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念佛相應▪P5

  ..續本文上一頁。啥叫後有心呢?就是沒有決定,對佛法沒有決定;對阿彌陀佛沒有決定;對念佛沒有決定;只是隨著自己的妄想在流轉,妄想流轉不是六道輪回麼?

  

所以說順法性,順佛願,一念都能往生;要是順著我們的妄想,念念都不能往生地,你上哪往生呢?這樣的條子,這樣的話,我不知道(聽到多少遍了),耳朵灌的,聽千遍萬遍了,有時候一個老人家我起碼給他解釋過上百遍,就這一個問題。我不是說不耐心解釋這個問題,但這誤了太多太多的人了。

  

緣佛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出離六道輪回,在什麼時間呢?你動念那一刹那!就象這電燈是一樣的,誰站起來打打燈,關關燈?(注:一居士起身打開、關上大殿的燈)對,關一下燈。我們念佛象打開燈是一樣的,我們念妄想就象關上燈是一樣的。這直接的感覺沒有麼?你念自己的業就是黑暗!你念佛就是光明!你念佛隨順佛願、隨順法性你就得安樂!隨順你真正的意樂你就得安樂!你要隨著業力妄想就是把燈關了,就一片黑暗。

  

這哪一念不是臨終呢?菩薩們,哪一念不是臨終呢?所以這個事是特別大的一個問題,它不是存在于某一個人、某一類人身上了,存在是很普遍的。所以說未決定啊。

  

在心,在緣,在決定。

  

心,我們的心是什麼呢?——順法性的心;順佛願的心;順自己真正意樂的心。你要真正決定你就會安心,你就不會再晃動了,你就會真正地安心,要不然我們的心安不下來啊!念自己的業誰能安心呢?哪個人念自己的業能安心呢?要是念自己的業能安心那我們還念佛幹什麼呢?菩薩,這是個大事啊,這是徹頭徹尾的頭等大事啊,是關系到我們出生死還是繼續輪回的頭等大事,這真是丟掉性命也要把它給搞清楚的事啊,不敢馬虎,這個地方。(若)馬虎過去了,真正的閻王老子找你的時候,你就馬虎過去了。所以在心!

  

在緣,緣佛一定能成佛啊!緣業力一定是迷失流轉!

  

在決定,決定是一定不要有後有心。念念我們就守護一個阿彌陀佛的圓滿,雖然我們有業力,雖然我們有習慣,習慣來的時候正是念佛的時候;習慣來的時候正是覺悟它的時候;習慣來的時候就是認知它法性的時候,這有什麼不可以的?!

  

生命結束了,你也可以認識它的法性。你平時認慣了,已經認慣了,什麼來了,來的時候就是滅的時候,不是麼?我們哪個念頭不是呢?沒有因緣?就是妄想來了,妄想去了,實在沒有什麼可得,但是我們要隨著這個妄想、加深這個妄想,妄想就産生業力。隨著妄想業力流轉,妄想執著相續流轉嘛。那我們來一個妄想,就觀察它的法性,它是怎麼來怎麼去的,它是怎麼來——一定會怎麼去,所以從妄想中來,從妄想中去,實無所得失。我們觀慣了,生死來一樣,死亡來了,你一樣可以看得清楚,所謂的生死不過是個名字感覺,來也是無所來的,去也是無所去的。

  

這的確是個大問題啊,菩薩們,這是生死攸關的大問題,出輪回不出輪回的大問題!所以下去了我一直拿這個條子,我特別感動這個條子,爲啥呢?提醒大家,要不然怎麼提醒大家呢?

  

在心、在緣、在決定!決定什麼呢?

  

心,是法性心啊;

  

緣,是諸佛緣啊;

  

決定,是我們的意樂啊!菩薩們,你真正的意樂,願往生的意樂,意樂願往生,你還有啥顧慮呢?你在這決定了,不用後有的心,用不間斷的心來認知這個東西,系念于此,念佛于此,你有什麼不安的呢?所以在心,在緣,在決定!這些古德們把這個教誨深刻地傳達給我們了。

  

可能超時間了。(注:佛七開示時間爲十五分鍾。)

  

這個事情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好好地思維思維。我把這個條子好好地保存保存,一定要好好地思維思維。這真是我們出生死與沈淪的重大的環節。

  

(注:有人請師父帶領大家念佛)我不領大家念佛,我只給大家提醒。你用什麼心情來念佛?念佛——唯佛是念!順法性念也好,順佛願念也好,順你自己的意樂念也好,那都是你的福德因緣。要是順妄想念,念他人的業,念他人的語言,不是念佛者,那就是矛盾的心理念佛,那很痛苦的,不安!痛苦!

