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P14

  ..續本文上一頁惡業。那麼這個善惡業造了以後,第八識把它收集起來,構成我們一種生死的業力,這叫阿賴耶識。其實這個空觀,它主要是破阿賴耶識。我們修行一個很麻煩的問題就是,我們永遠離不開我們過去,我們沒辦法跟過去切割,你沒辦法跟過去的你切割。我們過去有很多的生命,每一個生命都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當然你現在可能後悔,但是後悔歸後悔,你必須概括承受,因爲這些事情都被阿賴耶識如實地記錄下來。我們修行的困難,爲什麼很難?因爲它不是處理今生的問題,你把過去的問題都要處理掉,你一個都跑不掉。前生的你,再前生的你,再前生前生的你,你無量劫的你所做的事情,你今生都要承當,都活在你阿賴耶識當中,你一個都跑不掉。爲什麼修行佛法要叁大阿僧祗劫?就是我們過去輪回太久,做了太多事情,短時間沒辦法處理。

  所以我們變成說,我們必須把過去所造的惡業,所累積的善惡業它都放在阿賴耶識當中,那怎麼辦呢?我們看:蓦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在佛法的修學當中,真妄是不兩立的,念佛的善根跟煩惱的惡法,這兩個是互相對立的,可以說是漢賊不兩立的,有你就沒有我,有我就沒有你。真妄交攻,這個經典裏面有講得很清楚,當然我們一個人平常就順著過去的你,你過去做什麼,你今生還做什麼,那什麼事都沒有,因爲你沒有抗拒你過去的你。但是如果你開始覺悟了,你開始要趨向光明的時候,你開始試著去憶念佛陀的時候,過去的你就不會同意了,過去的煩惱會幹擾你,過去的罪業會障礙你。這是我們每一個人修行所要面對的問題。現在的我想修學,過去的我累積很多障道的因緣,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經常會覺得,你心中有善根,但是可也是有煩惱。爲什麼會有煩惱?因爲前生的你造了很多這方面的因緣留下來。那這怎麼辦呢?你去一一地對治,你肯定不是它的對手,古德說,我們在念佛的善根當中,我們是念佛的善根叫作生疏的境界,很生疏,這條路走得不是很多次,我們過去在整個雜染的因緣當中的貪嗔癡的煩惱是很熟悉的道路,這條路走得太熟悉。所以你跟它抗拒,你是不自量力,你不是它的對手。

  那怎麼辦呢?有一個方法,我們不跟它抗拒,就四個字——蓦地放下。我們要避免過去的我幹擾今生的我,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般若的智慧,你跟它硬幹,你不是它對手!照見五蘊皆空,你用我空法空的智慧去照了它,你甚至可以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爲什麼我有貪嗔癡的煩惱?你從什麼地方來?煩惱它是善于僞裝的一個東西,它是一個沒有實體的東西,煩惱最大的天敵就是最怕你看它的背後的東西。因爲它是一個假相嘛,它怎麼經得起你去看呢?你一看到它它就完了嘛,它要的就是你順從它的因緣去走。但是我們開始靜下來,你開始問,我爲什麼有這個煩惱?你從什麼地方來?煩惱糟糕了,因爲它是一個僞裝的假相,這個時候我們找到內心的深處,原來覓之了不可得,它只就是過去的某一種因緣的一種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的一個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它哪有實體?煩惱要有實體,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的,煩惱要有實體,你就斷不了它的。所以斷煩惱的意思,剛開始就是覺悟煩惱是沒有實體的。我從今以後,我就不再跟你走,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所以我們剛開始所要做的是什麼?心常覺照,不隨妄轉。爲什麼你能夠不隨妄轉?因爲你看到了煩惱的真相是緣起性空的。你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找不到它的地方,這個叫覓之了不可得,或者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46】過去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大將軍,這個將軍一生身經百戰,從來沒有怕過。面對敵人的時候他是帶頭沖鋒陷陣,他不把生命當一回事的,心中只想到如何成功,把對方打敗,置生死于度外了。那麼這個將軍經過幾年的征戰以後,他退休下來。那國家對他也很好,給他一個很好的房子,安養晚年。這個老將軍他就喜歡一個杯子,這個古董杯子,有事沒事就拿這個杯子喝喝茶。他不但喝茶,就順便欣賞這個杯子,越看越喜歡,越看越喜歡。有一天他在用杯子的時候不小心,這個杯子突然間從他的手滑落下來。這個時候他可緊張了,馬上跪下去,诶,把杯子接住了,但是全身嚇出一身冷汗。這個人我發覺這個人是有善根的,過去生是有這種大乘的善根。他的觀照力馬上現前,他就思維:我一生征戰多年沒有怕過,這個杯子掉下去的時候就嚇出一身冷汗,爲什麼?以佛法的角度,這個人心有所住,住在這個杯子上;所以杯子産生變化的時候,他心就跟著變化。他剛剛在喝茶的時候,內心是非常的寂靜安詳,但是這個杯子是因緣所生法,它是從業力所形成的。業力本身就是一個變化相,這個杯子不是你決定它的存在,是業力存在,業力來決定的。所以這個杯子一滑落的時候,他就開始心動,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就是仁者心動。

