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讓心中覺知的太陽一小時接一小時地照耀在對象上(保持觀照),終究會成功的。
這種禅修方式能讓修行者免于浪費許多光陰殚精竭慮地尋找答案,而這些答案往往無法透過理智思辯得到。太陽、葉子或毛蟲能夠帶領禅修者直接進入非概念性的實相世界——活生生的親證體驗。
另一種重要的禅修法門稱爲「心物互攝」,旨在終結一切心與對象之間的分別。當我們望向藍天、白雲和海洋時,很容易就會把它們看成叁種不同的現象;但如果更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這叁者具有相同的本質,彼此之間無法獨立存在。
如果你說:「我怕剛才看見的那條蛇。」那你是將這條蛇視爲物質,並且把恐懼看做心理作用。而禅修「心物互攝」,就是消融這種對立分別的方法。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22)認爲,不僅是色彩、光線和溫度,就連宇宙萬物的樣貌、內容和變動,都可能只是心對實相所做出的投影。由于量子理論的發展,如今沒有人能再沿襲笛卡兒(23)的舊觀念,認爲心與物是截然二分的實體,彼此互不相依。
簡單地說,在「我害怕那條蛇」這句話裏,我們辨識出有一個「我」、一條「蛇」和「恐懼」。恐懼是一種心理現象,不僅與物質現象「我」和「蛇」緊密聯系,也跟整個宇宙之網緊密交織,和宇宙擁有相同的本性。
「恐懼」這個概念本身即包含了「蛇」,以及這個人害怕被蛇咬的概念。如果我們試著保持客觀,可能會發現,自己並不確定什麼才是一條蛇或一個人的本質,但恐懼卻是能夠分辨出來的直接體驗。
宇宙萬物的樣貌,可能都是心的投射而已
在谛觀宇宙萬物相互依存時,我們會發現每一念的片刻都包含了整個宇宙。這片刻可能是一個記憶、想法、感受或希望。從空間的觀點來看,我們稱它是「意識的粒子(一念)」;從時間的觀點來看,稱爲「時間的粒子(刹那)」。一念的瞬間包含了所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整個宇宙。
當我們談到心時,通常想到的是感受、思想或知覺等心理現象:談到心的對象時,想到的是山、樹木或動物等物質現象。這樣說來,我們看到的是心及其對象的現象層面,但卻看不到它們的本性。
我們觀察到心和心的對象這兩種現象是依賴彼此而存在的,所以是相互依存的,但是看不出它們具有相同的本性。這個本性有時稱爲「心」,有時則稱爲「真如」或「上帝」。不論如何稱呼,都無法以概念來揣度這個本性,因爲它是無邊無際且含容一切,沒有局限或障礙。
從合一的觀點來看,稱爲「法身」:由二元的觀點而言,則是「無礙的心」與「無礙的世界」的遇合。
《華嚴經》稱之爲「無礙心」和「無礙境」。心與世界是如此全然又完美地彼此含容,我們稱此境界爲「心物一如」。
心是一面讓萬物無所遁形的大圓鏡
物理學家薛丁格在一九五六年于劍橋叁一學院所做的某場討論心物關系的演講中,質問意識是「一」或是「多」。他的結論是,從表面看來,心似乎是多重的,但實際上心只有一個。
薛丁格的理論曾受到吠檀陀(24)哲學的影響,他對于自己所稱「心的算術悖論」極感興趣。
如我們所見,「一」與「多」的分別是一種知覺上的衡量。只要我們是那種分別心的囚犯,就會是算術悖論的囚犯。唯有看見萬物的互即互入與互相交融,才能擺脫這種束縛。實相非「一」也非「多」。
唯識宗形容「心物一如」是「映照萬象的一面鏡子」。如果缺乏現象,就不可能有映照:而缺乏映照,也不可能有鏡子。這個用來形容心的意象是「一面讓萬物無所遁形的大圓鏡」。
據說,所有現象都被貯藏在一間「貯藏室」(阿賴耶識)中,這個貯藏室的內容物與它的所有者(知的主體)是合一的。在唯識宗的教義裏,阿賴耶識包含了所有物質、生理和心理現象的種子;同時,又是知的主體和客體賴以建立的基礎。阿賴耶識不受時空限製。事實上,連空間和時間都是從阿賴耶識而來的。(25)
唯識教義極重要的部分是,了解知覺的對象。它們分爲叁種類型:清淨無染的對象或實相自身(自相)、表徵物或概念化的可見之對象(共相),以及仍存留于記憶中或當因緣具足時會重現于心中的純粹意象或概念化的對象。
實相本身是一條生命之流,永遠處于流動狀態
由阿賴耶識中又生出兩種識,即意(末那識)和識(前六識、表識(26))。前六識能引發所有感受、想法、概念和思想的産生,是以感覺器官(六根)、神經系統和大腦爲基礎。唯有在感受和知覺既純粹又直接時(也就是「當心清淨時」),前六識才可能以實相自身爲覺知的對象。
當我們透過概念的面紗,前六識所了別的只能是實相的表象(即共相,指外在物質現象)或像是睡夢或白日夢般的純粹意象(指心理現象)。雖然是實相自身是「清淨意識」覺知的對象,但當我們透過「概念思惟」來認識真相,就已經被扭曲了。實相本身是一條生命之流,永遠處于流動狀態:而從概念中所産生的實相的表象,則是由「時」和「空」、「生」和「死」、「誕生」和「毀滅」、「存在」和「不存在」、「一」和「多」這些概念框架而成的結構。
