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之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
——根據慈法法師開示錄音彙編整理
減劫時代人的壽命越來越短,人與人之間的善良、寬松、真誠、愛護的心理越來越少,所以人們面臨著許多共業的逼迫,在這樣一個紛紛攘攘的時代,我們怎麼利用我們寶貴的生命來完成菩提道業呢?
我們知道,淨土的教言是九界同歸、利鈍全收、凡聖同修的一個法則。這個“同修”二字是十分不可思議的,因爲它沒有任何個人的東西,不管是凡是聖,出家在家,我們都在同修一個法則,即念佛安心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一個成佛度衆生的相續。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清淨平等的緣起,九界凡聖皆緣著阿彌陀佛,皆以往生佛國爲共同目標,皆以隨順佛願稱佛名號爲共同修持方法,以此來同念同生,同證同修,來使我們除疑,使我們生信,給我們安心,讓我們立一個如實的究竟誓願,以達成真正的正行,遠離一切虛假、不如實的行爲,成就我們這一生的菩提道業。
除疑是特別重要的一個環節。疑慮實際是煩惱的自我蒙蔽,這種蒙蔽太久地貫穿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串習地太久了。疑是我們學法的第一障礙,信爲道源功德母。《淨土十要》中有一篇文字(“淨土決疑行願門”)講對師之疑、對法之疑、對自我之疑,大家可以學習學習。要是沒有除疑的方便,後面的生信、安心、立誓、正行都沒法相續,都成爲空談了。實際上許許多多的念佛人反而沒有認真地思考過自己真正是不是真心願意往生?許多學佛人用自己有礙有量的心否認無礙之力,許多念佛人到生死攸關那一刻反而放棄了念佛,許多念佛團體中平時說的都很好,但一觸動到面子得失與利害關系,馬上什麼佛不佛啊全然不顧了,許多人情緒一來,天翻地覆,什麼都不問了。爲什麼呢?沒有觸動過真心,這個教法對他真正的影響沒有産生事實。實際這個根在于疑,疑根未除,與法不相應,因爲疑的種子在你的生命意識中相續,你所有的作爲都會被這個疑根所製約,違背了自己的心願的事情一來,這個疑根又成熟了,就會使心不明亮,生起所謂的迷失與怨恨,對立與傷害。所以說除疑特別重要。假如是我們真心地念佛、學法、修行,問題來了也不會妨礙我們的正行,不可能妨礙我們的往生心的相續,或者是修法的相續,或者是正念的相續。“真心願生”這個課題大家還真得去下功夫做一做。我們不管是出家在家,不管是久修新學,若是在這個真心的認知上尚且沒有,那實際的利益又從何而談起呢?實際的往生抉擇這一個關系到是生死輪回還是成就菩提的一個大事情誰來決定呢?對此諸位菩薩們一定要有一個深刻的思維、觀察,希望大家在這個地方有一個確切的認知。
能否除疑生信,就在于法能否與我們自身的現緣業力結合,如此才談得上修行。無始以來的善惡無記業悄悄地在我們生命的暗流中推動著我們的業相續,我們一旦認知到阿彌陀佛的圓滿功德與我們自己造的業的本質無別,因法性無別故,皆是無自性性,六道衆生承受不了六道輪回不能自製之苦,所以阿彌陀佛以清淨圓滿的智慧與慈悲設立極樂世界,令一切衆生同生彼國,得以成就無上菩提,給我們這樣一個方便。這個方便實在是一切衆生本具,非是生滅,本具清淨,阿彌陀佛通過自身修持功德順性設立了一個國土,順什麼性呢?一切衆生的同一法性,所以諸佛的功德與衆生的功德本來沒有割據,與我們自身修持的功德也沒有差異的。那我們隨順阿彌陀佛報德就會入正定聚,得不退轉,隨無始以來的業流就會流轉六道,輪回不休。此選擇的一念就全在我們每一個現前的有情,你選擇什麼?是我們無始以來造作的業流呢?還是阿彌陀佛圓滿的果德回施呢?因爲我們無始以來業流相續的法性與阿彌陀佛圓滿功德的法性是同一法性,所以這個地方你若是認得清楚了,那緣這個法界緣起,就是一個選擇問題。
實際這個地方是一個生信求往的根本依止。一定要反複地在這個地方用心,要孜孜不倦地在這個地方用心。這個信,就是信佛願與衆生的業本質平等,衆生業份不可得,諸佛圓滿果德一樣不可得,不可得而平等互換,我們才能從蒙昧中走出來,證實這個不可得。此信不立,互換是不成立的。
要是沒有同一法性,我們沒法接這個軌啊,你會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回施我怎麼能接受呢?因爲是同一法性。那我們選擇阿彌陀佛圓滿回施,乘佛願力,一生得不退轉,徹底擺脫了一切衆生無始以來善惡無記業流,徹底出離,以佛力住持故,入正定聚,即得不退轉,所以我們說往生利益于當下,當什麼下呢?佛力住持,就是我們念佛的利益,不退轉的利益,而我們自身的修持就是有進有退的。諸位菩薩,這是念佛法門的一個根本性的教法,一定要把它區別于平時的修持。要是認識不到這一點,你的所緣,也就是你那個因,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所以這個因認得准了,果一定是准確的,因真果就真,那因佛一定能成佛的。這是我們學習淨土法門的立信之根,你要是沒有這個根本,是立不了信的,你立信就會變化的,也就是說依佛願,依佛力故,我們能立下一個不壞的信心,那麼順著這個不壞的信心,我們就能在法性上得真正的安心,真正的皈命。
