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照的奇迹 第四章 沒有人能告訴你答案▪P4

  ..續本文上一頁初雪或蔬果上。

  我們也可以配合自己的呼吸與專注在那個對象上,這樣可以提升我們的專注力(定力)。如果我們以一片葉子做爲專注的對象,就能透過一片葉子,看見心和宇宙完美地合一:如果我們禅觀太陽布滿全身(身心全然地觀照),就能體驗到法身的無始無終。

  禅觀宇宙萬物的互即互入和互相交融,是摧毀概念的手段,藉此我們便能于身心同時達到直接體驗終極實相的境界,唯識宗稱此爲「唯識」。

  當我們活在當下,與萬物和諧共處時,就不需要「相互依存」的概念了

  禅觀事物的叁種性質(29)與禅觀無盡緣起這兩種觀法極爲類似,都是從禅觀萬物相互依存的關系開始,了悟我們心中對實相的看法是虛妄的,因爲它是建構在「生」和「死」、「一」和「多」、「空間」和「時間」,和其他概念的架構中,也就是植基在虛妄的。

  藉由對萬物相互依存的觀照,深入觀照實相,我們就能逐漸擺脫我執(執著有一個獨立的自我存在)和法執(把世間萬物看做不相幹的個別存在)的羅網。

  只要能時時刻刻對萬物的互相依存保持觀照,那麼即使在阿賴耶識裏,仍存在許多根深柢固的虛妄種子(隨眠(30)),也就能被連根拔起和摧毀,達到時時刻刻的圓滿解脫。

  正如乘筏達到彼岸之後,便不再需要木筏一樣;當我們活在當下,與萬物和諧共處時,就不需要「相互依存」的概念了。我們便能平靜地安住在真實自性之中,這就稱爲「終極實相」。這就是真如的世界,是心物圓融的境界。

  在一個粒子中我們能見到整個宇宙

  我們不需要去努力達到真如的世界,因爲真如無時無刻不在。

  在《華嚴經》中,真如被稱爲「理法界」,就是真實自性的世界。

  在遍布山河大地、動物和植物的世界,萬物似乎都各適其位,則被稱爲「事法界」。

  但是這兩個世界並未分隔,它們是一體的,正如水和波浪之不可分隔,所以又被稱爲「理事無礙法界」。

  在這個萬物互相交融的現象界中,單一現象即所有現象(一法即萬法),所有現象即是單一現象(萬法即一法),則被稱爲「事事無礙法界」。

  這就是在《華嚴經》中經常提到的「四法界」(31)。

  中國唐朝的法藏(32)禅師這位偉大的學者寫過一篇文章,談論許多禅修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破除妄見,回歸緣起的本源,也就是對于真如世界有一種澄澈、徹底的看法。(33)

  波姆曾詳細探討過某種他稱爲「隱秩序與顯秩序」的理論,與「事事無礙法界」的觀念極爲接近。

  波姆說過,所有被認爲彼此獨立而存在的實相,都屬于顯秩序,這是一種事物的存在「看似」互不相幹的秩序。但若深觀之後就會發現,整個宇宙中萬物彼此連結,在一個粒子中我們能見到整個宇宙,宇宙就會藏在一個粒子當中,並且由一個粒子創造出一切。

  于是這又帶領我們進入隱秩序,在這裏,「時間與空間不再決定事物之間是否彼此獨立或相互依存」。

  依據波姆的看法,現今科學界必須由隱秩序的整體入手,才能看透每個現象的真實本性。

  在科铎巴的一項會議中,波姆說:「電子永遠是一個整體。」這種見解極接近《華嚴經》中「一多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觀念。

  若是波姆願意再進一步深入探索他的研究,並且以全副身心投入禅修,就可能會獲得某種令人意想不到的驚人成果,並在物理界造成重大突破。

  注釋

  ①約翰·惠勒(John Wheeler,19ll一):美國著名宇宙物理學家、相對論專家,曾是二次大戰時期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和氫彈計畫的主持人之一。他在1967年正式爲「黑洞」(black hole)這個天文現象命名,並爲人們在了解黑洞上做出了許多貢獻。

  ②無分別智(nirvikalpajnana):指舍離主觀、客觀的表相,而達到一切平等的真實智慧。

  ③艾弗瑞德·凱斯勒(Alfred Kastler,1902~1984):法國物理學家。1966年,因爲發現和發展用于研究原子中赫茲共振(Hertzian resonances)的光學方法,使人們對于原子結構有新的認識,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④依他起性(inter-origination,paratantra):唯識宗所立的叁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之一。指依于他緣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現象的諸法。

  ⑤李朝(1010~1225):越南第四代封建王朝,在前叁代(吳、丁、黎朝)奠基和發展的基礎上,經四十余載,至十一世紀中葉,開始步入封建中央集權專製君主製的強國。

  ⑥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l861~1941):印度大詩人,出身加爾各答貴族之家,留學倫敦。曾創森林學校,以自由和仁愛爲中心,提倡東方精神文明。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獎的東方文學家。1924年曾到中國遊曆,作品包括《頌歌集》、《新月集》、《園丁集》、《漂烏集》。

