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你可以不生气 序

  你可以不生气(序)

  作者:一行禅师

  把愤怒当作自己的孩子

  

  

  《你可以不生气》这本书是一行禅师奉献给二十一世纪人类的重要著作。“生气”是人类感情世界中最具破坏力的元素,此书在美国出版时,正巧碰到二00一年纽约发生九一一事件,也就是美国社会生气到极点的时刻。

  深入去看,九一一事件是阿拉伯世界极端分子“生气”的果,然而它又种下了美国社会“生气”的因。如果我们不能中止这因果循环,人类将永远在愤怒的“加害者”与“受害者”两种角色中不断轮回。《你可以不生气》传递一个重要的讯息——我们不要做愤怒的奴隶,而应该学习做愤怒的母亲。“放纵”愤怒固然不对,“谴责”愤怒也一样无济无事。当愤怒生起时,表示我们的感情已受到伤害。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愤怒就是我们自己。一行禅师提醒我们,把愤怒当作自己的孩子,好好的拥抱他、照顾他,受伤的孩子只要得到好的照料,很快就可以复原了。阿拉伯世界与美国社会,乃至全人类都需要这样的智慧。

  一行禅师在欧美所发挥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此书在美国上市一周就已卖出十万本。二00二年,韩文版三个月内再版十二次,成为韩国文化界的热门话题。

  就笔者有限的了解,一行禅师禅法有几个重要的切入点: 

  一、正念分明:二00一年十二月十四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身心研究所,特别将三十五年来第一“身心灵研究贡献奖”致赠给一行禅师,以表扬他提倡“正念修持”(Mindful Training)的卓越贡献——经过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他所提倡的正念修持,对于转化压力及保持身心平衡有明显的效果。这是佛教的正念修持,首次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所谓“正念分明”即是专注于当下,在当下保持觉知。在八正道之中,“正念”是整体转化的关键:在“七觉支”的禅修过程中,它更是动静平衡的枢纽。在一行禅师的禅法中,“正念分明”可说是整个禅修过程的总枢纽。

  “正念分明”的训练,可从日常生活上两方面下手:一是“观呼吸”,一是“饮食禅”。

  汉传佛教在传统上把“观呼吸”译为“安般守意”,即把意念放在呼吸上。有时译为“数息”,这是把重点放在“数呼吸”上。事实上,“观呼吸”(Anapana-sati)一词中,Anapana的意思是呼吸,而最重要的则是字尾的sati,意思是“觉知”或“观照”。人一生下来就在呼吸,所以在呼吸上保持觉知,就是把“正念分明”的功夫完全融入生活。

  饮食也是训练“正念分明”的契机。在本书中,一行禅师一开始就指出饮食消费与愤怒之间的关系,他说:“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这真是发人深省。如果能够在饮食中保持正念分明,事实上,吃一顿饭或一壶茶,其禅修的效果与在禅堂坐一支香,根本没有两样。

  从拥抱愤怒、认知愤怒到转化愤怒,所依靠的就是这正念分明的功夫。

  二、五戒:“五戒”是一行禅师发挥最多的教法之一,他一方面深化五戒的内涵,一方面将它定义为“正念分明”的基础训练。近几年,他在西方世界传授五戒时,已改用“正念五学处”来代替传统“五戒”一词。他并以正面列举的方式,改变传统名称上负面的五戒——“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与“不饮酒戒”即:

  正念第一学处:尊重生命;

  正念第二学处:布施;

  正念第三学处:性伦理;

  正念第四学处:谛听与爱语;

  正念第五学处:正念分明的消费。

  其中对“不饮酒戒”的诠释特别精彩。传统上此戒著重在单纯的不饮酒而已,但他将之扩大为广义的“消费伦理”——不进行任可能有害“身”与“心”的消费或饮食行为。从有害身体的菸酒到毒品,从有害心灵的电视节目到不良书刊,都是此戒的涵盖范畴。

  一行禅师跳脱出一般人对戒律的刻板印象,以突显正念在五戒实践上的主体性地位。如果将五戒看成宗教的约束,实行五戒就是变相的束缚;如果忽略正念的觉知,即使遵守五戒,也只是消极的不作为罢了。唯有把正念融入五戒,才能真正提异生命的品质。

  笔者以为,一行禅师对五戒的诠释,有助于把五戒融入“全球伦理”(Global Ethic)的建构。因为佛教的五戒在本质上,已包含全球共生伦理、反剥削伦理、性伦理、对话伦理与消费伦理,而这五个伦理范畴,正是建构“全球伦理”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三、当下净土:“净土”是佛教的重要理念。一行禅师强调“当下净土”这并不是说他否定传统的净土观,而是有意突显净土在“当下”实现的本质。他说:“净土就在当下,否则永不实现!”这句话强调,净土就在当下一念心的清净与安住:如果当下这一念心不能安住,不管生在那里,净土与你完全无关。

  要体会他的“当下净土”法门,最好从“行禅”(Walking Meditation)切入。一样是走路,只要加上“正念分明”,便是“行禅”。每一步念念分明、安详自在,每一步便已到达净土,这就是“当下净土”。