  所以他知道這個道理以後,他覺得說我不是爲了這個杯子而活,就把杯子送給人家,從此以後心無挂礙,無有恐怖。當然從佛法的角度,他不一定要把杯子送出去,他只要把內心的執著放下就好。所以,這當中應當怎麼放下呢?我們在修學當中第一件事情,你先從假入空,你遇到一件事情,先把這件事放下,再提起來。我們現在就是一直拿著東西不放,這個問題很嚴重。拿是一定要拿,但是你要先把它放下,再拿起來。以佛法的角度就是,你觀察這個杯子,你從什麼地方來?找不到它的實體。以這個空假中叁觀的智慧,我們面對這個杯子,如果你有這個你很喜歡的杯子,你要怎麼觀想?你要觀想說,你本來是沒有這個杯子,你本來沒有這個杯子,後來因緣才有的。你遇到什麼事情都要說,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後來才有的。你看你看到你兒子就很喜歡,說什麼都很喜歡他,你願意爲他做牛做馬,讓他幸福快樂。當然這個表示你過去生欠他的。那欠他沒關系,還債;但問題是你不要障礙我往生啊!那問題障不障礙不是他決定啊,是你自己的執著啊。那怎麼辦呢?你觀想,你本來沒有這個兒子,你本來沒有的,是後來的因緣才有的。你遇到什麼事情,你就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你說我很喜歡這個講桌,我告訴我自己,我本來沒有這個講桌,我本來沒有這個講桌,是因緣具足這個講桌才現前。我們遇到什麼事情,你記住一件事,先放下,再提起來,感覺不一樣。你遇到任何事情,都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在一念心性當中是本來無一物的。那麼爲什麼會有呢?那是後來的因緣的力量才把這個假相現出來。空觀就是從假入空,照到一切法的本體。所以如果你平常遇到什麼事情會讓你心動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我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本來是沒有,因緣才有的。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先求放下,然後再重新提起來。當然在空觀當中,是把東西放下來。

  那麼放下以後,但是這個地方有問題,如果我們把一切法放下了,從了不可得當中坐定,就住在這個放下當中,從今以後沒有再提起來,那也有問題了,那墮入無爲的深坑,什麼都無所作爲。你忽略了內心當中可以從空出假,依止大悲心廣設方便積集資糧,那只是什麼事情都把它放下,那這樣子的話,你就不能證得我們真如法界的真如的無障礙之體,不能生起真如無障礙的妙用。所以我們在操作我們這一念心的過程,你先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然後把這個東西先放下。但是不能只是做到放下,還要把它提起來。但是你放下它是很重要,我們爲什麼臨終會起顛倒?其實你平常就起顛倒,你不知道。其實我們很多的對生命的執取、對眷屬的執取,你平常就一直在做,那臨命終的時候,你肯定拔不開嘛!你怎麼拔得開呢?你平常對身心世界咬得這麼緊,怎麼可能突然拔開嘛!佛陀說我們臨命終的人都是生龜脫殼嘛!我們一般的人死亡的時候,離開人世間,心甘情願走的很少,都是心不甘情不願,沒辦法,業力推動。但是你心不甘情不願你還得走,你弄得自己很痛苦。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個水泡會破裂,你心不甘也得走,心甘情願也得走,你爲什麼要把自己弄得這麼痛苦呢?因爲你做不了主的。所以我們平常生活就要告訴自己,這個東西你本來就沒有的。這個過程會很複雜,我們等于是先經過空,再生起假。但是你沒有經過從假入空,你這個假觀就會産生執取了。所以你剛開始不要怕麻煩,先從假入空,先試著把它放下,然後再從空出假,重新去産生假觀去面對因緣,找到你的定位,你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你這個時候經過放下的力量先産生無住,再重新提起來,那心態就不同了,心態就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操作一切外緣的時候,記住:不要在外在的道場活動,就是法法消歸自心,觀察這一切的因緣都是我內心所現,而我內心本來沒有這個東西,蓦地放下,先把它放下,先從假入空。

  【47】好,我們再看第二個。那當然我們大乘佛法也不能老是放下,還得提起來。那怎麼辦呢?修假觀,從空出假。那從空出假當然它所依止的是一種大悲的願力了,不是說只是一種我法二執所推動的,而是一種菩薩的悲願,觀察無性緣生。所以當我們提起正念的時候,當然前面的是凡夫的念頭,念名滿腔是名,念利滿腔是利,乃至晝所爲,夜所夢,無不趨歸于一念之專注,而十界升沈從此出矣!這個地方講菩薩的假觀。我們放下以後,重新提起念頭。當然凡夫他沒有經過放下的過程,所以他活在我法二執,他認爲什麼事情都是真實的,就被這個假相所迷惑顛倒了,就追求水泡裏面的人生。追求什麼呢?追求名。有些人他對財富不是很重視,但是他追求的是社會的地位,受到別人的尊重。那麼他心中所憶念的都是名,那麼他的生命的造作、他的福報都表現在名這部分;有些人整天憶念錢財,他所造作的善業都不是帶他到淨土去,也不是帶他到無上菩提,他的…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