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恶业。那么这个善恶业造了以后,第八识把它收集起来,构成我们一种生死的业力,这叫阿赖耶识。其实这个空观,它主要是破阿赖耶识。我们修行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就是,我们永远离不开我们过去,我们没办法跟过去切割,你没办法跟过去的你切割。我们过去有很多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当然你现在可能后悔,但是后悔归后悔,你必须概括承受,因为这些事情都被阿赖耶识如实地记录下来。我们修行的困难,为什么很难?因为它不是处理今生的问题,你把过去的问题都要处理掉,你一个都跑不掉。前生的你,再前生的你,再前生前生的你,你无量劫的你所做的事情,你今生都要承当,都活在你阿赖耶识当中,你一个都跑不掉。为什么修行佛法要三大阿僧祗劫?就是我们过去轮回太久,做了太多事情,短时间没办法处理。
所以我们变成说,我们必须把过去所造的恶业,所累积的善恶业它都放在阿赖耶识当中,那怎么办呢?我们看: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在佛法的修学当中,真妄是不两立的,念佛的善根跟烦恼的恶法,这两个是互相对立的,可以说是汉贼不两立的,有你就没有我,有我就没有你。真妄交攻,这个经典里面有讲得很清楚,当然我们一个人平常就顺着过去的你,你过去做什么,你今生还做什么,那什么事都没有,因为你没有抗拒你过去的你。但是如果你开始觉悟了,你开始要趋向光明的时候,你开始试着去忆念佛陀的时候,过去的你就不会同意了,过去的烦恼会干扰你,过去的罪业会障碍你。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修行所要面对的问题。现在的我想修学,过去的我累积很多障道的因缘,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经常会觉得,你心中有善根,但是可也是有烦恼。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前生的你造了很多这方面的因缘留下来。那这怎么办呢?你去一一地对治,你肯定不是它的对手,古德说,我们在念佛的善根当中,我们是念佛的善根叫作生疏的境界,很生疏,这条路走得不是很多次,我们过去在整个杂染的因缘当中的贪嗔痴的烦恼是很熟悉的道路,这条路走得太熟悉。所以你跟它抗拒,你是不自量力,你不是它的对手。
那怎么办呢?有一个方法,我们不跟它抗拒,就四个字——蓦地放下。我们要避免过去的我干扰今生的我,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般若的智慧,你跟它硬干,你不是它对手!照见五蕴皆空,你用我空法空的智慧去照了它,你甚至可以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我有贪嗔痴的烦恼?你从什么地方来?烦恼它是善于伪装的一个东西,它是一个没有实体的东西,烦恼最大的天敌就是最怕你看它的背后的东西。因为它是一个假相嘛,它怎么经得起你去看呢?你一看到它它就完了嘛,它要的就是你顺从它的因缘去走。但是我们开始静下来,你开始问,我为什么有这个烦恼?你从什么地方来?烦恼糟糕了,因为它是一个伪装的假相,这个时候我们找到内心的深处,原来觅之了不可得,它只就是过去的某一种因缘的一种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它哪有实体?烦恼要有实体,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的,烦恼要有实体,你就断不了它的。所以断烦恼的意思,刚开始就是觉悟烦恼是没有实体的。我从今以后,我就不再跟你走,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所以我们刚开始所要做的是什么?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为什么你能够不随妄转?因为你看到了烦恼的真相是缘起性空的。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找不到它的地方,这个叫觅之了不可得,或者叫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6】过去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大将军,这个将军一生身经百战,从来没有怕过。面对敌人的时候他是带头冲锋陷阵,他不把生命当一回事的,心中只想到如何成功,把对方打败,置生死于度外了。那么这个将军经过几年的征战以后,他退休下来。那国家对他也很好,给他一个很好的房子,安养晚年。这个老将军他就喜欢一个杯子,这个古董杯子,有事没事就拿这个杯子喝喝茶。他不但喝茶,就顺便欣赏这个杯子,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喜欢。有一天他在用杯子的时候不小心,这个杯子突然间从他的手滑落下来。这个时候他可紧张了,马上跪下去,诶,把杯子接住了,但是全身吓出一身冷汗。这个人我发觉这个人是有善根的,过去生是有这种大乘的善根。他的观照力马上现前,他就思维:我一生征战多年没有怕过,这个杯子掉下去的时候就吓出一身冷汗,为什么?以佛法的角度,这个人心有所住,住在这个杯子上;所以杯子产生变化的时候,他心就跟着变化。他刚刚在喝茶的时候,内心是非常的寂静安详,但是这个杯子是因缘所生法,它是从业力所形成的。业力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相,这个杯子不是你决定它的存在,是业力存在,业力来决定的。所以这个杯子一滑落的时候,他就开始心动,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就是仁者心动。