  四、迷悟一如:“迷悟一如”是大乘佛教非常核心的理念之一。一般人以为“迷”与“悟”犹如水与火,两者不相容。事实上,“迷”只是未悟,“悟”只是不迷罢了。大乘佛教惯用“明、暗”来比喻“悟、迷”的关系。所谓“暗”,只是缺少“明”的暂时状态罢了,“暗”本身并非实体;“暗”如果是真实的,那么,秉烛入暗,“暗”就容不了蜡烛的光明,根本不可能转“暗”为“明”。明、暗如此,迷、悟亦然,《六祖坛经》所谓“一灯能破千年暗,一念觉能破万年迷”,正是一语道破这个真相。

  一行禅师顺著《六祖坛经》的理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那就是如何随时随地保持“一念觉”——“正念分明”。

  一般人总以为如果修练某种方法就可开悟,把“开悟”当成是某种可得到的东西,殊不知这想法本身就是开悟的障碍之一。开悟是放空身心,不是抓取什么。一行禅师曾在扬州高旻寺禅七中开示:“悟无别道,悟即是道。”简单地说,开悟的本质不在方法上,而在当下这一念心,自己清楚明白否?能作主否?只要当下这一念心清楚明白,这一念就是佛。

  一行禅师常说,一般人是Patr time Buddha,而佛是Full time Buddha。这是非常有趣的表达,两者所差别的不是开悟的能力,而是正念现前与否。他从“正念”切入,找到开悟的本质,所谓“修行”,其实就是修持正念,等到功夫做成熟了,那就是修而无修、无修而修,正如呼吸一般自然,哪里还要做出一个修行的样子来。

  序于台北,二00三年一月三日

  用慈悲消解仇恨

  二00一年的九一一的确是让人悲痛的一天,因为它是人类心中怒火爆发的显现。面对有史以来最恐怖的攻击行动,美国总统布希誓言带领全世界对抗恐怖主义,“打赢廿一世纪第一场战争”。遭到如此巨大的创伤,不论从民主主义的角度、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恐怖暴行都应该受到严重谴责,发动暴行的凶手应该绳之以法,对于那些无辜牺牲生命的受害者,世人更是寄予无限的同情和哀痛。

  然而在美国进兵阿富汗采取报复手段的同时,许多政治家、宗教家都不认为报复是一个好方法。虽然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大家都在征战不休的斗争中知道“冤冤相报何时了”的道理,但就是没有办法记取历史的教训,放下自己心中的怒火。

  暂时撇开伤痛的事情,试想:为什么恐怖分子曾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径?美国的以阿政策是否对于阿拉伯世界不太公平?过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了对抗以色列,也曾采取激烈的恐怖暴行,但是经过多年来的协商化解,巴勒斯坦已经有了生存的空间,也一改恐怖组织的形象。这里说明了,仇恨不会是单方面引发的,而且仇恨是可以化解的。

  嗔恨心是阻碍人类文明的一大因素,也是埋藏在人类心中的根本三毒之一,恐怖主义的兴起源于此,对恐怖主义采取报复的想法也是源于此,它是战争的祸首。许多人都知道要用慈悲心去消解伤痛,用大爱和宽容化解的祸首,但是做不到。

  一九六六年,一行禅师在美国呼吁停止越战,当他发言时有一名和平运动的青年对他喊道:“你最好是回到你的祖国去,并且去打败外来的美国入侵。你不应该在此,你在这儿一点用也没有。”一行禅师回应他说:“先生,在我看来,很多战争的根源都来自于这个国家,那是我来这里的原因。其中一个根源来自于你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认为武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错误,武力会使得双方都有很大的牺牲。我不要越南人死亡,我也不要美国大兵死亡。”

  “谛听”是一行禅师化解怒火的第一个法门,如果不能聆听别人的心声,怎么可能了解别人心中的痛苦?又如何能化解他心中的仇恨?“深观”是一行禅师化解怒火的第二个法门,如果不能深观,如何能了知自己生气的因,又如何能觉照到自己心中正在生起的那股无名火?“正念”是一行禅师熄灭怒火的第三个法门,念念分明地呼吸,了知怒火对生理和心理产生的作用,念念分明地觉知它、与它合一,怒火便会很自然地熄灭。

  通常我们处理负面的情绪都是采取抗拒或是逃避的方式,对于生气、恐惧,乃至于失恋或是病痛,莫不是如此。但是抗拒只是会带来更大的创伤和痛苦,而逃避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终究还是必须面对。一行禅师采取的是一种“转化”的艺术,把内心负面的能量转化成正面的能量。然而“转化”必须透过禅修的实证和体会,才有能力在面对境界时泰然处之。

  一行禅师因为在越战时倡议和平运动,战争结束后被放逐,无法回到越南祖国,他在法国建立了一个“梅村”道场,每周都会接到几对来自各国越南难民营的信,这些船上难民有一半死于海上,很多少女被海盗强暴,阅读这些信件很痛苦。有一天,他接…

《你可以不生气 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