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法门之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P2

  ..续本文上一页弥陀佛的圆满回施让我们的心休息了,让我们个体的执着、习气的执着、自以为是的执着通身都放下了,不得不放下,以这样一个缘起,回归法性,依法性去做是为第一方便。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闲淡的、无缘的、无有爱憎的喜悦、轻快的人生,对那些善恶无记、人我是非、性格习气一下就观察到了,不再用沉重的取舍、沉重的凡圣、沉重的对待来逼迫我们的身心。虽然无始以来的习气还延续在我们生命之中,但已经断了根,我们在自己的业习面前就变得有力了,即修行有力,不被业习所埋没,所左右,所诱惑,被逼迫,甚至也有被逼迫被诱惑的时候,但是它已经不起根本的作用了,因为它已经没有根了,它的根已经被阿弥陀佛转换了。

  

面对三界火宅,假如没有弥陀的教诲,没有阿弥陀佛顺性接纳一切众生,我们又没有清晰自己的归向,真不知道大家会进趣到什么方向去。所以对这三种必生或意乐,我们真是要不断地、反复地去串习、实践,把它反复地搓揉,揉到真正纯熟了,一动念它就在这个意乐上认知,抉择了我们的意乐,人就不累,就不徘徊了。这个地方真是不可草草,要不断在自己心中去思维、观察、实践、对比、应用,草草认为“我懂了”,那是不行的,一到事情上,你还是在运用自己无始以来的业力,而没有运用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作为自己的安心方便、见性方便。一切有情要真实安心,还真要在这个见性上有一个方便,若无见性方便,安心是相似的,是不彻底的。对这三个必生一旦决定,安心是必然的,一旦安心,那我们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再为择取浪费生命,不再因犹豫徘徊造成自己生命的沉重与麻木不仁,不再迷失我们必然往生的心,意乐往生的心愿,这样我们就会真正地做一个在世的出世之人,娑婆的极乐中人,就真是对得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句话了。

  

有了除疑、生信、安心的结果,立誓就等于是把安心给确立下来,也就是把安心如实起来、相续起来的一个愿望。要是我们没有安心,立誓是无用的,是假设的。誓愿实际是一个作意的确立,通过立誓来确立我们把心安在真如心、往生心、佛心、佛愿心、我们自己的究竟意乐心上,确立它一次,这样产生一个共鸣的效果,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个世间的有情心智杂乱,多被异见异法所诱惑,心不安稳,于法不能抉择,而立誓就是给我们树立一个生活的主题、一个根本的依止,一个大的原则,其他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那我们的人生就变得简洁明确了。誓愿也是一个戒,是我们应该守护、实践的法则、意乐,或说愿望,使我们未来的行为清晰明了相续,直至到法益的成就,立这样一个誓——自信劝人信,求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一生得不退转,这样一个法则,这样一条戒,是毕生戒,是我们共同的誓愿。

  

我们这一生对往生的愿望是一定要清晰认知、守护的,做一切善恶业皆回向往生这一个根本的守护上来。往生成就以后,你爱做什么,那是你的别愿,往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是要相互策励,相互认知的,是我们一定要共同守护的,大家谁有麻烦了、颠倒了,就相互提示提示,说“我们一起发过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你不要迷啊,要守护你的誓愿啊,你要念佛啊,不要生异解异见啊”,“往生了你要回来看看大家,不要忘了大家啊”,这样在往生路上,大家相互辅助一把,是比较有意义的约定。

  

这一生若是不立誓,我们又会迷失在未来际的流转之中。我们现在的发愿是为了更多的有情意乐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要是认识不到自己的意乐,我们必然被无明所覆,必然随着自己的业习与业力轮转于未来,那我们发菩提心,就是直接破除了无明业的覆盖。顺着法性,顺着佛愿,抉择了我们的往生心。往生心、菩提心,是不二的心。所以已发愿者、今发愿者、当发愿者,皆得不退转。在净土一法中,愿往生心就是菩提心,愿一切众生往生就是无上菩提心。菩提心在净土一法中的内容就是同归安养,同归净国,我们一定要这样清晰地、简单地把它认识明白,越简单越好。这样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来说,念念回向众生往生,心系极乐,客居娑婆,就没什么可浪费的时间去搞无意义的得失计较了。

  

所以立誓是我们真正确立安心的一个缘起,不是宣了誓就罢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种种相续因缘中,把它作为一个缘起,使安心成为事实,对自己的归向时刻能有清晰的抉择,任何时中不要迷失,那么这个誓愿就有作用了,也就是起到明确我们的归向,或者明确我们的安心,或者明确往生彼国的大利的作用。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事情,使我们确立安心,确立自己明确的归向,乃至说确立具体的方法操作,一念十念,依佛愿力,咸能往生这样一个抉择,永不迷失一个法的实践与守护、串习。

  

