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的基本與要徑▪P3

  ..續本文上一頁。”則無量無邊聖道,都在其中了。叁無漏學中的慧學是般若,這個智慧不是世間說的智慧,世間的智慧很膚淺,不能跟佛的般若相比。佛的智慧,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是不可思不可議。這個事情是你腦子裏想不出來的,理解不了的,叫不可思。你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你長一萬個嘴,一個嘴有一萬個舌頭,一萬萬個舌頭來表達也表達不出來表達不清楚,這叫不可議。這個智慧是不可思議的,戒是止惡向善,定是去亂專,慧是除惑明理顯明自心。勤修此叁無漏學,自然除滅叁毒。叁毒之中,癡是根本。癡正屬無明,無明當然不明白,不明白就是癡。行人勤修叁學,生一分智慧,就去掉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勤修戒,定,慧就回頭是岸,背塵合覺了。

  (五)真覺路會歸淨土

  勤修叁無漏學,消除自他叁毒,背塵合覺,直登彼岸。這是萬古顛不破的原則。至于具體行持,則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通覺岸。但當前已是末法,環境是五濁惡世,所選行門,切須合于時代,契于行人根器,所以不能不知決擇。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就是說本師世尊爲什麼要出現于世?只是爲了宣說阿彌陀佛廣大如海的本願。也就是說: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廣演種種經教,另開教外別傳,全部目的,只爲衆生歸淨土。《大集經》中佛說:“末法中億萬人修道,難見一個人得道,只有念佛法門仍能救度衆生。”藕益大師說:一句佛號,叁藏十二部經論,禅宗一千七百則公案,一切戒律都在裏面。又說一切禅定也都在裏面。所以末法行人,洗砂應知淘金,探龍須能得珠,學佛須明佛心,入道鹹歸淨土,才不負兩土導師苦心,才是真實佛子。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徑中的捷徑。《無量壽經》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爲宗。小本《阿彌陀經》心“信願持名”爲宗。這就是淨土宗的宗要。也就是淨宗的正行。先師夏蓮老于正行外,兼及重要的輔行。寫了兩句話:“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

  這兩句是一切淨宗行人,背塵合覺的要徑,包括了最主要的相輔的修持。上一句即是“勤修戒,定,慧。”頭兩個字是戒學。末後叁個字“看經教”是慧學。“定須習,慧須聞,”多看經教,正是聞。一切依據聖言量,禅宗不立文字,但禅宗的司證,沒有不合于聖言量的。中間“念佛”兩個字是核心。念佛得念佛叁昧。叁昧就是叁摩地,正定。念佛叁昧是寶王叁昧,是叁昧中的王,叁昧中的寶。念佛得正定,可見念佛正表定學,老實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專心念佛,不起雜想,就暗合“無所住”,老實念佛,一念接一念,暗合“生其心”。于是暗合了《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念佛,也是慧學。念佛時“都攝六根”豈但不做惡事,心中也不起惡念,所以念佛也攝“戒學”。念佛雖攝戒,定,慧,但夏師句中,還是指出了“持戒”與“看經教”,喚起大衆的重視。

  夏師的第二句:“察過去習毋自欺。”正表“息滅貪,嗔,癡。”“察過”就是檢查自己的過失。察是明察秋毫的察,要認真察看自己的過錯。“去習”去掉不好的習氣,一些不好的習慣叫作習氣。多生多劫的煩惱,成爲積習,煩惱雖除,相習未盡,這就是習氣,所以要去掉習氣。“毋自欺”:要認真,不能自己欺騙自己。這句話就是不但要除貪,嗔,癡叁毒,還要對煩惱所留的余習,都要檢查除去,不可欺騙自己,這才真是背塵。兩句話合起來,就是淨土宗的人,背塵合覺的,全面的,具體的,必要的行持,是淨土行人修行的要徑。我們要背沙土合覺,要證到本來是佛,要覺他要自覺,就須在這十四個字上用工夫。

