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下。
【40】
請問法師,弟子在家做早晚課的時候,有習慣性地開著CD,跟著CD一起做,這樣可以嗎?
當然可以啊,你有這個音聲來帶動你。但是你不管做什麼功課,你一定是聽你自己的音聲,持咒也是這樣,念佛也是這樣,誦經也是這樣。別人的音聲只是一個帶動,你一定要自己創造一個音聲,自己跟著那個音聲走。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個觀念不是念佛而已,持咒也是這樣,誦經也是這樣。
在念佛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是不是可以開著?因爲弟子關住眼睛就會很昏沈。
閉著眼睛會比較好,第一個你容易專心,第二個養神。但是你如果說是很嚴重的昏沈,偶爾打開眼睛看看光明相,可以。但是那是一時的對治,不是常法,不是常法。正常的念佛是,所有的五根的門都要關掉,只打開耳根而已,然後專心聽你的音聲,是這個意思。淨土法門是以音聲來攝心的,以音聲來代表彌陀所有的功德,所以你必須想辦法把你的身心世界投入到這個音聲當中,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明天再作一個總結。
【41】
第五卷
《禅淨雙修》。諸位法師慈悲,諸位佛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0面,甲叁、結示禅淨之雙修法要。
天臺智者大師把我們大乘佛法的修學由淺入深分成兩個次第。第一個就是所謂的緣修,這個緣就是外在的環境的因緣,我們在一念的無明妄想當中要栽培善根,剛開始的確是要假借外在的叁寶因緣,比方說,我們要拜佛,肯定要有個佛像;我們要做種種的善法,都必須要有一些外在環境的配合,我們心中的善根的幼苗才能夠慢慢地生起來,所以我們剛開始在叁寶當中積集我們的善根的時候是向外攀緣的,但是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因爲那個時候我們仰仗一念的信心,仰仗一念的要離苦得樂的願望,再仰仗我們過去的美好的環境,然後把善根栽培起來。那麼智者大師的判定,這叫作緣修,你的修學要仰仗外在的環境。那麼這樣子的修學有什麼問題?就是不堅固。因爲外在的環境是變化的,而且它要怎麼變化,你做不了主,你做不了主。所以諸行無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諸法無我,在整個生命變化當中,它要往哪一個方向變,身爲一個生死凡夫,我們做不了主。就好像空中的灰塵,灰塵要往哪裏跑,是業力風決定的。所以我們剛開始在因緣當中的栽培善根,我們會覺得有挫折感。有時候環境條件具足,我們栽培了善根;有時候環境的因緣被破壞了,我們失去了依靠。所以在因緣修學當中,我們會覺得弟子心不安,沒有安全感,因爲你的善根的栽培是要靠外在環境的支持,這當中有一點變化,你的修學就沒辦法相續。特別是臨命終的時候,那問題就更嚴重了。所以智者大師勉勵我們所有的大乘修學者,我們應該從緣修提升到真修,真實的真。真修的意思就是,你在整個栽培善根當中,你不能靠外境,這個外道場是靠不住的。你必須在內心當中去開發一個內道場——你內心的道場,把心帶回家。我們所有的生命的因緣,你的外在的色身,你的內心的感受、想法都來自于一個共同的家,就是我們的清淨本性,依止天臺宗的現前一念心性。你必須要把你整個生命的修學的道場,從外道場移到你的內在的道場,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空觀,觀想我們的心本來是無一物的,這個時候我們會對整個生命世界的我法二執慢慢地慢慢地淡薄,乃至于息滅。空觀是觀因緣性空,而破除我法二執。假觀,觀我們的心一動就顯現種種的十法界的假名假相假用,佛菩薩是活在我們的心中,別人沒辦法破壞的。我說實在,你真正要念佛,誰也幹擾不了你的。當然這個地方你必須把外道場移到你的內道場。這個時候阿彌陀佛不完全只是活在十萬億佛土外,更重要是活在我們的一念心中。我們心中憶佛念佛,阿彌陀佛就存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一念的大圓鏡智的心中顯現阿彌陀佛的假相假用。
【42】
所以當我們從外道場轉移到內道場的時候,智者大師說,你這個人叫作修行上路了,上路了,你找到回家的路了,而且你所修學的善根是堅固不可破壞的,誰也不能破壞你,煩惱也不能破壞你,外在環境也不能破壞你,魔王也不能幹擾你,修學變成是你自己的內心的世界。禅宗說的,你這個時候不與一切萬法爲伴侶,不與一切萬法爲伴侶。臨命終的時候,我們一切諸根悉皆敗壞,色身要放下,一切眷屬悉皆舍離,一切的珍寶不複相隨。但是因爲我們在外道場之外已經建立一個內道場,你內在的道場不會因爲死亡而破壞,還是很堅固地可以把佛號提起來。所以我必須提醒大家,我們念佛人如果你念佛只是停留在外道場,你的佛號是非常危險的,因爲外在的因緣就像是一個水泡,夢幻泡影。你的佛號是建立在外在的因緣,因緣一旦破壞的時候,你佛號就破壞了,所以我們在禅淨雙修當中主要的目的,透過禅觀把我們在外面活動的心拉回來。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外道場的重要,我們有時候要依止大衆來憶佛念佛,來打佛七,但是這個都是助緣。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我們假借外道場,但是真正要成就的是內道場。但是你剛開始也是,就是我們從外道場的修學而增長內道場的善根,內在的理觀,空假中叁觀,佛號是存在你心中。那麼這個就是我們在修學念佛當中必須有般若智慧的主要原因,就是你必須要試著勉強自己,把心帶回家,從家裏面把佛號提起來。這個時候佛號就變得非常的堅固不可破壞。那麼這個就是我們禅淨雙修的主要理由,就是讓你所有的善根變成非常堅固而不可破壞。