大家能于一个简单明了的法则真正立一个誓愿,那真是不可思议的福德,还要知道多少人还在法外徘徊,多少人虽然口中念佛,心里还在搞着其他东西,都是挺可怜的。我们念佛要立个誓,就是念佛要真心念佛。缘佛成佛是必然啊,因果法嘛,但是缘业力呢,这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对“缘佛成佛”这么明快的东西,说实话大多数人并不缘佛,还是缘其他的东西,也许是习惯、业习需要,那都没有问题啊,但要警觉自己,因为缘什么成什么,缘起就是因,就是种子,我们都知道世尊成佛也是从缘起的,《妙法莲华经》上讲“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要是我们平时不注意自己的缘起,那我们就是无明啊,被无明业感所驱使,果报是什么呢?所以说立誓就是建立一个清晰、明了、坚固的缘起!而不是徘徊犹豫不定的缘起,我们这一生一徘徊就过去了,业报一成熟,谁来承担啊?只有我们自身承担,别无代替者,这是最重要的。菩萨们呐,我们学佛真是要对自己负责任,要不然我们学了后一迈出寺院大门,或者说一迈出殿堂回到自己的房间,又开始缘其他东西去了,没问题,那要警觉,一定要警觉,不能不去警觉它。实际立誓是确定缘起,把我们的缘起、生命真正的主题确立下来,把这一生的归向确立了,那下面就是正行,就是来维护、表达、成熟这个誓愿。因为前面我们都讲过,在除疑、生信、安心的情况下我们才立的这个誓,而立了誓后我们还去随着自己的业力流荡,真是很可惜的。

  

这一生,我们就要把这个生死问题彻底地由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样一个不退转的法则来成熟,所以说在这一生的相续中得阿毗跋致,所谓的不退转。一定应知这个“不退转”是佛力住持故,因为有情缘佛力、乘佛力而得一生不退转,而不是乘自己的业力。所以我们在未来的修持中,唯佛是念是一个重要的依据。世俗的自他业力、业习,我们只有觉悟它,不应该敌对,也不应该纵容,依“唯佛是念”来觉悟自他业相毕竟无实,来成就佛力住持。要是做不到这两点,那佛力住持对我们来说就成了无意义的语言,每天脑子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怎么造业,怎么更加坚固自己的轮回,那“佛力住持”跟我们可能还是没太大的关系。所以,“唯佛是念”是自觉觉他的守护我们这个一生誓愿的唯一方式。这样佛力住持,来觉悟自己及他人的业。这种觉悟的源头是“唯佛是念”,随顺佛愿佛力来觉悟自他业相,这样我们这一生修持可以得不退转,舍报之时必生阿弥陀佛国土。

  

立誓之后的正行对我们每一个念佛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把心中的愿望明确出来了,然后正行实践,让愿望成为事实。正行一定是依愿而行,依愿标心的。净土法门整个的修持,莫不依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这是我们学习这个法则的总纲,虽然十分简单,但若没有一个正行的相续,我们回到世俗中,难免地就会被世俗所淹没,世俗的交往、业习、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很快盖天铺地就来了,我们又把这个所谓的法则退还给佛菩萨了,退还给那些修行者了。正行功课主要是为了令法相续,给我们一个决定心,即无后有心,无间心,不允许退堕了,每天体验体验佛之果德,真正地在这十念上抉择,使我们作一个学佛者,不虚度此生,能无忧无虑地生活工作,或者实践佛法,能如实地令此一生依法相续,能最终有一个如实的结果。这个功课实际也是大家未来应该做的一个作业,在真正的无疑、安心、誓愿的指导下的一个如法的相续。

  

在世间很繁琐、劳累的状态下,在立誓有缘年龄、文化程度、业报状态、学佛早晚、知见上都是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正行功课越简洁、越直白、越能达到对缘起的深刻认知,就特别好,也有意义,一复杂是做不来的。我们通过除疑、生信、安心、立誓这样一个过程,提出依五种功德正行十念法这样一个功课,是依止慈云忏主的建议,慈云忏主把净土修持分为四法:忏悔法,十念法,系念法,众福法(参考《往生净土决疑行愿门》),其中忏悔法和聚集福德的众福法在净土修持中可以说是一个助缘,因为忆佛念佛是正行,十念法是自从慈云法师以来公认的净土行人必行的一个法则,简单易行,为每日必行的,系念法因无论专念散念,不拘时地,思维即是修行,最为方便益大,是常行辅助的。所以正行日课中我们就建议包括十念和系念这两法,在观三种必生的基础上,依天亲菩萨《往生论》之五种功德来修持,每次用很短暂的时间,大概十分钟左右就能做完。要是毕生能坚持下来,对我们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这个完整的体系来说,这十分钟就能做到这五个次序的效果,这样我们在未来相续的业果中,就会行愿、愿行相契合…

《净土法门之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深心与菩萨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