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你可以不生气 序▪P2

  ..续本文上一页到一封信,叙述一名十二岁的少女在一艘小船上被泰国海盗强暴,羞愤莫名而跳海自尽。

  一行禅师说,第一次听到这类的事一定是对海盗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站在少女这一边很容易,拿把枪把海盗干掉就是了。但是站在海盗这边并不容易。经过深观将会发觉,如果我们也是诞生在海盗的村庄,以同样的方式被养大,我们是不是也会成为一个海盗?每天有成百的婴儿诞生在暹罗湾岸边,如果政治家、教育家都不做什么,二十年后会有多少人变成海盗呢?因此对于强暴的事,每个人都有一点责任。人都是互相依存的,这也是一行禅师经常强调所谓“相即相依”的道理。

  当他还是年轻的比丘时,看到自己的祖被带向战争、暴力、贫穷的境地,一行禅师发觉自己所学的禅和净土并不能解决周遭人的痛苦,于是他致力于佛法基本教义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四圣谛和八正道,他在佛陀所教示的《大念处经》找到了现法乐住的教义。他说;“佛法的一个基本特质就是现证涅槃,当下得解脱,不必等到死后或来生。”

  一行禅师在一九九五年春天到台湾来,我得缘亲炙他的法教,他以“观呼吸”和“四念处”的法义,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随时注意自己的呼吸,让身心一如,念念分明地做手中所有的事。用这个方法我才渐渐体会禅宗所谓的“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法味。

  时下很多人学禅大多谈神通感应,和自己的身心毫无瓜葛,就算能通天遁地,也无法灭除自己的烦恼,如此学法又有何益?《金刚经》说过:“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心外法都是外道,“观呼吸”和“四念处”可以使学人见法,见法即见如来。

  禅宗有一则公案。有位将军向白隐禅师问道:“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禅师反问:“你是做什么的?”问者自得地说:“我是一个大将军。”白隐禅师大喝一声:“是谁有眼无珠请你当将军?你看来倒像是个屠夫!”将军闻言怒不可遏,拿起腰间的刀做势要砍向禅师,禅师即说:“地狱之门由此开。”将军惊觉自己失态,即收起嗔怒心,向禅师作礼,禅师说:“天堂之门由此开”

  “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修行人无时无刻不看紧内心的烦恼情绪。公案看似简单,一般人要能像这位将军在一时之间收起怒气谈何容易。所有情绪的转化,还是要透过“观呼吸”和“四念处”的操作才能收效。

  一行禅师在这本书中教导我们如何熄灭怒火,他以许多实际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学习谛听、深观,并透过正念转化我们的习气,当怒火熄灭,烦恼就息止。其中他举法国政府致力于照顾有暴力倾向的年轻人为例,深刻谈到政府官员应该观内在情绪的根源,非常值得当前台湾社会的的政治人物自省。政治人物经常执着于意识型态的坚持,为人民带来无限的痛苦。甚至带来战争,这是最没有智慧也没有意义的。如果想要减轻人民的痛苦,进而为国家社会带来福祉,政治人物要学会谛听人民的心声,深观自己内心的持着,看穿贪心和嗔心的本质,才有可能回应民众的要求。

  一般人也是一样,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念念分明,让觉性常照,自然能照见生命的本质,了解五蕴皆空、诸法无我的道理:也能照见宇宙的原理,了悟诸法无常、缘起缘灭的法则。愿与此书有缘者,能早日熄灭心中的嗔念,转烦恼为菩提。

  烽火伤痛中走出一段传奇

  与友人赴越南旅游一趟,觉得对一行禅师的理解仿佛又多了些。记得是在顺化参观古迹天姥寺,当我们走过寺院课堂,发现寺中沙弥正在上佛法课,而课堂黑板上明显的白粉笔字迹竟是以工整中文写就的。偈句如下:

  莫道西方远

  西方在眼前

  水流归大海

  月落不离天

  刹时,我几乎忘了身在越南,心中油然生起莫名的亲切和感动。“不远、眼前、归属、不离……”大乘佛法容摄一切的慈悲和美丽,在浅明的字句里表达无遗。

  是啊!越南千年与中国历史文化牵连,就连佛教也与泰国、缅甸、寮国等邻近国家的南传佛教系统不同,所传承的是使用汉文经典的汉传佛教。禅宗与净土在越南始终盛行,一行禅师值十多岁少年时,便拜入临济宗禅师门下。而后,他传法流露出的圆融和慈悲,也与中国人理想中的大乘菩萨风范相当。

  以前读一行禅师的书,从文字表现出简明而具诗质的爱与美,令人难以想像他来自近代史上烽火连天的越南。当我旅行至天姥,翻译旅游资料,才知道上世纪六0年代在西贡市引为自焚以抗议压迫的好和尚广德法师,正是天姥寺的长驻僧人。彼时,火中跏趺的自焚姿影,立即随记者记载报导的新闻照传遍了世界。越南和尚自焚的照片如此著名,几乎成了越南战祸苦的象征,唤起无数人对越南时局的关切。

  六0年代的一行禅师,还是年轻的禅宗和尚,却已在时局考验下,必须在“清修/走入社会”中做抉择。无论如何,一行禅师“入世佛教”的历程是鲜明如画的。他奔走进行诸多护法、护生的活动中,包括组织上万名出家人及在家人,成立草根性质的“青年服务队”,尽力协助被轰炸的村落、建立学校和医护中心、安置无家可归的家庭和组织农耕队……

