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则无量无边圣道,都在其中了。三无漏学中的慧学是般若,这个智慧不是世间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很肤浅,不能跟佛的般若相比。佛的智慧,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是不可思不可议。这个事情是你脑子里想不出来的,理解不了的,叫不可思。你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你长一万个嘴,一个嘴有一万个舌头,一万万个舌头来表达也表达不出来表达不清楚,这叫不可议。这个智慧是不可思议的,戒是止恶向善,定是去乱专,慧是除惑明理显明自心。勤修此三无漏学,自然除灭三毒。三毒之中,痴是根本。痴正属无明,无明当然不明白,不明白就是痴。行人勤修三学,生一分智慧,就去掉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勤修戒,定,慧就回头是岸,背尘合觉了。
(五)真觉路会归净土
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行人根器,所以不能不知决择。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就是说本师世尊为什么要出现于世?只是为了宣说阿弥陀佛广大如海的本愿。也就是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广演种种经教,另开教外别传,全部目的,只为众生归净土。《大集经》中佛说:“末法中亿万人修道,难见一个人得道,只有念佛法门仍能救度众生。”藕益大师说: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经论,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一切戒律都在里面。又说一切禅定也都在里面。所以末法行人,洗砂应知淘金,探龙须能得珠,学佛须明佛心,入道咸归净土,才不负两土导师苦心,才是真实佛子。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径中的捷径。《无量寿经》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小本《阿弥陀经》心“信愿持名”为宗。这就是净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净宗的正行。先师夏莲老于正行外,兼及重要的辅行。写了两句话:“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
这两句是一切净宗行人,背尘合觉的要径,包括了最主要的相辅的修持。上一句即是“勤修戒,定,慧。”头两个字是戒学。末后三个字“看经教”是慧学。“定须习,慧须闻,”多看经教,正是闻。一切依据圣言量,禅宗不立文字,但禅宗的司证,没有不合于圣言量的。中间“念佛”两个字是核心。念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正定。念佛三昧是宝王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三昧中的宝。念佛得正定,可见念佛正表定学,老实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专心念佛,不起杂想,就暗合“无所住”,老实念佛,一念接一念,暗合“生其心”。于是暗合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念佛,也是慧学。念佛时“都摄六根”岂但不做恶事,心中也不起恶念,所以念佛也摄“戒学”。念佛虽摄戒,定,慧,但夏师句中,还是指出了“持戒”与“看经教”,唤起大众的重视。
夏师的第二句:“察过去习毋自欺。”正表“息灭贪,嗔,痴。”“察过”就是检查自己的过失。察是明察秋毫的察,要认真察看自己的过错。“去习”去掉不好的习气,一些不好的习惯叫作习气。多生多劫的烦恼,成为积习,烦恼虽除,相习未尽,这就是习气,所以要去掉习气。“毋自欺”:要认真,不能自己欺骗自己。这句话就是不但要除贪,嗔,痴三毒,还要对烦恼所留的余习,都要检查除去,不可欺骗自己,这才真是背尘。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净土宗的人,背尘合觉的,全面的,具体的,必要的行持,是净土行人修行的要径。我们要背沙土合觉,要证到本来是佛,要觉他要自觉,就须在这十四个字上用工夫。
在这十四个字中,要抓住“念佛”作为核心。净宗与密宗的殊胜之处,就因为这是他力法门。前在介绍观音耳根法门时,已经说了,观世音菩萨入三摩地证入楞严大定这一少,经历了多少修持,破除了多少层“能所”,一切所都破了,一切结都开了,觉也灭了,空也灭了,灭也灭了,一切生灭都灭尽了。于是寂灭,获两种殊胜,上与十方如来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并得十四无畏。你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就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长寿得长寿,乃至还应大涅槃得大涅槃。这就是他力法门,所求得的种种果宝,是靠观音加被之力。密宗和念佛法门都是靠他力。也都是他力门。持戒,察过去习都是靠自己,必须自己振作,自己管自己,这是靠自力。但是这个自己很难靠,不是那么老实。进进退退,力量又很微弱,所以还要靠他力。没有自力,自己根本没有动力,也不中用。介是光靠自己也不行,要靠他力。