  ⑦靈鹫山(Vulture Peak):又稱耆崛山,坐落在恒河平原、比哈邦那爛陀和菩提伽耶之間,是印度佛教的聖地,相傳釋迎牟尼曾在此地傳法講道。

  ⑧喬達摩(Gotama):即釋迦牟尼,又譯爲瞿昙,是釋迦族的姓氏。

  ⑨優昙花(Udumbara):又作優昙跋羅花,産于喜馬拉雅山麓、德幹高原和斯裏蘭卡等地。根據佛教經典記載,此花爲祥瑞靈異所感而開,乃是天花,爲世間所無:必須如來、聖人下生人間,以大福德力的緣故,才能使此花出現。

  ⑩魅(charm):誇克的「口味」名稱,但和我們所嘗的口味完全是兩碼子事,只是借用而已。

  ⑾色彩:跟電荷相似,只是形式上更自由,原因是色荷共有叁種,通常爲紅、綠、藍,不過這些名稱代表的特性,跟我們熟知的顔色毫不相幹。

  ⑿宏觀領域(macro-realm):原本是物理學名詞,指傳統的物質世界,相對于量子物理所研究的微粒子世界(微觀領域)。後來,宏觀和微觀的概念被廣泛應用于各學科領域中。

  ⒀真如(suchness,bhutatathata):指廣布于宇宙中的真實本體,是一切萬有的根源。真,真實不虛之意:如,不變其性之意。

  ⒁羅伯·歐本海默(Robert~Oppenheimer,1904—1967):美國物理學家,他製成首枚原子彈,也是他倡議限製使用原子彈。他對原子核理論及原子彈所需鈾的臨界質量數做研究,其後授命率領小組于1945年製成首批原子彈,被視爲「原子彈之父」。

  ⒂《大般若經》:全名《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凡六百卷,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意即「通過智慧到達彼岸」。全經旨在說明世俗認識和一切對象均屬因緣和合,假而不實,唯有通過「般若」對世俗真相的認識,才能把握絕對真理,達于覺悟解脫之境。爲大乘佛教的基礎理論,亦爲諸部般若經集大成者。

  ⒃白隱禅師(Hakuin,1685~1768):日本江戶時代中期的禅僧,也是日本臨濟宗的中興祖師。一生不慕名利,終老都住在鄉下的小寺廟裏,以寫作和說法度化衆生。

  ⒄法身(the body of ultimate reality,Dharmakaya):又稱法性身,就是證顯實相真如的理體,無二無別,常住湛然。也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是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去不來、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這念心。

  ⒅臨濟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唐代臨濟義玄(

  ~867)爲宗祖。中唐以後,此宗門風興隆,蔚成一大宗派。本宗經常使用通過師生(或賓主)問答的方法,衡量雙方悟境的深淺,針對悟境程度不同的參學者進行說教。接引學人的方法,單刀直入,機鋒峻烈。本宗即以禅風自由,至清代而成爲中國禅宗的主流。

  ⒆狗子無佛性:原公案是說,有人問趙州禅師:「狗有沒有佛性

  」趙州禅師答:「沒有。」那人又問道:「不是說衆生皆有佛性嗎

  」趙州禅師說:「因爲牠有業識在」在這則公案中,趙州禅師是想藉狗子的佛性來打破學人對于有無的執著。而趙州所指的有無,不是物的有無,而是超越存在的佛性。

  ⒇廓然無聖:原公案是說,梁武帝問達摩祖師:「什麼是聖谛第一義(神聖至高無上的真理)

  」達摩祖師回答:「廓然無聖(根本沒有這樣的東西)

  」這則公案的主旨,是要人參透、放下神聖和平凡的分別心。

  (21)藏頭白,海頭黑:原公案是說,有個僧人問了馬祖道一禅師一個佛法上的問題,馬祖道一說:「我今天很疲倦,無法回答你的問題,你去問智藏禅師吧。」結果智藏禅師又叫僧人去問百丈懷海禅師,懷海禅師卻告訴僧人:「這個我不會」僧人就把這個情形向馬祖禅師報告,馬祖禅師就說:「藏頭白,海頭黑」這則公案的意思是說,那個僧人問的問題就如智藏的頭是白的,懷海的頭是黑的,還有什麼好問的

  一切不都是現成的

  真正的佛法是現成的,不需用語言文字說明,根本沒有佛法、開悟、道、禅這些東西。

  (22)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國數學家、自然科學、哲學家,他的研究涉及邏輯學、數學、力學、地質學、法學、曆史、語言和神學等多種領域,目的是尋求一種可以獲得知識和創造發明的普遍方法。最重要的數學貢獻是獨立發明微積分,數學史上將他與牛頓並列爲微積分的創始者。

  (23)笛卡兒(Rene du Perron Descartes,1596—1650):法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他認爲數學是其他一切科學的理想和模型,提出了以數學爲基礎,以演繹法爲核心的方法論和認識論,成爲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對後世的哲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産生巨大作用。