末那識是一種本能直覺,認爲有一個不倚賴于世界其他事物而獨立的「我」存在。這個本能直覺是因習性和無明而産生,它的虛幻性質是由前六識建構而成,且它又成了前六識的基礎。這個本能直覺的對象是被曲解的阿賴耶識的局部,而這個阿賴耶識的局部,卻被末那識視爲由肉體和靈魂構成的自我。因此,末那識當然不是實相自身,而只是一種實相的複製品。
做爲所謂的自我和自我意識,末那識被看成是契入實相最根本的障礙。藉由前六識來進行禅修,能夠去除由末那識所引起的錯誤認知。
前六識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其中的「意識」,活動範疇最爲廣闊,能夠和其他感官同時作用,例如覺知到視覺:也能夠單獨起作用,例如進行概念思惟、反思、想像和作夢等。因爲是繼五種感官意識後,意識被稱爲第六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則被稱爲第七識和第八識。
宇宙的終極實相,唯有以大智慧之眼才能察覺
正如前面已提過的,只有在清淨意識的狀態下,實相自身才能爲意識所覺照。就契入實相而言,意識只有相對的價值。所以,雖然任何意識所覺受的內容都是實相自身,但所感知到的,卻絕非實相的整體。
例如,科學已經證明,人類視力所能看到的範圍,僅僅是電磁波譜(27)中極微小的部分,高頻波的輻射線和宇宙射線都非肉眼所能見到,無線電波也是。我們所見到的光和聽到的聲音,都只限于某些特定的頻率範圍。
人類肉眼無法看見紅外線,因爲它們的波長超出我們可見的範圍。X光射線比起那些可見光的波長更短,我們也看不見。如果人類能看得見X光射線,在我們眼前呈現的宇宙萬物將會截然不同。狗和其他動物所能覺察的高頻率聲音,人類卻無法聽到。事實上,地球上有許多動物比我們人類更能感知實相。
因此,宇宙的終極實相,唯有以大智慧之眼才能察覺。但是只有在構成末那識和令人執著妄見的錯誤觀念都根除後,這些大智慧之眼才會張顯。也唯有如此,阿賴耶識才會呈現成映照完整宇宙的大圓鏡(28)。
每一個人的記憶並非專屬自己的珍貴財産
如果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阿賴耶識,還是大家共享一個共同的阿賴耶識
」
這問題顯示我們尚未了解互即互入和互相交融的真實本質,仍然被薛丁格所謂的「心的算術悖論」所困惑。
那麼,我們或許會問:「我們如果不是各自擁有獨立的阿賴耶識,爲什麼會有分屬于自己的記憶
」我們能夠說某個孩子學習功課的結果是另一個孩子理解了功課內容嗎
波浪在水面上拍碎,雖然無法離開水而存在,但仍有自己的形式和位置:河流可是由許多小溪彙聚而成的,但是每一條小溪都與河流合而爲一。在海的表面,會看見波光粼粼,一波卷起,一波碎落,每一波的存在都必須依賴其他波的存在。
我們每一個人的記憶,並不是自己專屬的珍貴財産,而是跟所有其他生命息息相關的活生生的實相。它們和我們的身體一樣,一刻也不停息地在變化。每一個事物都是實相,但是實相並不局限在「一」或「多」的概念裏。
在幻象之中包含了宇宙萬物
這些唯識宗的教法是幫助我們禅修,而不是對實相的描述。我們應當記得那些稱爲第六識、第七識、實相自身和實相的描述等現象,事實上無法獨立于彼此而存在,也無法獨立于時空之外。
在睡夢中呈現的意象也是活生生的實相,整個宇宙就在其中顯現。我們常認爲,夢境中的幻相缺乏物質基礎,所以並非真實的,但是在電視螢幕上的那些影像又該如何看待
它們是真實的嗎
我們能夠捕捉到它們的實體或找到它們的物質基礎嗎
盡管如此,這些幻象依然是真實的。
整個宇宙盡呈于「幻相」之中;在幻相之中包含了宇宙萬物。這幻相能夠存在,是因爲其他萬物的存在。它的存在如同一顆粒子般不可思議。在現代科學中,已不再視粒子爲有形的實物或可被具體界定的。
當第六識處在極深的專注(甚深禅定)中時,不會製造出幻相,此時就可能直接體驗到活生生的終極實相。所謂有意識(觀照),永遠是指對某個對象保持覺知,所以,不該認爲可以讓自己的意識進入一個沒有對象的「純粹」境界。
沒有觀照對象的意識是隱性的意識,蟄伏于阿賴耶識中,猶如波浪潛伏于止水。在禅修中可以獲得這種專注的境界,稱爲「無想定」,這時意識不再處于活躍狀態。在無夢的深眠中,意識也是潛伏在阿賴耶識中。
透過一片葉子,看見心和宇宙完美地合一
在禅修時,我們將所有心力專注在一個對象上,就會進入定境。這種禅修並不是消極或昏鈍:事實上,我們必須非常警醒。我們如果注意力全聚焦在對象上,而那個對象就是心念本身,就猶如太陽不斷照耀在…
《觀照的奇迹 第四章 沒有人能告訴你答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