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濁惡世熾盛的業力,你說那我剛好不斷地覺悟,那真是一個大威德者,這樣的威德也是來自于佛威德加持,並不是你自身所能成就!
所以,往生彼國的利益有兩種——一個是認知往生之決定,即下安心。這個“即下安心“就是現下的利益。你安心于彼國,生在娑婆沒問題,于種種雜緣之中你像芬陀利花一樣,即殊勝的白蓮花一樣開在這個五濁惡世的淤泥濁水中,爲什麼呢?你有即下的安心與歸向。你歸向的是清淨莊嚴的國土,你安心于此,決定于此。這是什麼緣呢?這是佛緣。
我們與叁界六道的緣甚深,如果沒有佛緣的強緣,即所謂五劫的思維、二百一十億佛土的觀察與兆載永劫的修持這樣大雄大力的給予——這十七種莊嚴依報的給予,我們想逃脫無始以來六道輪回的積習是不可能的!我們的積習幽深啊,你看看自己的舉心動念——雖然這是個五濁惡世,雖然水深火熱,雖然生老病死,八苦煎熬,但我們只要有一點點的空間,放逸、貪圖享受的心馬上就會成熟!這都是積習所成,不是一生一世的東西。所以,沒有佛的大威德善巧、累劫思維觀察修持的功德回施給我們,接引我們(極樂世界國土的所有功德就是爲了接引衆生,也就是來安置我們這些六道輪回的苦難迷失有情),我們迷的再久也沒法出離,因爲積習太深啊。
阿彌陀佛五劫思維什麼呢?——怎麼來安置這些在六道迷失的有情。我們真是生活在迷失、迷茫這種生活狀態中啊,你細細地觀察,幾人不迷?在業力中,在大的利害關系中,幾人不迷?所以,阿彌陀佛的這五劫思維,是在替我們思維啊,不是爲了自身,就是爲了接引、安置迷失有情啊。十方法界之有情多有迷失啊,怎麼安置他們呢?用什麼最好的方法予他們大安呢?予以一切衆生大安,即怎麼給他們最安穩、最究竟的利益呢?所謂“惠以衆生真實之利”——這是阿彌陀佛的誓願,不是幻化的、某個階段的、某個假設性的利益,是與一切怖畏、一切衆生施作大安!
“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阿彌陀佛經過五劫的思維與二百一十億佛土的觀察,他要建立這樣一個世界——超越一切佛土,最爲尊勝!幹什麼呢?滿足一切衆生心智的貪欲。俱來我刹,要通力給你通力,要相好給你相好,要衣食給你衣食,要財富給你財富,要威德給你威德,要變化給你變化,要殊勝給你殊勝……,要什麼都給!“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他用這個“滿足”的給予來令衆生回到清淨心中,或者說揭示我們本來具足的佛性。他給你填平滿了,說“原本就是平滿的”,把你所有的虧欠、所有的不足、所有的私欲給你填平,故“與一切衆生爲作大安”。
阿彌陀佛對十法界衆生沒有要求,這在其他一切修法中是沒有見到的!他只是說,你來我國吧,你聽我的名號你會得到什麼,你來我國你會有什麼樣的功德、什麼樣的通力、什麼樣的善巧、什麼樣的自在力……,沒有任何的要求,只是接引!只是給予!所以四十八願,願願滿足衆生之所需,令衆生往生彼國,他滿足你所需不是爲了只是給你貪欲的滿足,不是!他是爲了讓你往生彼國。
所以先以欲勾,後令入佛智,這是其殊勝功德。其兆載永劫的修持就是從各個角度來審視、解決我們各類的積習,基本上我們貪欲的東西都想到了,你有什麼樣的願望都行,只要不舍安養,都滿足你。有人說我有個惡願,你往生彼國後再說你的惡願吧,大事已畢再說你的小事!所以,先以欲勾,後令入佛智,是其很大方之處,一點兒都不計較你!“設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普利諸群品”——只是給予!這就是他的清淨莊嚴!這就是他的功德成就!成就一切衆生,成就十方法界有情!
這個“大門”我們需要能邁得進去,因爲我們每個人都具有佛性,所以“十方衆生,聞我名號,俱來我刹,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揭示了一切衆生的佛性,他用平等的教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喚醒一切衆生的覺性的妙用,不要沈睡在貪嗔癡慢疑的迷失中。而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很難不迷失,因爲共業、他業的交織,要不迷失是十分不容易不迷失。所以,因爲佛力住持,往生彼國即得不退轉,你若貪戀此娑婆世界,貪戀你自己的業力、貪戀他人的、共有的業力,在此中糾纏作爲,那你這一生要得不退轉,可能是沒有辦法的。
所以我們在念佛法門中,隨順佛願憶佛念佛,安心彼國,現世生活在覺悟、安心的狀態,舍報時喜悅而往!回本家本國故。
有人說,往生淨土這個教法是違背釋迦牟尼佛教法的,爲什麼呢?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明明講無生、無我,誰往生啊?不是無生嘛,爲什麼還要往生彼國呢?爲什麼貪這麼多享受的東西幹什麼呢?實際這個思維的角度就趣向于斷滅,沒有人願意斷滅,諸佛菩薩也不說斷滅法。
此處應講實相身與爲物身。實相者,一切衆生同一法體,同一覺性。爲物身,是作用。所以,佛以威德善巧來引導、激活我們每一個人“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這樣一個無差別之如來藏,或者說我們本具的功德、本淨的功德。對于這個“激活”一定要注意,這就是他的清淨功德,莊嚴衆生,令其成就!
每個衆生都有這個本淨的功德啊,這個本淨怎麼顯示呢?——依佛願力,你得到安心了,安心的刹那本淨就顯現出來了,或者說滿足你所有的願了,你的心休息了,所謂“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滿足也可以使我們安心,佛願就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來令你安心。“往生彼國”,就是我們所謂的“令入佛智”,即彰顯本淨妙用。
所以,觀察門,第一“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來講莊嚴清淨功德成就,此成就是爲了滿足一切衆生,令其清淨安住,令其本淨生起妙用。因爲我們本具的被貪嗔癡慢疑所削減、所蒙蔽,所以顯現的是虧欠心,現在人對自、對他、對共的滿意心智是很少的,如果對自身的點滴之善、他人的點滴之善、共有的點滴之善,能隨喜安住,這樣的人不得了,象前面講的那你時時遇到的都是天界的宿緣了。
“觀彼世界相”,一定要注意“觀彼”,這是阿彌陀佛的清淨莊嚴功德成就。滿足與本淨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平衡,這樣我們在此娑婆世界知道自己的本家本國能滿足我們的一切所願,所以安心于彼國、滿意于彼國。我們在如幻的娑婆世界中客居這一段時間,看一看,走一走,多呼喚幾個阿彌陀佛的人一起去瞻禮阿彌陀佛,乃至分身遊化十方、供養諸佛,乃至分身無數到十方刹土完成你未了的願望——那都是你未來的事業了。你就安心于此了。你在這個娑婆世界能做點什麼呢?再看看往生彼國的好處,那大著呐。此處就是要我們用自己的心念去對比的。
(歲次辛卯五月初叁 2011年6月4)
《安居第十八日(一):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