  是何等心肠,才能容纳如许伤痛和战火离乱,而不生嗔恨?一行禅师竟在命苦悬余的灾厄处境中,锲而不舍地倡导不抵抗主义与和平共存。他在身姿便也如同广德老和尚一般卷入火中,成就了当代传奇。

  越战过后,一行禅师楼身法国“梅村”,在教授禅修之余,创作了大量包括诗、散文、戏剧在内的文字,这些以契入佛法领悟为主旨的文字,成为畅销书,流行于西方世界。

  一行禅师的文字明朗轻妙,仿佛晴空白云。佛法至此,并无难事。他教导的禅修,往往反复在“呼吸、散步、微笑”间,善自照顾自己的心,并以柔软心善等他人。这样的简易明白,却也足以使人相信;个人的心灵能透过禅修的转化,而这正是转化人类世界处境的关键。

  探寻一行禅师教法渊源,除了承传大乘“菩萨行”,也可以看到南传佛教禅修方法的影响。南传佛法承接原始佛教,理性清晰,修行着重于“正念——四念处”,这应是一行禅师教授人们藉“呼吸、散步、微笑”汇集正念能量,自护、护他的基础。

  原始佛法本来纯朴。一行禅师在说法时,为阐明生命与世界“互即互入”圆融无间的关系,经常引用原始佛教的动人小故事。在这里,也让我们列举一则典出于《杂阿含经》中的“卖艺人师徒”寓言,相信这故事对一行禅师所说的“互即互入、共同圆成”有很好的启发。

  现将《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一九全节经文,以白话浅译如下:

  这是我所听到的——

  当时,佛陀游行至拘萨罗国,在私迦陀村北的树林中,向聚集的比丘说了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对靠要特技表演维生的师徒。他们表演的方式是:师父肩上竖立很高的木杆,让徒弟搭肩爬上高杆,并在上面翻滚,做种种危险的表演动作,以取悦观众。

  那一天,在表演前,师父对徒弟说:“要注意啊!等一下,你在杆上要好好注意并保护下方的我。而我,也会好好留心并保护你。这样,我们的表演便不至发生意外,安安稳稳地赚到看倌赏赐的钱。”

  “师父,你说错了!”小徒弟反驳道:“我看,最要紧的是:等会表演时,我要在上面顾好自己,你也要在下面照顾好你自己。这样,我们各自爱护,才能合作无间,平安演出,赚许多钱。”

  师父闻言笑了:“你说得对,我们应当各自爱护。但是,这也不代表我刚才说错了。你看,一个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不也正是保护了他人吗?他人保护自身,实际也就是保护了我啊!建立这样的了解和合作的默契,经过反复的操作,便能证明自护护他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谓的自护护他,不外是对自己慈悲者,对他人亦善加慈悲罢了!”

  佛陀对众比丘说完了这则“卖艺人师徒”小故事之后,又增添了几句提醒修行的话语:

  “比丘!这就是修行之道。如何修习“自护”?修习“四念处”就是“自护”。又如何能修习“护他”呢?还是同样地要不断修习“四念处”啊!”

  听完佛陀这番教诲,众比丘欢喜奉行。

  了解自己为什么生气

  和这本书结下因缘,是从去年冬天开始的。那时在美国任教的我,突然接到一通父亲打来的电话,他问我愿不愿意释译一行禅师《你可以不生气》这本书。父亲说,这本书在九一一事件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回响。那时的美国,正弥漫着一股对中东国家的敌意,电视新闻不时报导着布希总统向恐怖主义宣战的口号,这些充满分恨的情绪,让整个美国社会充满了不安。那时听到父亲说有这么一本关于化解愤怒的书,心里非常地欣喜。当天晚上我就开车到书店把这本书买了回来。

  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写给佛教徒看的书,没想到书中的文字都是那么地浅显,例子也都很贴近我们的生活。的确,学习如何化解愤怒,应该是无关宗教的。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生气很难受,但我们总是忍不住会生气,会责怪别人,久而久之,我们生气的习气就养成了。一行禅师在这本书中,让我们了解到自己为什么生气,别人为什么生气。更重要的,当愤怒生起时,我们如何不去压抑它,反而能面对它,认识它,然后转化他。其实,我们之所以生气,常常是因为我们在乎。因为我们很在乎我们生气的人那个人、那件事,我们很自然地会把自己的价值判断放到这些人、事、物上。结果事情一不顺心,我们就生气了。此时,我们的在乎反而变成另外一个人的负担,变成完成一件事情的阻力。因此,这本书要教导我们如何将生气的怒火转化成慈悲的甘泉,如何以更有智慧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来面对人生的挫折与痛苦。

  当我开始著手翻译这本书之后,因为深怕自己的悟性不够,翻译的文字无法表达出原书的精髓,曾经几度停罢。幸亏有好友诗庭一字一句地为我校对,提供我她学佛的心得,这本书才能顺利地完成。此外,我还要感谢家人在我离乡时给我的爱与支持。因为他们,我才能如此无忧地完成这本书,他们一直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最后这本书能如期付梓,还要感谢橡树林出版社的支持,香光寺师父们的校对,没有这些因缘聚合,一切都还只是虚空。谢谢你们!

  游欣慈

  二00二年冬·台北

  

  

  

  

《你可以不生气 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