所以他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他觉得说我不是为了这个杯子而活,就把杯子送给人家,从此以后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当然从佛法的角度,他不一定要把杯子送出去,他只要把内心的执着放下就好。所以,这当中应当怎么放下呢?我们在修学当中第一件事情,你先从假入空,你遇到一件事情,先把这件事放下,再提起来。我们现在就是一直拿着东西不放,这个问题很严重。拿是一定要拿,但是你要先把它放下,再拿起来。以佛法的角度就是,你观察这个杯子,你从什么地方来?找不到它的实体。以这个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我们面对这个杯子,如果你有这个你很喜欢的杯子,你要怎么观想?你要观想说,你本来是没有这个杯子,你本来没有这个杯子,后来因缘才有的。你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说,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后来才有的。你看你看到你儿子就很喜欢,说什么都很喜欢他,你愿意为他做牛做马,让他幸福快乐。当然这个表示你过去生欠他的。那欠他没关系,还债;但问题是你不要障碍我往生啊!那问题障不障碍不是他决定啊,是你自己的执着啊。那怎么办呢?你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你本来没有的,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你遇到什么事情,你就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你说我很喜欢这个讲桌,我告诉我自己,我本来没有这个讲桌,我本来没有这个讲桌,是因缘具足这个讲桌才现前。我们遇到什么事情,你记住一件事,先放下,再提起来,感觉不一样。你遇到任何事情,都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在一念心性当中是本来无一物的。那么为什么会有呢?那是后来的因缘的力量才把这个假相现出来。空观就是从假入空,照到一切法的本体。所以如果你平常遇到什么事情会让你心动的时候,你要告诉你自己,我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因缘才有的。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当中,先求放下,然后再重新提起来。当然在空观当中,是把东西放下来。
那么放下以后,但是这个地方有问题,如果我们把一切法放下了,从了不可得当中坐定,就住在这个放下当中,从今以后没有再提起来,那也有问题了,那堕入无为的深坑,什么都无所作为。你忽略了内心当中可以从空出假,依止大悲心广设方便积集资粮,那只是什么事情都把它放下,那这样子的话,你就不能证得我们真如法界的真如的无障碍之体,不能生起真如无障碍的妙用。所以我们在操作我们这一念心的过程,你先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然后把这个东西先放下。但是不能只是做到放下,还要把它提起来。但是你放下它是很重要,我们为什么临终会起颠倒?其实你平常就起颠倒,你不知道。其实我们很多的对生命的执取、对眷属的执取,你平常就一直在做,那临命终的时候,你肯定拔不开嘛!你怎么拔得开呢?你平常对身心世界咬得这么紧,怎么可能突然拔开嘛!佛陀说我们临命终的人都是生龟脱壳嘛!我们一般的人死亡的时候,离开人世间,心甘情愿走的很少,都是心不甘情不愿,没办法,业力推动。但是你心不甘情不愿你还得走,你弄得自己很痛苦。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水泡会破裂,你心不甘也得走,心甘情愿也得走,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这么痛苦呢?因为你做不了主的。所以我们平常生活就要告诉自己,这个东西你本来就没有的。这个过程会很复杂,我们等于是先经过空,再生起假。但是你没有经过从假入空,你这个假观就会产生执取了。所以你刚开始不要怕麻烦,先从假入空,先试着把它放下,然后再从空出假,重新去产生假观去面对因缘,找到你的定位,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你这个时候经过放下的力量先产生无住,再重新提起来,那心态就不同了,心态就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操作一切外缘的时候,记住:不要在外在的道场活动,就是法法消归自心,观察这一切的因缘都是我内心所现,而我内心本来没有这个东西,蓦地放下,先把它放下,先从假入空。
【47】好,我们再看第二个。那当然我们大乘佛法也不能老是放下,还得提起来。那怎么办呢?修假观,从空出假。那从空出假当然它所依止的是一种大悲的愿力了,不是说只是一种我法二执所推动的,而是一种菩萨的悲愿,观察无性缘生。所以当我们提起正念的时候,当然前面的是凡夫的念头,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这个地方讲菩萨的假观。我们放下以后,重新提起念头。当然凡夫他没有经过放下的过程,所以他活在我法二执,他认为什么事情都是真实的,就被这个假相所迷惑颠倒了,就追求水泡里面的人生。追求什么呢?追求名。有些人他对财富不是很重视,但是他追求的是社会的地位,受到别人的尊重。那么他心中所忆念的都是名,那么他的生命的造作、他的福报都表现在名这部分;有些人整天忆念钱财,他所造作的善业都不是带他到净土去,也不是带他到无上菩提,他的…
《禅净双修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