  

我希望大家警覺起來,謝謝大家!

  2009結夏安居佛七開示(七月十四):意樂中發無上菩提心

  

今天是打七的第八天了,本來打七是打七天的,因爲特殊情況,延續一天。過去打七不是爲了幾天時間,“七”在佛教中這個名詞的意義就象中國的“叁”是一樣的,就是表示變化,表示無窮的意思,就是念佛無窮,念佛廣大,念佛成就,這樣的一個說法。大家慢慢地就把打七變成念七天佛、念幾個七天佛,這樣的一個時間概念了。佛陀的智慧深廣如海,廣大無際,不可稱譽,所以說打七實際就是相應的意思,來去除我們的生死煩惱,步入清淨智海。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來提示我們供養這樣的無量壽無量光;歸命無量壽無量光;降服煩惱無量壽無量光;具足無量壽無量光;廣大的妙用無量壽無量光。這一個“南無”,我們站在供養的角度、禮敬的角度、歸命的角度、具足的角度、降服煩惱的角度、方便妙用的角度都是一樣的,這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具足供養義、禮敬義、歸命義、具足義、降服煩惱義、方便利世義。這樣一個“南無”就有無量的涵義,所以一般我們隨自己的發心相應地來運用。

  

那我們念這個“南無阿彌陀佛”,隨著每一個人的意樂菩提心、無上菩提心或者說世俗願望來表達它實際的作用,就是心在起作用,真如心在起作用,性德心在起作用,阿彌陀佛的圓滿功德在起作用。當然回過來說,我們每一個有情自身所發心在起作用,就是緣在起作用。那麼對境緣,就是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是個對境緣還是一個無對的緣呢?若是我們發心了解這個無量壽無量光是一切衆生與諸佛共同所運用的一個所謂的法性也好、佛性也好,那我們這樣“南無”,就會來真正地喚醒我們對自心意樂的認知。

  

我們自心的意樂是千千萬萬個不同的角度的,所以說有千千萬萬個衆生有情、十個法界,皆是依法性分延出來各種意樂與作爲,被迫無奈(或)主動明亮,那麼被迫無奈就是衆生流轉于六道;光明、喜悅、清晰、自在就是諸佛如來菩薩等來運用無量光無量壽。那我們平時把這個無量光無量壽給埋沒在生死煩惱業海的海底了,在生死業海中我們在飄蕩,但是這個珍寶從來也沒有丟失過,所以我們怎麼把生死煩惱業海化作阿彌陀佛的智海願海呢?實際一稱南無佛,一真皆真故,所以心念一舉,全體即是,不假第二方便。古人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回頭——實際就是心念、所緣一變(則)一切就變了。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很深刻的體會,人在清晰安樂順暢的時候,似乎什麼都是好的,什麼都是有意義的,人在心智灰暗、逼迫、迷茫的時候,似乎什麼都不好了。實際就是一個念在起作用,這個念我們要訓練它,讓它能主動、清晰、簡潔、圓滿、清淨、利世、歡樂、如實,那我們這樣就是一個智慧者,就是一個真正的學佛者,一個真正的“子若憶母,如母憶子”這樣的憶佛念佛之人,要不然我們就會迷失、沈重、顛倒、排斥、苦惱、壓迫,種種就逼迫我們,那這就是沒有念佛的人。

  

