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法門之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P2

  ..續本文上一頁彌陀佛的圓滿回施讓我們的心休息了,讓我們個體的執著、習氣的執著、自以爲是的執著通身都放下了,不得不放下,以這樣一個緣起,回歸法性,依法性去做是爲第一方便。這樣我們就會有一個閑淡的、無緣的、無有愛憎的喜悅、輕快的人生,對那些善惡無記、人我是非、性格習氣一下就觀察到了,不再用沈重的取舍、沈重的凡聖、沈重的對待來逼迫我們的身心。雖然無始以來的習氣還延續在我們生命之中,但已經斷了根,我們在自己的業習面前就變得有力了,即修行有力,不被業習所埋沒,所左右,所誘惑,被逼迫,甚至也有被逼迫被誘惑的時候,但是它已經不起根本的作用了,因爲它已經沒有根了,它的根已經被阿彌陀佛轉換了。

  

面對叁界火宅,假如沒有彌陀的教誨,沒有阿彌陀佛順性接納一切衆生,我們又沒有清晰自己的歸向,真不知道大家會進趣到什麼方向去。所以對這叁種必生或意樂,我們真是要不斷地、反複地去串習、實踐,把它反複地搓揉,揉到真正純熟了,一動念它就在這個意樂上認知,抉擇了我們的意樂,人就不累,就不徘徊了。這個地方真是不可草草,要不斷在自己心中去思維、觀察、實踐、對比、應用,草草認爲“我懂了”,那是不行的,一到事情上,你還是在運用自己無始以來的業力,而沒有運用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作爲自己的安心方便、見性方便。一切有情要真實安心,還真要在這個見性上有一個方便,若無見性方便,安心是相似的,是不徹底的。對這叁個必生一旦決定,安心是必然的,一旦安心,那我們就義無反顧地去做應該做的事情,不再爲擇取浪費生命,不再因猶豫徘徊造成自己生命的沈重與麻木不仁,不再迷失我們必然往生的心,意樂往生的心願,這樣我們就會真正地做一個在世的出世之人,娑婆的極樂中人,就真是對得起“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這句話了。

  

有了除疑、生信、安心的結果,立誓就等于是把安心給確立下來,也就是把安心如實起來、相續起來的一個願望。要是我們沒有安心,立誓是無用的,是假設的。誓願實際是一個作意的確立,通過立誓來確立我們把心安在真如心、往生心、佛心、佛願心、我們自己的究竟意樂心上,確立它一次,這樣産生一個共鳴的效果,是有意義的,因爲這個世間的有情心智雜亂,多被異見異法所誘惑,心不安穩,于法不能抉擇,而立誓就是給我們樹立一個生活的主題、一個根本的依止,一個大的原則,其他都是爲這個主題服務的,那我們的人生就變得簡潔明確了。誓願也是一個戒,是我們應該守護、實踐的法則、意樂,或說願望,使我們未來的行爲清晰明了相續,直至到法益的成就,立這樣一個誓——自信勸人信,求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一生得不退轉,這樣一個法則,這樣一條戒,是畢生戒,是我們共同的誓願。

  

我們這一生對往生的願望是一定要清晰認知、守護的,做一切善惡業皆回向往生這一個根本的守護上來。往生成就以後,你愛做什麼,那是你的別願,往生是我們共同的願望,是要相互策勵,相互認知的,是我們一定要共同守護的,大家誰有麻煩了、顛倒了,就相互提示提示,說“我們一起發過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你不要迷啊,要守護你的誓願啊,你要念佛啊,不要生異解異見啊”,“往生了你要回來看看大家,不要忘了大家啊”,這樣在往生路上,大家相互輔助一把,是比較有意義的約定。

  

這一生若是不立誓,我們又會迷失在未來際的流轉之中。我們現在的發願是爲了更多的有情意樂往生阿彌陀佛國土,要是認識不到自己的意樂,我們必然被無明所覆,必然隨著自己的業習與業力輪轉于未來,那我們發菩提心,就是直接破除了無明業的覆蓋。順著法性,順著佛願,抉擇了我們的往生心。往生心、菩提心,是不二的心。所以已發願者、今發願者、當發願者,皆得不退轉。在淨土一法中,願往生心就是菩提心,願一切衆生往生就是無上菩提心。菩提心在淨土一法中的內容就是同歸安養,同歸淨國,我們一定要這樣清晰地、簡單地把它認識明白,越簡單越好。這樣我們作爲一個念佛人來說,念念回向衆生往生,心系極樂,客居娑婆,就沒什麼可浪費的時間去搞無意義的得失計較了。

  

所以立誓是我們真正確立安心的一個緣起,不是宣了誓就罷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種種相續因緣中,把它作爲一個緣起,使安心成爲事實,對自己的歸向時刻能有清晰的抉擇,任何時中不要迷失,那麼這個誓願就有作用了,也就是起到明確我們的歸向,或者明確我們的安心,或者明確往生彼國的大利的作用。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一個事情,使我們確立安心,確立自己明確的歸向,乃至說確立具體的方法操作,一念十念,依佛願力,鹹能往生這樣一個抉擇,永不迷失一個法的實踐與守護、串習。

