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18】

  我們一般在對治煩惱,都是從表面的煩惱對治。你看,多貪衆生不淨觀,你貪欲重,就修不淨觀,反向操作嘛。你觀想你的色身膿血屎尿所成,看你還貪不貪?多嗔衆生慈悲觀,你要嗔恚,你就觀察慈悲心,每一個衆生都是我們過去的母親,它對我們有恩惠嘛。但是這樣的對治只是表面的對治,我們永遠沒有找到煩惱的根源從什麼地方來。就是生了病吃止痛藥而已。所以它《楞嚴經》的特色就是,它從煩惱的根源連根拔起。所有的煩惱都是從阿陀那識也就是阿賴耶識,業力所成就的一個心識,它那個心識非常的微細。這個心識是流動的、生滅的,習氣成暴流,習氣就是種子,我們講潛伏的功能。我們過去造了很多善惡的業力,它都是在阿賴耶識當中,睡眠當中,就像一個刹那刹那流動的水流,沒有停止。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你說阿賴耶識它是真,也不對,因爲它是生滅法;你說它不是真,也不對,因爲你真實的本性也沒有離開你整個業力所形成的阿賴耶識。它那個真性也沒有離開這個阿賴耶識。我們應該說體性是真實的,作用是虛妄的。所以它一個真妄的和合體,佛陀對于一般的小乘的根機跟人天乘的種姓不隨便開演。所以我們今天問題點在哪裏?我們習慣性站在一個由過去的業力所形成的阿賴耶識,我們住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受了業力的不斷幹擾,因爲我們站錯位置。那怎麼辦呢?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

  (這個地方少了五個字,幻法雲何立。)那麼問題在哪裏呢?自心取自心,因爲我們第六意識的攀緣心去取著第八識所變現的身心世界。我們對于今生的果報,今生的果報從什麼地方來?是阿賴耶識變現的嘛,阿賴耶識本身也是一種虛妄的體,所以成佛以後也是破阿賴耶識。那麼阿賴耶識變現一個果報,我們的內心又去執取它,結果非幻成幻法。它本來沒有錯的東西變成錯誤了,本來不是顛倒的東西變成顛倒了。所以怎麼辦呢?不取,你應該要慢慢慢慢回光返照,你要不斷地告訴你自己,你的身心世界從什麼地方來,找到你的最初的原始的家,在那個地方安住。這個時候所有的顛倒開始結束,我們的生命開始逆轉,從生死流而慢慢慢慢啓動了涅槃之流。這個時候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依他起性的非幻尚不生,何況遍計執呢?所以在我們修行當中,最重要就是只有六個字,做個總結,你對于你現在的身心世界,你要訓練你自己,不迷不取不動。不迷是智慧的觀照,不取是禅定,不動就是持戒,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也就是說你要站在一個不生滅心的角度,站在不生滅心的角度。

  【19】

  我們修行人有叁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我們一般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在護持叁寶的時候,在造善業力的時候,你感覺你的身心世界很真實,因爲你根本沒有智慧觀照。我們剛開始叫作跟叁寶結緣,叫作因緣法,在因緣當中修善業,這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你過去是什麼思考,你現在還是什麼思考。你一個人生命真正的突破是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你對身心世界開始否定了,你開始問你自己一句話,我從什麼地方來?開始去找我們真實的家了。這個時候,你跟身心世界開始脫離了。這個過程很重要,非常重要。當然很多人看你這個人不正常,其實不正常才是正常。如果你學佛以後,你從剛開始學佛到你最後學佛都表現得很正常,你沒有真正學佛,你太正常了。你都沒有真正大死一番嘛!你的思考模式還是過去的思考模式,你這樣子叫作積集善業,就是成就安樂道,你不是在走解脫道。你一定要經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對身心世界開始否定了,開始跟它保持距離了。然後到第叁個階段,你又開始,大死一番之後,再重新發大悲心,借假修真,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但是心情不一樣。開始叁個階段,缺一個都不可以。你用一種比較超然的心態來面對你的人生,你不否定,但是也不執著,叫作即空即假即中。你能夠保持這樣的心態來念佛,你的佛號絕對不會受外在的環境幹擾。當然我們覺得這個對我好像很生疏,所以你要訓練自己。我們明天會講到,這是你唯一的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你只有這條路可以走,沒有其它路了。我們佛法是重視覺悟的,你強忍是沒有用的。佛法的對外境的解脫不是勉強的,強忍你不會持久的;你真實地能夠覺悟,你內心才能夠真實地放下,是這個意思。

