他一方面深化五戒的內涵,一方面將它定義爲“正念分明”的基礎訓練。近幾年,他在西方世界傳授五戒時,已改用“正念五學處”來代替傳統“五戒”一詞。他並以正面列舉的方式,改變傳統名稱上負面的五戒——“不殺生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與“不飲酒戒”即:

  正念第一學處:尊重生命;

  正念第二學處:布施;

  正念第叁學處:性倫理;

  正念第四學處:谛聽與愛語;

  正念第五學處:正念分明的消費。

  其中對“不飲酒戒”的诠釋特別精彩。傳統上此戒著重在單純的不飲酒而已,但他將之擴大爲廣義的“消費倫理”——不進行任可能有害“身”與“心”的消費或飲食行爲。從有害身體的菸酒到毒品,從有害心靈的電視節目到不良書刊,都是此戒的涵蓋範疇。

  一行禅師跳脫出一般人對戒律的刻板印象,以突顯正念在五戒實踐上的主體性地位。如果將五戒看成宗教的約束,實行五戒就是變相的束縛;如果忽略正念的覺知,即使遵守五戒,也只是消極的不作爲罷了。唯有把正念融入五戒,才能真正提異生命的品質。

  筆者以爲,一行禅師對五戒的诠釋,有助于把五戒融入“全球倫理”(Global Ethic)的建構。因爲佛教的五戒在本質上,已包含全球共生倫理、反剝削倫理、性倫理、對話倫理與消費倫理,而這五個倫理範疇,正是建構“全球倫理”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

  叁、當下淨土:“淨土”是佛教的重要理念。一行禅師強調“當下淨土”這並不是說他否定傳統的淨土觀,而是有意突顯淨土在“當下”實現的本質。他說:“淨土就在當下,否則永不實現!”這句話強調,淨土就在當下一念心的清淨與安住:如果當下這一念心不能安住,不管生在那裏,淨土與你完全無關。

  要體會他的“當下淨土”法門,最好從“行禅”(Walking Meditation)切入。一樣是走路,只要加上“正念分明”,便是“行禅”。每一步念念分明、安詳自在,每一步便已到達淨土,這就是“當下淨土”。

  四、迷悟一如:“迷悟一如”是大乘佛教非常核心的理念之一。一般人以爲“迷”與“悟”猶如水與火,兩者不相容。事實上,“迷”只是未悟,“悟”只是不迷罷了。大乘佛教慣用“明、暗”來比喻“悟、迷”的關系。所謂“暗”,只是缺少“明”的暫時狀態罷了,“暗”本身並非實體;“暗”如果是真實的,那麼,秉燭入暗,“暗”就容不了蠟燭的光明,根本不可能轉“暗”爲“明”。明、暗如此,迷、悟亦然,《六祖壇經》所謂“一燈能破千年暗,一念覺能破萬年迷”,正是一語道破這個真相。

  一行禅師順著《六祖壇經》的理路,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那就是如何隨時隨地保持“一念覺”——“正念分明”。

  一般人總以爲如果修練某種方法就可開悟,把“開悟”當成是某種可得到的東西,殊不知這想法本身就是開悟的障礙之一。開悟是放空身心,不是抓取什麼。一行禅師曾在揚州高旻寺禅七中開示:“悟無別道,悟即是道。”簡單地說,開悟的本質不在方法上,而在當下這一念心,自己清楚明白否?能作主否?只要當下這一念心清楚明白,這一念就是佛。

  一行禅師常說,一般人是Patr time Buddha,而佛是Full time Buddha。這是非常有趣的表達,兩者所差別的不是開悟的能力,而是正念現前與否。他從“正念”切入,找到開悟的本質,所謂“修行”,其實就是修持正念,等到功夫做成熟了,那就是修而無修、無修而修,正如呼吸一般自然,哪裏還要做出一個修行的樣子來。

  序于臺北,二00叁年一月叁日

  用慈悲消解仇恨

  二00一年的九一一的確是讓人悲痛的一天,因爲它是人類心中怒火爆發的顯現。面對有史以來最恐怖的攻擊行動,美國總統布希誓言帶領全世界對抗恐怖主義,“打贏廿一世紀第一場戰爭”。遭到如此巨大的創傷,不論從民主主義的角度、從人道主義的立場,恐怖暴行都應該受到嚴重譴責,發動暴行的凶手應該繩之以法,對于那些無辜犧牲生命的受害者,世人更是寄予無限的同情和哀痛。

  然而在美國進兵阿富汗采取報複手段的同時,許多政治家、宗教家都不認爲報複是一個好方法。雖然從有人類曆史以來,大家都在征戰不休的鬥爭中知道“冤冤相報何時了”的道理,但就是沒有辦法記取曆史的教訓,放下自己心中的怒火。

  暫時撇開傷痛的事情,試想:爲什麼恐怖分子曾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徑?美國的以阿政策是否對于阿拉伯世界不太公平?過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爲了對抗以色列,也曾采取激烈的恐怖暴行,但是經過多年來的協商化解,巴勒斯坦已經有了生存的空間,也一改恐怖組織的形象。這裏說明了,仇恨不會是單方面引發的,而且仇恨是可以化解的。

  嗔恨心是阻礙人類文明的一大因素,也是埋藏在人類心中的根本叁毒之一,恐怖主義的興起源于此,對恐怖主義采取報複的想法也是源于此,它是戰爭的禍首。許多人都知道要用慈悲心去消解傷痛,用大愛和寬容化解的禍首,但是做不到。

  一九六六年,一行禅師在美國呼籲停止越戰,當他發言時有一名和平運動的青年對他喊道:“你最好是回到你的祖國去,並且去打敗外來的美國入侵。你不應該在此,你在這兒一點用也沒有。”一行禅師回應他說:“先生,在我看來,很多戰爭的根源都來自于這個國家,那是我來這裏的原因。其中一個根源來自于你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認爲武力可以解決問題。這是一個錯誤,武力會使得雙方都有很大的犧牲。我不要越南人死亡,我也不要美國大兵死亡。”

  “谛聽”是一行禅師化解怒火的第一個法門,如果不能聆聽別人的心聲,怎麼可能了解別人心中的痛苦?又如何能化解他心中的仇恨?“深觀”是一行禅師化解怒火的第二個法門,如果不能深觀,如何能了知自己生氣的因,又如何能覺照到自己心中正在生起的那股無名火?“正念”是一行禅師熄滅怒火的第叁個法門,念念分明地呼吸,了知怒火對生理和心理産生的作用,念念分明地覺知它、與它合一,怒火便會很自然地熄滅。

  通常我們處理負面的情緒都是采取抗拒或是逃避的方式,對于生氣、恐懼,乃至于失戀或是病痛,莫不是如此。但是抗拒只是會帶來更大的創傷和痛苦,而逃避也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終究還是必須面對。一行禅師采取的是一種“轉化”的藝術,把內心負面的能量轉化成正面的能量。然而“轉化”必須透過禅修的實證和體會,才有能力在面對境界時泰然處之。

  一行禅師因爲在越戰時倡議和平運動,戰爭結束後被放逐,無法回到越南祖國,他在法國建立了一個“梅村”道場,每周都會接到幾對來自各國越南難民營的信,這些船上難民有一半死于海上,很多少女被海盜強暴,閱讀這些信件很痛苦。有一天,他接…

《你可以不生氣 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