同樣一個心念,它會産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淨緣與染緣,所以染緣者六道生死輪回;淨緣者四聖成就,種種功德。那我們這一個心念就這麼不可思議,有這麼不可思議的功德,這麼不可思議的妙用,所以近代印光法師講了這樣一個美妙的言說,“諸佛如來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衆生煩惱業海亦從心想生”,若人深達此義,何人還妄受輪回呢?要是我們真正地了解了,真正地了解了生死輪回、諸佛如來正遍知海皆由我們現前的心想生,不管是凡心聖心,實際這個心知道作什麼、緣什麼就會産生一個什麼樣的結果,所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那我們平時的執著,就是執著于取相的差別,你看我們就在這個殿堂裏面,每一個有情的心理、語言、作業、形象都是有差別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其“本”無別——就是它的本性沒有差別,那我們能這樣呢,就是一念之中能覺悟這個房間所有差別衆生的本,所以究其本,明其性,人得方便妙用。那要是迷其本了,失其本,昧其性,我們就開始在這個人群中就開始不安了、煩惱。

  

所以見其性,明其本,那我們就能在差別中無對無待,歡喜面對。要是迷失于種種相而昧失于本性,人就會排斥啊、對待啊,人就會用邊見相互地産生異議,那我們大家異口同聲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一個性德名號、這樣一個圓滿名號、清淨名號、無對待的名號,就消除我們這些修行人、住寺院的人的這種對待的心、對立的心,讓我們的心能無對無待的通融、平和、清淨下來,遠離自卑與驕慢,作一個如實的、平等的、清淨的、安樂的念佛人。這樣就不辜負我們這樣一個殊勝的曠劫以來難遇的念佛機會。

  

曠劫以來我們輪回六道的機會不可言說,念佛之機會少之又少的,那我們一生中要真正遇到念佛的機會,實在是清淨平等在不斷地印證我們,喚醒我們,也是告訴我們人人本來具足清淨平等,一定要遠離排斥對待,這樣我們就會離苦得樂,從心智上暢明自心與佛心之無別,真正地用佛心印契每一個衆生的心,這樣就會發起廣大的慈悲心;運用真實的智慧心;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真正地得佛法的方便,所謂的方便者就是令自他離苦得樂,了曉法義,成就菩提。

  

象我們在這樣一個熱惱的娑婆世界中,能靜靜地來用這一個明確的、無得失的平等佛號,來稱念它,讓它出生一切功德,就是無得無失的真正功德,所謂的在無得無失的這樣的一個清淨心中審觀一切世間如幻的法事、佛事,而不是沈淪之事。沈淪之事,人就當真當假;佛、法之事,就是深達如幻,遊戲于其間,不作任何苦樂的擇取,但予苦樂衆生以方便、解脫、予以智慧,要不然我們在六道中沈淪,實在是無有出期,所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簡潔、徹底、明快、饒益人無余,徹底無余,令所有的稱念的有緣畢竟成佛。

  

我們這一生的發心或者說當下的發心十分十分的重要。要了解這個發心,那我們就意樂中發無上心。許多菩薩會這樣認爲,說“無上心是佛所發”,對,因爲我們的心,凡夫心與諸佛的心是沒有差別的,就是因爲它的本質無別,所以說我們一樣可以發無上心、運用無上心、回歸到無上心,或者來啓用無上心。這個“發”非是新增新減的東西,是一切衆生本具的功德,只是說我們平時沒有運用它,如此而已。所以諸位善知識,善來認知!善來運用!善來認知!善來運用!

  

這一句佛號可能是念到明天(編注:打七結束),我們下面只能自己念了。因爲集體念呢,共修的功德就是衆人添柴火焰高,這裏面碰撞的機會就更多,那麼一個人可以因大家的因緣而來修行,來利益大家,大家相互利益,那麼共修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取相分中說,衆修的功德,就是大家熏修的功德是個人修行的功德永遠不可及的;那順性說,一人念、萬人念,念念相同。那爲什麼我們說共修的功德不可思議,又說一人念與共念沒有差別呢?以業相上來說,共修是不可思議的,因爲我們都是業相衆生,所以共修的利益,對這個世間的淨化、對群體的淨化、對我們自身的淨化都是深刻的、是多層性的、是複合性的,它有整合的意思。那我們一個人在事相上去念,往往我們的修持力不是多層性的、不是複合性的、不是交織的,它是單一性的,所以一碰到事實,碰到衆緣,有時候還會迷失,那麼共修的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

  

感激大家!謝謝大家了!

  

《如何念佛相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