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再産生惡性循環的力量。所以真正的金剛就是去破壞你心中的執取,而不是去改變外境。

  我必須提醒大家一個觀念,如果你每遇到什麼事情都去怪罪別人,去改變外在的環境,你這個心態到臨命終的時候會非常的痛苦。因爲你的心是習慣于跟外境結合在一起,你到臨命終的時候突然想收回來,收不回來。這個小孩子在外面跑太久了,你的心在六塵當中活動得太久了。所以你要訓練你自己,遇到事情,調整自己的心態。我告訴大家一個觀念,任何一件事情會在諸位的身上發生,一定有它的原因,而這個原因是跟你有關系的,是你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沒有一件事情是會莫名其妙出現的,不可能有這種事情,不可能有這種事情。所以金剛王就是說,我們現在必須無條件地承當過去的業力的釋放,好,我今生認了,好壞都不取。但是我們著眼在什麼?著眼在來生的創造。你今生的使命是幹什麼?你知道我們生命的使命是幹什麼?有兩件事,人生只有兩件事:第一個來還債,把過去的債還完;第二個更重要的,創造來生,創造來生。第一個去酬償過去,第二個去創造未來。而這個時候,你今生的操作,你的智慧,怎麼去面對你的生命,就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人生的重點在過程。你重視結果有什麼好處?結果是每一個人都面臨死亡嘛,結果是每一個水泡都要破裂,沒有一個例外嘛!你福報再怎麼大,你這個水泡也要破裂。那問題是,在破裂之前,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樣的破裂?那你這個智慧就很重要了,很重要。所以我們經常要觀察,對人生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動。我們對于已經要成熟的業力保持認命隨順,但是我們內心當中要創造另外一個功德,這個下一堂課我們會說到,如何憶佛念佛來積集來生的資糧,這個是重點。

  那麼寶覺當然是一種智慧,所以說,一個人禅淨雙修的心態,他對人生跟我們一般人不太一樣,一個有安住在不生滅心的人,他人生不是來受用的。你如果是抱著一個來受用人生的心態,你很難往生極樂世界的。你把人生要當作曆練,曆事練心,它是讓你積集往生資糧的一個所緣境。因爲你要抱著一種受用的心態,那你是跟它結合在一起。所以人生不是讓你來享用的,是讓你來曆事練心的,假借這個人事的因緣來積集你往生的資糧:遇到順境,我們感恩阿彌陀佛;遇到逆境,加強我們往生的力量。那這樣子的話,所有的環境對你來說都是增上的。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不要試圖去改變外在的環境,你會越弄越糟的。你會把今生弄糟的,你也會把來生弄糟的。你今天老是去注意外境,你今生就完了,你來生也完了,什麼都完了。最好的心態是,把這樣的環境當作你往生的資糧。我遇到順境,我深深地對彌陀感恩,他對我的加持;我遇到了逆境,讓我更加地覺悟,我不能再輪回下去了。這樣子這個環境對你來說都是一種增上的力量!那麼這種智慧就是不可破壞,任何因緣都不可破壞的一種堅定往生的一種智慧,叫金剛王寶覺。

  【25】如幻叁摩提,彈指超無學。那麼這個叁摩提當然是一種止觀的叁昧,但是這個叁昧爲什麼叫如幻呢?因爲我們在正念真如的過程當中是空假中叁觀。雖然觀一切法空,但是不否定生命的假相假用,就是如幻。你說它沒有,它有它的相狀跟作用,你說它有,它又沒有真實的體性,是暫時有的。所以只好說是一種如夢如幻的叁摩提,就是它觀一切法空,而不壞假相。那麼這樣子的功德是超越一切二乘的功德,因爲二乘是偏空的,他沒有修假觀的,所以他不能積集資糧。那麼這個是阿毘達磨,這個阿毘達磨指的就是一種無上殊勝的意思,它是一種無上殊勝的法門,而且是十方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佛陀,這是十方叁世一切佛要成就大般涅槃必經的道路,只有這條路,沒有其它的道路可以走。你要用空假中的智慧來面對人生,你才能夠産生最大的功德。