  (24)吠檀陀(Vedanta):印度六派正統哲學體系之一,是構成大多數現代印度教派別的基礎,對印度的思想、宗教和文化産生深遠的影響。吠檀陀哲學本來是爲了解釋古印度經典《奧義書》而産生的。其說以「梵」爲純精神性的最高我,亦爲宇宙生成的根源:又身體的存在也是由梵而來,此兩者的關系,猶如宇宙萬物與宇宙精神所形成的「不一不異」關系,故倡「梵我不一不異說」。

  (25)有趣的是,在最近的統一理論(unification theories)中,超弦被假設是時間和空間的源起。超弦理論認爲,宇宙間的基本粒子,包括電子、原子、質子等,都是由「弦」所組成的。換句話說,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是「弦」。許多物理學家都認爲,超弦理論,實現了理論大統一,是一種包羅萬象的理論。

  (26)表識(Vijnapti):意指「了別」或「認知」的活動、「了別」活動所成的關系,以及引申爲了別活動的對象或結果。我們能識別、了別外境,是因「識」對外境的作用所顯現,所以對于這種狀態的識稱爲表識或記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27)電磁波譜(electromagnetic spectrum):天體所發射出的電磁輻射,包含所有可能的波長或頻率。所有電磁波依照波長順序排列起來,就成爲電磁波譜。不同波長的電磁波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因此常將電磁波譜量分成若幹波段。依波長順序可分爲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和無線電波。人類肉眼可見的波長約在400至700納米(nm)之間,只是波譜的一小部分。

  (28)大圓鏡:形容遍照宇宙一切萬物的圓融智慧,猶如大圓鏡中現一切色相,所以稱爲「大圓鏡智」。這是唯識宗所謂的四種智慧之一。

  (29)叁種性質(tri-svabhava):也就是「叁性說」,是唯識宗的重要主張,認爲一切存在的本性與狀態,從其有無或假實的立場分成叁種,稱爲叁性,又作叁自性。即遍計所執性(對于無實體的存在,計執爲「實我」、「實法」而起妄執之心)、依他起性(指各種緣生所起之法)和圓成實性(指圓滿、成就、真實的真理)。

  (30)隨眠(anusaya):即煩惱的習氣,指種子而言。此煩惱的種子隨逐我人,眠伏潛在于阿賴耶識中。

  (31)四法界:即華嚴宗的宇宙觀。華嚴宗認爲全宇宙統一于一心,若由現象與本體來觀察,則可分爲四種層次:事法界(指差別的現象界)、理法界(指平等的本體界)、理事無礙法界(指現象界與本體界具有一體不二的關系)和事事無礙法界(指現象界本身的絕對不可思議。即一切諸法皆有體有用,雖各隨因緣而起,各守其自性,事與事看似互爲相對,然多緣互爲相應以成就一緣,且一緣亦成助多緣)。

  (32)法藏(643~712):唐朝僧人,爲華嚴宗第叁祖。早年師事智俨,聽講《華嚴經》,深入其玄旨。一生宣講《華嚴經》叁十余遍,致力于華嚴教學的組織大成。

  (33)原文爲「滅除妄見,返回自己的本源」的「妄盡還源觀」,no.1876,《新修中文大藏經》。

  一刹那不只包含過去、現在和未來,還含納了物質與空間。

  粒子本身並不存在任何獨立于觀察者心靈的性質。這意味著在粒子的世界裏,事實上是了知實相的心靈創造了粒子世界。

  「覺知當下」不僅是在禅修期間,而是無時無刻都要維持。

  椅子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與宇宙其他事物的相互依存關系中。  

  我們依循著呼吸,谛觀自身和世界無始無終的本質,就能明白解脫生死的束縛已近在眼前。

  總有一天,實相會超越所有「概念化」與「量化」的範疇而彰顯自身。

  有人問你:「橘子嘗起來滋味如何?」你與其告訴他答案,還不如剝下一瓣橘子,請他親自嘗嘗看。

  生死只是概念,若能不受這些概念的限製,就可以解脫生死束縛。

  研究佛教卻未實修的人,也只是累積知識來裝飾門面而已。

  禅修者可以將任何事物當做觀想的對象,但必須能夠持續專注在這個對象一段時間。

  一念的瞬間包含了所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整個宇宙。

  從概念中所産生的實相的表象,則是由「時」和「空」、「生」和「死」、「誕生」和「毀滅」、「存在」和「不存在」、「一」和「多」這些概念框架而成的結構。  

  雖然任何意識所覺受的內容都有是實相自身,但所感知到的,卻絕非實相的整體。

  所謂有意識(觀照),永遠是指對某個對象保持覺知,所以,不該認爲可以讓自己的意識進入一個沒有對象的「純粹」境界。

  籍由對萬物相互依存的觀照,深入觀照實相,我們就能逐漸擺脫我執(執著有一個獨立的自我存在)和法執(把世間萬物看做不相幹的個別存在)的羅網。

  

  

  

  

《觀照的奇迹 第四章 沒有人能告訴你答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