《观经》指出,至心念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号有这么多的功德与作用。自力能行吗?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劫是多长啊!说不清了,电子机算机都打不出来。单位是劫,八十亿个劫,这时间是多少?那么重的多劫生死的罪,一句佛号能消。要不是《观音耳根圆通章》讲出道理来,今天大家理解《观经》的话仍是很困难。观世音菩萨以超越无比的大慈大悲的心,专精勤久,勇猛无畏的精进修持,证到期了两种殊胜,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所以就可以施无畏,有这个力量,可以让你念观音号的人得到无畏。因此你念就对了。我们抓住这个救生圈。密教说观音是弥陀化身,所以念观音正是阿弥陀佛化身的名号。念佛是核心。其余是辅助,也不可没有。不持戒是个漏器,多少功德都会漏光。不看经教,行而不解,只是迷信。古德说:“行而不解,增长无明。”不但无功,反而增过,所以必须行解相资,使理解与实修互相促进,两方面自然慢慢增长起来。所以“念佛”是核心,同时一方面持戒,一方面看经教,读诵大乘。要多闻法,要多思维问题,要多问问题,这是第一句“持戒念佛看经教”。
另外一句“察过去习毋自欺”。你念了半天,你的效果表现在那里?都等临死再检验,那就晚了。过去是不够,到临死才知道有什么用,落了个灰溜溜。灰溜溜就更坏,连勇猛劲都没了。所以要早知道,要早知道就早日改变这种情况,要把我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早日发挥出来。常看看念佛之后,到现在为止,自己的习气是如何了,一不是点没变呢?还是有所减轻呢?还有的人甚至是有所发展,添了毛病,所以要注意,这是我们真正的修持,真正要自觉觉他,发了大愿的人就不避讳这个问题。就时时要观照自己,所以。夏老师检点一身都是短。把自己检点一下,我这一身都是短处。这才谦虚,才不会错误估价。这才会精进。贪,嗔,痴很难对付,不可掉以轻心。不真实用一番功夫的人不知道。有人在用功过程中贪,嗔,痴会爆发,这仍是自然的现象,不是出轨。有的人淫欲心猛增,脾气越来越别扭,有的越来越糊涂,这都要警惕,不能退缩,要坚持,要祈愿,要勤求佛力加被。一切不要怕,这一句佛号就是咱们数学上的无限大。总之,你真正依靠这句佛号,真正念得清净了,你任何的习气,任何贪,嗔,痴的毒都可以彻底消除。这个信心必须得有。所以因此,持戒念佛看经教,行解相资,要加上察过去习,绵绵密密的,使得自己对于尘缘日渐淡薄。这就是背尘的初步,再加上持戒看经的自力,念佛的自力兼不可思议的他力,这便是日觉路,我们已经在背尘合觉的大路上。
(六)觉路进程——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
先师夏老以:“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十四个字,概括了将业行人背尘合觉,全部的用功下手处。又以“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十六个字,指出了在觉路前进的,从始至终的全部过程。夏师所示文字精简,义理深广,实是无上醍醐。
“理明”。“理”是本体,即“实际理体”。“理”与“事”相对。从理显事,从事表体。譬喻:理为水,波为事,波从水现,波有千差,水只一体。理即人人本具的自心,即是法身。法身无相,现一切相。所以“青青竹叶,无非法身”。密宗观音仪轨:“所见一切皆法身”。大地山河森罗万象,都如水上之波,从水所现,除水以外,没有自体。于这些道理,若能明白,便是最初步的明理。若能深明妙谛,老实念佛,念念中暗契无住生心。念来念去,念到事一心,见思惑任运脱落,便是进一步的明理。若到理一心,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身,便是真实的明理。打破全部四十二品无明,明显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便成正觉。
“信深”。经教中说:“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足证若缺信心,就不能入佛法。莲池大师《疏钞》中说:“信即心净”,“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如极秽物,自秽秽他”。大师说:信心就是清净心,只有狐疑,才使得自己身心浑浊污秽一团糟。这个不信的心,不但使自己浑浊,它就像极脏的东西,谁接触到它,谁就沾上了脏。所以大师总结说:“信为急务”。禅宗硕德高峰禅师在语录中说:“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无上佛菩提,信能永断烦恼本,信能速证解脱门。”又说:“从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崖,转大*轮,接物利生,莫不皆由此一个信字中流出。”可见“信”是关键当中的关键。
一般人都会说,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这由于不知信有深,浅,邪,正之别。许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这个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极乐,有阿弥陀佛,只信到这里,此信很浅,不是深信。《弥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极乐,是信事;信有弥陀,是信他;在六信中,只占两信,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浅。若要深信,就须明理。六信中的“理”与“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里面。