  【20】

  好,我們今天講到我們如何來正確地看待我們今生的生命。你一定要面對這種一時的個體生命保持不迷不取不動。我講實在話,你真實地放下身心世界,你後面才能得到你真正的摩尼寶珠。有一個西藏的法王講出一個很好的譬喻,這個譬喻你要很好地參透。他說,一個小孩子他一哭的時候,你拿給他一個小面包;如果他不要,他要繼續哭,你拿給他一個蛋糕;再哭的時候,你拿一個珍寶給他;如果他還不要,那你只好把摩尼寶珠給他了。這句話諸位聽得懂嗎?聽不懂,正常。我們太容易滿足現狀,因爲你對五蘊身心,佛法就是那個大人,我們修佛法,就是那個小孩子嘛。我們每一個人從叁寶門中走過去,有些人得到人天福報,有些人得到二乘的涅槃,有些人得到無上菩提。你要能夠真正地放下,你才能夠得到最圓滿的東西。如果你緊緊地咬住你的身心世界,你就很容易滿足嘛,佛陀給你一個面包你就要了嘛,那你就完了嘛,後面的摩尼寶珠你就沒有了嘛。這個意思你們懂嗎?你說我把五蘊身心放下了,那我什麼都沒有了,不對。佛性會報答你,佛性會報答你。你試試看,把你的身心世界放下。即便你今生的身心世界非常快樂,你也把它放下,因爲它會對你産生幹擾,它會讓你産生錯亂,它會障礙你往生的,我給你保證。你說我前生修得不錯,你看我布施有福報,我又持戒成尊貴身,我又忍辱成就莊嚴,我什麼安樂都具足了。你說我應該去受用,沒錯,你有權力受用你的今生;但是你過分執著的時候,你會破壞你的來生,問題在這個地方。你把你今生快樂的福報放下,你來生會更殊勝,那是究竟的解脫。你今生去追求這個糖果,你以後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那是一個刀上的蜂蜜。你享受快樂的過程當中,會讓你放逸産生顛倒。所以你怎麼去面對你的五蘊身心?這個心態是很重要,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希望我們在念佛過程當中,你怎麼樣放下娑婆世界,你才能夠真實地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個一心歸命其實是有智慧的成份在裏面,不是一時的沖動。你要很正確地觀察你的人生,你才能夠死心踏地地跪在阿彌陀佛的面前,然後整個身心世界融入彌陀的本願當中,這跟你的智慧有很大的關系。我們一般的念佛沒有真正地融入彌陀的本願當中,因爲你眼前的因緣放不下。爲什麼放不下?因爲你沒有真正看到人生的真相,問題在這個地方。你看到人生的真相,你會覺得這個東西不是我要的。這個糖果有什麼好吃呢?你後面有更好的東西等著你。當然你要能夠放下,那你都必須要學習智慧。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就算你現在不放下,你死亡的時候你還得放下,但是那個時候放下來不及了、來不及了,太晚了。你死亡還沒有到來的時候,養成一個放下的習慣,你還有機會;你到臨終的時候,你就沒有機會了,你還得再繼續輪回,因爲你執著它。你啓動了十二因緣裏面的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你就順著十二因緣而走了。你一定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要逆向操作。這個時候你的智慧扮演重要的角色。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大家好好體會體會這個放下的好處在哪裏。好,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21】

  第叁卷

  《禅淨雙修》。諸位法師慈悲,諸位佛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面,丙叁、結示勸修。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其實你修學什麼樣的法門對我們的影響並不是這麼的重大,反倒是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學這個法門,它是有一個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我們在大乘經典當中,佛陀常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的生命是由我們對內心創造出來的。蕅益大師說,諸法無性,盡隨心轉,心爲名利,一切法趨名利,心爲菩提,一切法趨菩提。不管你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念佛也好,這個法門本身是無自性的。我們念佛,有可能這個佛號會帶到人天的果報,也可能這個佛號會帶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就是你那個能念的心態會影響到你整個生命的狀態,心態決定我們的狀態。

  在《楞嚴經》講到,修學佛法有兩種的心態,第一個你用攀緣的心來修學佛法,你的心對于你整個內在的五蘊身心,對于整個外境産生強烈的攀緣跟執取,産生一種我法二執。那麼這種情況會有兩種過失:第一個,即便你修學佛法經過了十年、二十年、叁十年,你還是感覺到弟子心不安,因爲你的心是住在外境。當你一帆風順的時候,你內心很安定。但是不幸的是,外境是變化的,就像這個空中的灰塵,隨業力而變化。我們的生命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當你住在外境的時候,你的心就隨境而起伏,你生命的快樂跟痛苦你自己做不了主的,是由業力來推動的。所以你的心習慣性是住在外境,第一個你永遠感到一種沒有安全感,第二個,你不斷地在積集一種生死的力量,積集一種生死的力量,也就是說,你整個生命的輪回的力量不斷地在加強。因爲輪回的根本,就是我們對生命的一種錯誤的顛倒的執取,就是十二因緣裏面的無明,這個無明就是攀緣心的意思。爲什麼我們死亡以後,我們來生還會出現一個生命?爲什麼聖人死掉以後,他能夠沒有生命,他能夠進入無生?因爲我們的心態不同。所以當我們心態不能改變的時候,我們在整個佛教修學當中,我們頂多做到積集福報,成就一種安樂的功德。當我們不能調整我們心態的時候,我們永遠不可能趨向…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