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十八日(一):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
極樂世界“勝過叁界道”,但我們對“叁界六道”的感知往往還是不足,或者說我們對“共業”的認知往往還是有些模糊。
六道因緣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中講了人與人現世相處時的六道的痕迹,雖說極樂世界勝過叁界道,但我們先了解了解六道可能還親近一些。因爲我們對人與人之間的共業的認知實際是很模糊的,經常有人說見某某人第一面就感覺怎麼樣,有的人很煩,有的人就很喜歡,有的人有一種莫名的感受,這些不同的感覺都來源于什麼地方呢?世尊在這個經典中做了一個很簡單的提示,看我們過去的共業相處是在六道中的哪一道?(舊譯爲五道衆生,修羅在每一道中都是有的)
爲什麼總是要談共業呢?認知它幹什麼呢?因爲我們對自身的現狀認知不清晰,那我們去認知極樂世界是很困難的,如果我們對周邊很多潛伏的危機或莫名的東西認識不清楚,那它還會給帶來新的惡緣、新的傷害,這是十分厲害的!
介紹大家在六道中相互的一些因緣,並不是讓大家去産生敵對,比如說認爲“這個人原來跟我是惡緣,我要怎麼對付他”,而是讓我們知道——僅是在人世間,我們所遇的因緣就是很複雜的。象我們現在共同聚集到一起,都是要有一個很大的因緣感召才能成熟這樣一個事情。
在這部經典中,活了六劫、經曆了很多事的大威燈光仙人問世尊:我們大家怎麼能聚集到一起呢?怎麼識得是從哪一道來的呢?該如何來認識呢?就象現在我們大家在一起念佛、緣阿彌陀佛,那是什麼樣的緣呢?爲什麼通過念佛可以避開叁界道這個大過患呢?讀了這部經典我們可能就知道了。
世尊說:
√ 曾共同在地獄中聚集過的,在現世相見時心不歡喜,有嗔心,而結恨,或者頭痛,或者大小便失禁。
(這就是說六道的轉換聚集是很厲害的。開始拿這個經典我怕大家學習學得愛憎分明了怎麼辦?不是這個理念,因爲大家一起念佛的福德就會顯示出不可思議的作用了,這裏都是說你若沒有念佛,大家相聚就會有這些東西;你若念佛了,不念自他共業了,知道這些,反而是出離的方便。)
(“若有如是相時,應當覺知”。世尊講這些是讓我們來覺悟的,因爲我們現在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認識不清,想不通“這個人怎麼總是這樣對待我呢”?有的人比較能接受就說“算了,我欠他的”,阿Q式的安慰一下自己就結束了。)
(很多本來很好的朋友、夫妻、父子的,相處著相處著就變成看到對方就頭痛,就起嗔心。就是把過去地獄的業給激活了。)
√ 如果是在畜生道同聚多生者,到人道後,相見時結嗔怨,常伺機找麻煩、找對方的過患、不足。
(不知佛這麼講是不是會讓我們更加警覺自己的人生啊?)
√ 如果是從餓鬼道中一起來的,常喜臭穢食,多貪吃獨食,如果動念給別人一點東西則又會後悔,給別人東西的時候會舍不得,悭貪染著,見他人有富貴勢利時心生嫉妒,常盯著別人的口袋想占有別人的財物。
(如果不善于審觀世間因緣,我們還會對現在的人事關系生憤憤不平。)
√ 若是過去同在人道中共處過,現世相見時便生欲心。
√ 若是在天界一起待過的,今世在人道中相見,“各以眼道遠相攝取,共相眷愛”,沒有欲心了,是眷愛,遠遠見著就可以了,如古人說“得之不如好之”。
因果是大事。我們就自己去衡量周邊都是什麼緣?要是不念佛、不學佛怎麼辦?很多都是善緣變著變著就嗔恨了,變著變著就怨了,就要伺機找對方的麻煩了,如果不學佛,現世就象射箭一樣到叁惡道,還用舍報轉身嗎?太少人與人之間是相處越久大家越來越輕快、簡潔、尊重的。
“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我們在人道中就直接面臨著上面這些情況,你看看你自己遇到的都是什麼緣?以前有個出家師父在出家前跟我說,不出家不行了,我問爲什麼呢?他說周圍都是冤家,一個個數落了一番。我說,你這樣肯定都是冤家,因爲你伺機在找對方的毛病,這樣一起生活肯定沒法過啊。這不很愚癡,對不對?但是相處一久,就相互生怨、找麻煩來平衡自己的心理,這樣的情況太普遍了。我們遇到曾在天界共處的因緣又有幾個呢?在修行人圈子裏似乎還多一些,尤其出家人,若不去貪愛、糾結,機會真是還多一些,但若是世俗人,這個機會太少了!