我們真正的安心,也就是所謂的發往生心,或者說抉擇往生、知必生心。流轉是虛妄如幻之流轉,必生是究竟義上的事實,知極樂世界必然是所歸之處,在娑婆世界我們就能真正活著安心,撒手安祥,這實在是這個法則的根本利益。念佛不是送終,往生是成等正覺,隨順法性,安住生命,非生非死說。所以我們做一個學佛、念佛的人,一定要把這個往生作意在當下,安心在當下,明確在當下,不管在煩惱中、業習中、種種障緣中,我們都能了解往生是必然的。
對叁種必生,我們應多串習。順法性觀,法性平等,無有來去,心佛衆生了無差別,諸佛功德與我等種種迷失作業,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取相則別,順性則無別,無別順性故,所以任運往生,無來無去,心作心是,動念即是。順佛願觀,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攝化十方衆生往生彼國,令一切衆生出生死輪回苦海,成就無上菩提,依佛誓願,我們亦得往生安心。順我們自己的究竟意樂觀,十法界中,六道輪回不得方便,沈淪非我所取,四聖之中,若非究竟圓滿,若不是佛處,也非我所取。一旦真正細細地觀察自身和衆生的究竟願望,我們就會有必生的願望,必無疑慮,因那兒是究竟之地。往生安樂就是成佛,實際又回歸到順性了,故真正安心不出性德,性德無來無去,無大無小,我們怎麼回歸呢?不借助阿彌陀佛究竟平等圓滿修德回施,我們無力回歸。觀察到這一點,意樂往生又成爲必然,一定是安心于當下。所以依法性安心,依佛願安心,再依我們自己的意樂安心,即我們作意安心,這叁個安心放到一起,就能形成真實安心,也就是所謂的安心的相應。一定要相應,若與法不相應,這個安心是産生不了事實的。
我們作爲一個學佛的人,要是不安心,生命惶惶不安,一切修持皆沒有根由,一切修持不會有真實的內容,一切修持不能成就。對我們念佛人來說,順性觀察,順佛願觀察,順我們自己的作意意樂來安這個心,我們就能如實安心了,那生活在這個社會中我們必然愛樂佛法、向往于善緣、饒益有情、無所執著,舍報時必然安祥,何以故呢?安心故。要是真安心了,你就不與這個客居世界有情爭奪是非得失,爭奪善惡得失,名利之屬那就非我等所屬,沒有意義去考慮它。所以關于這個問題希望大家反複地嚴肅地來在作意安心上用用功夫,實際作意安心就是我們自身的選擇。
通過阿彌陀佛這個平等回施,我們就能了解到平等性,能體會到法性,體會到法性是一切衆生所擁有,所本具,那就會得到一個不造作的、無對待的安樂,也就是順性的安樂。實際順性安樂是究竟安樂的。我們在性德上一旦真正有刹那間的認知,這是不增不減的,是不會迷失的,所以隨順法性得不退轉,隨順佛願得不退轉,這兩個“不退轉”就會刺激我們真正抉擇往生彼國的這種意樂。因爲隨順法性,衆生不再輪回,隨順佛願,往生彼國,不再迷失,我們看到這樣一個往生的喜悅的事實,或者說我們的意念在這個地方稍微地一隨順,我們就會生起喜悅。這個喜悅會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不斷地感知到隨順法性的喜悅,隨順佛願的喜悅,那我們可能會真正地抉擇往生就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究竟的意樂。
一旦把這個意樂認准了、認清了,我們就會義無反顧地,知道這個世間如幻,不再去糾纏其中如幻的得失,如幻的善惡,如幻的凡聖,如幻的種種作業,我們真正了解習氣沒有根性了,阿彌陀佛圓滿功德與我們無始以來所造作的業相實質無異,那我們就把阿彌陀佛圓滿果德清晰地接受過來,借助著阿彌陀佛的願力,回歸到我們本來清淨的法性,在清淨的法性上來相續我們自己的生命,或者說來平等轉換我們無始以來虛妄的善惡無記業。安心全在于此!依佛願力故,即得安心,因爲這個平等轉換才能使我們真正地安心,究竟地安心,徹底地安心,我們若能在這個業力轉換的一刹那安心,就能了解法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之真實言、誠實語。我們再來做人做事,就可以有一個清淨圓滿的順性緣起,可以順性做事了。以前我們沒有辦法順性,所有的作爲都是靠情緒,靠性格,靠自己的好惡,靠自己的業來做,但阿…
《淨土法門之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