【43】
好,我們禅淨雙修就是把外在的道場轉成內在的道場。好,我們看這段的總結。禅淨雙修的這段的總結,你這段如果聽懂了,你整個禅淨雙修的操作方法,你就很清楚了。我們先把它念一遍。我們請大秉法師念一遍:
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也。唯其無性緣生,故念名滿腔是名,念利滿腔是利,乃至晝所爲,夜所夢,無不趨歸于一念之專注,而十界升沈從此出矣!唯其緣生無性,故熾然造集善惡之時,蓦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設向此了不可得處坐定,則墮無爲深坑,不能證法界無障礙體,不能起法界無障礙用。故須念佛求生淨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議圓頓法門。夫念佛者,豈有他哉?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無性緣生,則緣生亦仍無性。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種種雜念;縱不生雜念,亦恐墮在無生窠臼。故必以佛號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好,那麼這段的開示,蕅益大師把禅淨雙修的一個操作講得很清楚分明,我們有叁段來加以說明。先看第一段的總標,我們看左邊脈絡的地方: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也。首先在一心叁觀的基礎,當然就是在一念心中而提起空假中叁觀的智慧。那麼在天臺宗的禅觀的基礎就是,你必須要把心帶回家,就找到你的內道場。我們一般的這念心在修學,是要假借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外在的六塵來修學,這個地方難免是有心外求法的情況。那麼在天臺宗當中,就是你必須要找到你的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衆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那麼在一念心中,這個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我們心的修學的道場。道場在哪裏?就是我們一念的清淨的本性。
【44】
那麼這個本性當中生起兩種的觀照智慧:第一個無性緣生,第二個緣生無性。從它的修學次第我們應先注意第二句話——緣生無性。我們這念心性會産生很多很多的相狀,比方說是雜染的相狀,或者清淨的相狀,但是它都是因緣生,從本性來觀察是自性空的。所以空觀是照了這個諸法的本體,所以空觀就是觀察緣起性空,觀察自性空。這個叫作從假入空。第二個叫作從空出假,在畢竟空當中我們念頭一動,就顯現染淨的相狀出來:我們憶佛念佛,阿彌陀佛的功德就在我們心中顯現;我們憶念殺盜淫妄的相狀,叁惡道的因緣就在我們心中顯現,所以在無性的自性空當中,你因緣具足了,它就會顯現十法界的染淨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在自性空當中又同時地具足因緣有。所以空假中叁觀其實它的操作的依止點,就在一念的心中具足叁種觀照的智慧,叫一心叁觀。當然諸位說,那中觀呢?中觀就是調整。你如果想要從假入空,加強空觀的智慧,來調伏我們的愛取煩惱;如果你覺得很沈悶,就加強假觀,提起憶佛念佛的思考,偏重在無性緣生,把淨土的假相在心中加強。那麼這個在空假之中的相互的調整就叫作中觀,所以中觀就是空假的平衡,隨時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那麼空假中叁觀其實就包括了禅淨雙修,當然我們講,觀一切法緣生無性,這自性空是比較偏重在禅這部分,禅觀是比較偏重在空性這部分;那麼憶佛念佛就比較偏重在假觀這部分。所以這禅淨雙修它們所依止的就是我們內在的道場——所謂現前一念心性,是這個意思。那這是個總標,我們詳細的內涵看下一段。那麼下一段當中,它把這個空假二觀再詳細地說明,我們從它的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的道次第,應該先發明空觀,全面先看第, 二段,就, , 左邊這第二段:
【45】唯其緣生無性,故熾然造集善惡之時,蓦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設向此了不可得處坐定,則墮無爲深坑,不能證法界無障礙體,不能起法界無障礙用。
當我們的心開始帶回家以後,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先修空觀,來破除我們對于身心世界那種堅固的我執跟法執。空觀就是觀察緣生無性,因緣生,它無自性,自性空的。那麼當我們空觀現前的時候是什麼相貌呢?我們觀察我們過去雖然曾經因爲一時的糊塗、一時的顛倒,依止猛烈的心去造作了種種的善惡業,當然包括了善業,也包括了…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