緣佛功德
我們怎麼來避開娑婆世界無始以來的糾結呢?——我們要了解極樂世界。使我們不再在無盡的生死業海中糾結了,不再在六道的因緣中糾結了,不再一生一世沒有窮盡地糾結下去了(因爲這個糾結如果沒有徹底解決過一次,那是沒有窮盡的)。
所以六道不可擇取啊,因爲共業交織,糾纏牽製。你自己雖然開始覺悟,有方法了,但交織糾纏的東西你能解決嗎?你不糾纏別人要糾纏你怎麼辦?你在六道中真正有自由、能做主嗎?你在共業交織下能把握自己不受沖擊嗎?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一個很好的抉擇,或者一個很好的去向,來解除我們無始以來的業力的糾纏、交織,希望大家下去細細地審視。
極樂世界的清淨是不可思議的,“勝過叁界道”,超越了叁界六道的循環,若往生彼國,必然得到超出叁界的果報,一者遮我們過去惡業的相續,二者使我們過去相續的惡緣皆變成佛緣,叁者遠離聲聞獨覺不了義自利心智,使我們圓成佛道。這是彼國土清淨莊嚴功德成就。此成就不是佛獨自占有的自受用,而是回施一切往生衆生的方便,所以是“成就予衆生”——這是其目的,是回向給一切往生者,令其得到這樣的清淨功德。
阿彌陀佛國土的十七種功德,都是回向給我們一切往生人的真實利益,予以衆生一個報德方便,來揭示、激活我們本具的清淨功德。我們要了解,阿彌陀佛所有的給予都是一個方便,以來激活我們自性本來的作用。怎麼來激活呢?——阿彌陀佛通過二百一十億佛土的觀察、五劫的思維、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所成就的這個圓滿的報土。天親菩薩依止著《無量壽經》給我們列出十七個角度來審視每個衆生的佛性,如何審視?依阿彌陀佛報德的回施,來揭示與印契我們一切衆生本有的佛性妙用。在此第一個角度就先從清淨功德,即本具功德來表達。此“本具功德”,在漢地講就稱爲“如來藏妙用”,非生滅而顯,但依佛功德來激活我們現行生命中本具佛性的作用,非從外得,啓發而成熟。
若認爲是從外而得,你就有一種被製約的逆反,或者說一種被上帝、被佛陀製約的感受。不是外得的,是你本具的,佛只是啓發者,不給你增加任何東西。若是增加給我們的,人心裏潛意識就會存在排斥、反抗或疑慮,因爲每一個生命的獨立意識是十分強的。
莊嚴清淨功德成就
天親菩薩引導我們觀察彼國十七種莊嚴,爲什麼要把清淨莊嚴功德成就放在第一位呢?對此我們要有認知,不能輕易帶過去,否則後面的觀察就會草率。我們甯願多用一點時間,來步入這個極樂世界的大門。此大門分幾個段:清淨、莊嚴、功德成就
我們漢地人特別容易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但我們這個“佛性”,往往有其清淨,無其莊嚴!所謂莊嚴可能就是貪嗔癡慢疑,所以也談不上清淨莊嚴,那也談不上功德。
阿彌陀佛成就清淨莊嚴功德,此成就是其五劫的思維、二百一十億佛土四十二劫的觀察、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所成就的!
我們都本具這個清淨,但在凡夫類有情,這個清淨被貪嗔癡慢疑的雜染因緣替代了,所以我們這個濁惡世界被稱爲五濁惡世,你一定要注意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被稱爲“五濁惡世”!若不了解此世界與彼世界,我們厭此世界的“厭“,或者說出離心,是沒有依據的。此處正是讓我們來對比的,對比的越鮮明,你的出離心、菩提心也就越能成就。因爲我們這個五濁惡世的衆生,有本具的佛性啊,這個本具的清淨,我們具足啊,但是它怎麼不起作用了呢?這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大問題!
針對五濁惡世表達了第一種莊嚴——清淨莊嚴功德的成就,來回施一切往生人,回施一切往生善知識。往生的人一定是善知識!願往生者、念佛者,即是人中芬陀利花,人中妙好之人,此非虛說,是有真實功德與利益的!前面講了五道衆生的交往是什麼樣的狀態和結果,那我們與阿彌陀佛交往呢?——第一個就是清淨莊嚴功德!
菩薩啊,這不是個小事情!我們周邊的六道衆生來來往往共居在這個五濁惡世,我們就生活在這個現狀中,別無擇取了,你是可以覺悟它,了不起,但它不斷地在重複著…
《安居第十八日(一):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