前已说明理是理体,是法身。也就是当人的本源佛性。极乐的一切事相庄严,都是理体,法身,自心的流现。这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体会了事物的本体,才认识事物的真实处,这才是深信。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弥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师所示自身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自己是佛。《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能信受本师成佛时的开示,就容易了解《观经》的经文,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佛,至于自己的本心呢?“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是心是佛”。这才能接受《观经》的无上开示。不但信他佛,并能信自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样是信,邪,正,深,浅四种功德的差别,不是数字所能表示。
“愿切行专”。上明理明信深,由于明理,能生正信,而且深入。既明理体又能深信,自然会发愿,产生愿力。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是可度的。目前沉沦六道痛苦无量,都是冤枉的有受苦。都是在做恶梦,惊哧得大喊大叫,赶紧把他叫醒,快醒醒吧!别发梦痴了,何必受这罪。一醒就什么事都没有了。狮子,老虎都没有,梦境就是这样。你懂得这个道理愿力就来了。众生都是可度的,没有不可度的,都是由于妄想执著,一时的颠倒。信能深,愿就切。切就是垦切与切合实际。不垦切的愿叫做虚愿。不切实际的愿叫做狂愿。两者都是徒劳,不能落实。若发切愿自然行持就专一了。《四十二章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辨。”《大经》三辈往生都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不是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东翻一翻,西找一找。东张西望一事无成。
“功纯业净”。心上“理明信深”,四字实是修行的关键,信,愿,行称为三资量,缺一不可。明理生正信,信深起正愿,愿切起正行,非信不能专愿,非愿不能启行。有愿无行,只是狂愿;有行无愿,不是正行。以上四者关系密切,自然行专之后久久功夫纯熟,乃到“功纯”。由于念佛都摄六根,自然不造新业,又由于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自然“业净”。
“妄消真显”。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既然不起妄想,何来执著?所以“妄消”“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妄想执著”既已消除,本有佛性,自然显现。《首楞严经》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镜净心明,本来是佛。所以过程就这十六个字:“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这十六个字我们还不忙于后头八个字,现在要抓前头这八个字——“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就够了。
本文开头尊师直指:“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结尾在夏师之偈:“功纯业净,妄消真显。”净除了妄想执著,恢复个人本有觉性,显露如来的智慧功德之相。这就是圣教的根,大法的源。也是学佛者必须具有的对佛法的基本认识。有此知见,名为正见。舍此别求,难出魔纲。
众生沉沦,只因妄想执著。恢复本觉,显露三身,只因消除了妄想,执著。迷悟有天渊之别,关键处只在回头一转。从背觉合尘,转为背尘合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更具体的内容,就是“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这两句包括净宗一切要行。贯彻始终,可从初步直到归家。
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循序进修,自然入轨。初机学人,必须从明理生信处下手,信心既深,必发切愿。愿心垦切,必起正行。正行专一,自易纯熟,功夫纯正,无有夹杂,功力殊胜,速消业力,业净功纯,妄想自然不生,妄想执著全空,本有佛性朗现,这就是全部修持的过程。
依止“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这两句,这就是背尘合觉。在觉路上,从“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到“妄消,真显”。就是殊胜圆满。净土行人,但能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决定往生。前八个字就已能解决问题。下余八个字,则到莲邦中继续进修。若有人抱大丈夫冲天之志,誓愿仿世破无明,见法身,那还有以下八个字,切盼您速成带角虎,普为人天之师。
(本文结束)
一九九一年初夏于北京莲舍重订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