  在這十四個字中,要抓住“念佛”作爲核心。淨宗與密宗的殊勝之處,就因爲這是他力法門。前在介紹觀音耳根法門時,已經說了,觀世音菩薩入叁摩地證入楞嚴大定這一少,經曆了多少修持,破除了多少層“能所”,一切所都破了,一切結都開了,覺也滅了,空也滅了,滅也滅了,一切生滅都滅盡了。于是寂滅,獲兩種殊勝,上與十方如來同一慈力,下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並得十四無畏。你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就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長壽得長壽,乃至還應大涅槃得大涅槃。這就是他力法門,所求得的種種果寶,是靠觀音加被之力。密宗和念佛法門都是靠他力。也都是他力門。持戒,察過去習都是靠自己,必須自己振作,自己管自己,這是靠自力。但是這個自己很難靠,不是那麼老實。進進退退,力量又很微弱,所以還要靠他力。沒有自力,自己根本沒有動力,也不中用。介是光靠自己也不行,要靠他力。《觀經》指出,至心念一句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一句佛號有這麼多的功德與作用。自力能行嗎?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劫是多長啊!說不清了,電子機算機都打不出來。單位是劫,八十億個劫,這時間是多少?那麼重的多劫生死的罪,一句佛號能消。要不是《觀音耳根圓通章》講出道理來,今天大家理解《觀經》的話仍是很困難。觀世音菩薩以超越無比的大慈大悲的心,專精勤久,勇猛無畏的精進修持,證到期了兩種殊勝,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與一切衆生同一悲仰。所以就可以施無畏,有這個力量,可以讓你念觀音號的人得到無畏。因此你念就對了。我們抓住這個救生圈。密教說觀音是彌陀化身,所以念觀音正是阿彌陀佛化身的名號。念佛是核心。其余是輔助,也不可沒有。不持戒是個漏器,多少功德都會漏光。不看經教,行而不解,只是迷信。古德說:“行而不解,增長無明。”不但無功,反而增過,所以必須行解相資,使理解與實修互相促進,兩方面自然慢慢增長起來。所以“念佛”是核心,同時一方面持戒,一方面看經教,讀誦大乘。要多聞法,要多思維問題,要多問問題,這是第一句“持戒念佛看經教”。

  另外一句“察過去習毋自欺”。你念了半天,你的效果表現在那裏?都等臨死再檢驗,那就晚了。過去是不夠,到臨死才知道有什麼用,落了個灰溜溜。灰溜溜就更壞,連勇猛勁都沒了。所以要早知道,要早知道就早日改變這種情況,要把我們的主動性,積極性,早日發揮出來。常看看念佛之後,到現在爲止,自己的習氣是如何了,一不是點沒變呢?還是有所減輕呢?還有的人甚至是有所發展,添了毛病,所以要注意,這是我們真正的修持,真正要自覺覺他,發了大願的人就不避諱這個問題。就時時要觀照自己,所以。夏老師檢點一身都是短。把自己檢點一下,我這一身都是短處。這才謙虛,才不會錯誤估價。這才會精進。貪,嗔,癡很難對付,不可掉以輕心。不真實用一番功夫的人不知道。有人在用功過程中貪,嗔,癡會爆發,這仍是自然的現象,不是出軌。有的人淫欲心猛增,脾氣越來越別扭,有的越來越糊塗,這都要警惕,不能退縮,要堅持,要祈願,要勤求佛力加被。一切不要怕,這一句佛號就是咱們數學上的無限大。總之,你真正依靠這句佛號,真正念得清淨了,你任何的習氣,任何貪,嗔,癡的毒都可以徹底消除。這個信心必須得有。所以因此,持戒念佛看經教,行解相資,要加上察過去習,綿綿密密的,使得自己對于塵緣日漸淡薄。這就是背塵的初步,再加上持戒看經的自力,念佛的自力兼不可思議的他力,這便是日覺路,我們已經在背塵合覺的大路上。

  (六)覺路進程——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

  先師夏老以:“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十四個字,概括了將業行人背塵合覺,全部的用功下手處。又以“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十六個字,指出了在覺路前進的,從始至終的全部過程。夏師所示文字精簡,義理深廣,實是無上醍醐。

  “理明”。“理”是本體,即“實際理體”。“理”與“事”相對。從理顯事,從事表體。譬喻:理爲水,波爲事,波從水現,波有千差,水只一體。理即人人本具的自心,即是法身。法身無相,現一切相。所以“青青竹葉,無非法身”。密宗觀音儀軌:“所見一切皆法身”。大地山河森羅萬象,都如水上之波,從水所現,除水以外,沒有自體。于這些道理,若能明白,便是最初步的明理。若能深明妙谛,老實念佛,念念中暗契無住生心。念來念去,念到事一心,見思惑任運脫落,便是進一步的明理。若到理一心,破一分無明,顯一分法身,便是真實的明理。打破全部四十二品無明,明顯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便成正覺。