  

大家能于一個簡單明了的法則真正立一個誓願,那真是不可思議的福德,還要知道多少人還在法外徘徊,多少人雖然口中念佛,心裏還在搞著其他東西,都是挺可憐的。我們念佛要立個誓,就是念佛要真心念佛。緣佛成佛是必然啊,因果法嘛,但是緣業力呢,這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對“緣佛成佛”這麼明快的東西,說實話大多數人並不緣佛,還是緣其他的東西,也許是習慣、業習需要,那都沒有問題啊,但要警覺自己,因爲緣什麼成什麼,緣起就是因,就是種子,我們都知道世尊成佛也是從緣起的,《妙法蓮華經》上講“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要是我們平時不注意自己的緣起,那我們就是無明啊,被無明業感所驅使,果報是什麼呢?所以說立誓就是建立一個清晰、明了、堅固的緣起!而不是徘徊猶豫不定的緣起,我們這一生一徘徊就過去了,業報一成熟,誰來承擔啊?只有我們自身承擔,別無代替者,這是最重要的。菩薩們呐,我們學佛真是要對自己負責任,要不然我們學了後一邁出寺院大門,或者說一邁出殿堂回到自己的房間,又開始緣其他東西去了,沒問題,那要警覺,一定要警覺,不能不去警覺它。實際立誓是確定緣起,把我們的緣起、生命真正的主題確立下來,把這一生的歸向確立了,那下面就是正行,就是來維護、表達、成熟這個誓願。因爲前面我們都講過,在除疑、生信、安心的情況下我們才立的這個誓,而立了誓後我們還去隨著自己的業力流蕩,真是很可惜的。

  

這一生,我們就要把這個生死問題徹底地由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樣一個不退轉的法則來成熟,所以說在這一生的相續中得阿毗跋致,所謂的不退轉。一定應知這個“不退轉”是佛力住持故,因爲有情緣佛力、乘佛力而得一生不退轉,而不是乘自己的業力。所以我們在未來的修持中,唯佛是念是一個重要的依據。世俗的自他業力、業習,我們只有覺悟它,不應該敵對,也不應該縱容,依“唯佛是念”來覺悟自他業相畢竟無實,來成就佛力住持。要是做不到這兩點,那佛力住持對我們來說就成了無意義的語言,每天腦子裏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怎麼造業,怎麼更加堅固自己的輪回,那“佛力住持”跟我們可能還是沒太大的關系。所以,“唯佛是念”是自覺覺他的守護我們這個一生誓願的唯一方式。這樣佛力住持,來覺悟自己及他人的業。這種覺悟的源頭是“唯佛是念”,隨順佛願佛力來覺悟自他業相,這樣我們這一生修持可以得不退轉,舍報之時必生阿彌陀佛國土。

  

立誓之後的正行對我們每一個念佛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把心中的願望明確出來了,然後正行實踐,讓願望成爲事實。正行一定是依願而行,依願標心的。淨土法門整個的修持,莫不依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這是我們學習這個法則的總綱,雖然十分簡單,但若沒有一個正行的相續,我們回到世俗中,難免地就會被世俗所淹沒,世俗的交往、業習、思維模式、生活習慣很快蓋天鋪地就來了,我們又把這個所謂的法則退還給佛菩薩了,退還給那些修行者了。正行功課主要是爲了令法相續,給我們一個決定心,即無後有心,無間心,不允許退墮了,每天體驗體驗佛之果德,真正地在這十念上抉擇,使我們作一個學佛者,不虛度此生,能無憂無慮地生活工作,或者實踐佛法,能如實地令此一生依法相續,能最終有一個如實的結果。這個功課實際也是大家未來應該做的一個作業,在真正的無疑、安心、誓願的指導下的一個如法的相續。

  

在世間很繁瑣、勞累的狀態下,在立誓有緣年齡、文化程度、業報狀態、學佛早晚、知見上都是參差不齊的情況下,正行功課越簡潔、越直白、越能達到對緣起的深刻認知,就特別好,也有意義,一複雜是做不來的。我們通過除疑、生信、安心、立誓這樣一個過程,提出依五種功德正行十念法這樣一個功課,是依止慈雲忏主的建議,慈雲忏主把淨土修持分爲四法:忏悔法,十念法,系念法,衆福法(參考《往生淨土決疑行願門》),其中忏悔法和聚集福德的衆福法在淨土修持中可以說是一個助緣,因爲憶佛念佛是正行,十念法是自從慈雲法師以來公認的淨土行人必行的一個法則,簡單易行,爲每日必行的,系念法因無論專念散念,不拘時地,思維即是修行,最爲方便益大,是常行輔助的。所以正行日課中我們就建議包括十念和系念這兩法,在觀叁種必生的基礎上,依天親菩薩《往生論》之五種功德來修持,每次用很短暫的時間,大概十分鍾左右就能做完。要是畢生能堅持下來,對我們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這個完整的體系來說,這十分鍾就能做到這五個次序的效果,這樣我們在未來相續的業果中,就會行願、願行相契合…

《淨土法門之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深心與菩薩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