  “信深”。經教中說:“佛法如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足證若缺信心,就不能入佛法。蓮池大師《疏鈔》中說:“信即心淨”,“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如極穢物,自穢穢他”。大師說:信心就是清淨心,只有狐疑,才使得自己身心渾濁汙穢一團糟。這個不信的心,不但使自己渾濁,它就像極髒的東西,誰接觸到它,誰就沾上了髒。所以大師總結說:“信爲急務”。禅宗碩德高峰禅師在語錄中說:“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無上佛菩提,信能永斷煩惱本,信能速證解脫門。”又說:“從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崖,轉大*輪,接物利生,莫不皆由此一個信字中流出。”可見“信”是關鍵當中的關鍵。

  一般人都會說,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這由于不知信有深,淺,邪,正之別。許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這個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極樂,有阿彌陀佛,只信到這裏,此信很淺,不是深信。《彌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極樂,是信事;信有彌陀,是信他;在六信中,只占兩信,僅有叁分之一,此信甚淺。若要深信,就須明理。六信中的“理”與“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裏面。前已說明理是理體,是法身。也就是當人的本源佛性。極樂的一切事相莊嚴,都是理體,法身,自心的流現。這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體會了事物的本體,才認識事物的真實處,這才是深信。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彌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師所示自身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自己是佛。《觀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能信受本師成佛時的開示,就容易了解《觀經》的經文,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佛,至于自己的本心呢?“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是心是佛”。這才能接受《觀經》的無上開示。不但信他佛,並能信自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樣是信,邪,正,深,淺四種功德的差別,不是數字所能表示。

  “願切行專”。上明理明信深,由于明理,能生正信,而且深入。既明理體又能深信,自然會發願,産生願力。一切衆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都是可度的。目前沈淪六道痛苦無量,都是冤枉的有受苦。都是在做惡夢,驚哧得大喊大叫,趕緊把他叫醒,快醒醒吧!別發夢癡了,何必受這罪。一醒就什麼事都沒有了。獅子,老虎都沒有,夢境就是這樣。你懂得這個道理願力就來了。衆生都是可度的,沒有不可度的,都是由于妄想執著,一時的顛倒。信能深,願就切。切就是墾切與切合實際。不墾切的願叫做虛願。不切實際的願叫做狂願。兩者都是徒勞,不能落實。若發切願自然行持就專一了。《四十二章經》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辨。”《大經》叁輩往生都因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不是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東翻一翻,西找一找。東張西望一事無成。

  “功純業淨”。心上“理明信深”,四字實是修行的關鍵,信,願,行稱爲叁資量,缺一不可。明理生正信,信深起正願,願切起正行,非信不能專願,非願不能啓行。有願無行,只是狂願;有行無願,不是正行。以上四者關系密切,自然行專之後久久功夫純熟,乃到“功純”。由于念佛都攝六根,自然不造新業,又由于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自然“業淨”。

  “妄消真顯”。念佛功純,妄想自然不起。既然不起妄想,何來執著?所以“妄消”“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妄想執著”既已消除,本有佛性,自然顯現。《首楞嚴經》說:“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鏡淨心明,本來是佛。所以過程就這十六個字:“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這十六個字我們還不忙于後頭八個字,現在要抓前頭這八個字——“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就夠了。

  本文開頭尊師直指:“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結尾在夏師之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淨除了妄想執著,恢複個人本有覺性,顯露如來的智慧功德之相。這就是聖教的根,大法的源。也是學佛者必須具有的對佛法的基本認識。有此知見,名爲正見。舍此別求,難出魔綱。

  衆生沈淪,只因妄想執著。恢複本覺,顯露叁身,只因消除了妄想,執著。迷悟有天淵之別,關鍵處只在回頭一轉。從背覺合塵,轉爲背塵合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更具體的內容,就是“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這兩句包括淨宗一切要行。貫徹始終,可從初步直到歸家。

  佛法如大海,轉入轉深,循序進修,自然入軌。初機學人,必須從明理生信處下手,信心既深,必發切願。願心墾切,必起正行。正行專一,自易純熟,功夫純正,無有夾雜,功力殊勝,速消業力,業淨功純,妄想自然不生,妄想執著全空,本有佛性朗現,這就是全部修持的過程。

  依止“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這兩句,這就是背塵合覺。在覺路上,從“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到“妄消,真顯”。就是殊勝圓滿。淨土行人,但能深信切願,持佛名號,決定往生。前八個字就已能解決問題。下余八個字,則到蓮邦中繼續進修。若有人抱大丈夫沖天之志,誓願仿世破無明,見法身,那還有以下八個字,切盼您速成帶角虎,普爲人天之師。

  (本文結束)

  一九九一年初夏于北京蓮舍重訂

  

  

  

  

《佛法的基本與要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