  那麼這個思想——如幻叁摩提我們再解釋一下。小乘對人生的觀察,我們叫作滅色取空,他對人生是完全否定的。你看他觀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所以小乘佛法他不把人生當曆練的,他認爲人生沒什麼好曆練的,就是出離就對了,反正我對人生完全地排斥。我離開了人群,走入了山林,他的思想就是完全趨向空性的。當然從大乘的角度,這個人成就了解脫了,但是他很難成就功德莊嚴,因爲他否定了生命的假相假用。所以小乘佛法的空觀,我們叫作偏空的思想,消極的。大乘佛法的空觀叫作緣起性空,他從因緣所生當中回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否定的是它的自性執,它是沒有自性的;但是我們不否定它的作用,只否定它的體性,不否定它的作用。所以你看大乘佛法的空是——色即是空,但是空即是色,雙向思考。我們可以從現前的五蘊身心當中回到了清淨本性,在那個地方安住;但是我們也可以從清淨本性當中回到眼前的身心世界,空即是色。或者我們這樣講,我們可以從現前的個體生命這個水泡回到整體生命,水泡可以回到大海;也可以從整體生命回到個體生命。所以大乘佛法色即是空,但是空還得要即是色。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如幻叁摩提,他不否定你眼前的假名假相假用,他只是破壞我們的自性執而已。

  這是在整個修學念佛當中,你要先安住你的內心,把心帶回家,就是你的心態很重要。你心態不調整,你今生就活得非常的苦惱,非常的動蕩不安,你會不斷地受到過去業力的刺激,包括臨命終亦複如是。所以我們應該在生命當中找到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沒有風浪、沒有波浪的一個環境住下來,把心安住下來,以無住爲住,或者說以我空法空的真如理爲住。那麼這個就是把整個佛號的基礎、把地基打下來,就是找到你的不生滅心,然後在那個地方住下來。那麼這個是十方一切諸佛所必經的過程,這個是所謂的一路涅槃門。

  好,那麼禅觀的部分我們先講到這裏,我們看下一段,乙二、淨土宗修學法要。禅觀的思想是比較偏重在以空觀來破執,所以它空假中其實比較偏重在空觀這一塊,其實假觀,淨土宗是比較偏重假觀的,從空出假而産生一種正確的憶念,因爲它的重點在感應道交。禅宗的思想在正念真如,它是一種理觀,理性的觀照,淨土宗它是一個因緣的事修,這個地方不同了。但是這個地方不同,但是有關系,因爲你的感應道交要安立在不生滅心的基礎,這個後面我們會說到。爲什麼不能用攀緣心來感應道交呢?有很多過患。你依止攀緣心來念佛,過患非常的多。

  【26】好,我們看丙一、感應道交。這個地方有兩段經文,先看第一段:

  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

  這個地方先講出一個譬喻說,我們在世間上,我們面對很多衆生。面對很多衆生,我們把衆生分成兩塊:一個是跟我們沒有緣的衆生,你看你到街上去,到超商去,你看到他沒感覺,他看到你也沒感覺。爲什麼呢?就講出這件事情有它過去的因緣,因爲一專爲憶,一人專忘,爲什麼你跟他會沒有感覺呢?因爲在過去生的生命當中,可能是某一個人,某甲去憶念某乙;但是某乙心中早就忘了某甲。這當中某一個人憶念某一方,但是某一方並沒有釋放出相對的一種憶念的力量。那麼這兩個人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是若逢不逢,可能是相逢,也可能是不相逢;即便是相逢也沒有用,或見非見,就是相逢就等于是沒有相逢。那麼即使是見面,你看你跟他在超商也見過好幾次,但是完全沒有産生互動的作用,所以有見面等于沒有見面,視若無睹,當面錯過,不能産生感應的力量。因爲你過去生跟他沒有産生彼此的互相憶念,所以你看到他沒感覺,他看到你也沒什麼感覺,就是這樣子。這個就是爲什麼今生會變成跟你無緣的道理,在這個地方。

  好,我們再看有些人跟你因緣很好,诶,你看到你的兒子,就打從內心地歡喜,他看到你也打從內心地歡喜,這怎麼回事呢?二人相憶,二憶念深,那麼因緣當然,有緣還得分兩種,一個是緣很深,一個是緣很淺。假設你跟他有緣,但是很淺,那只是兩個人偶爾地憶念,你可能是偶爾會想起他,他也是偶爾會想起你,但是時間不是很相續,這個有緣,但是緣不深。第二種是二憶念深,這個是經常地、相續地會去憶念到對方,他也是經常地相續地憶念到你,那麼這個時候你們兩個因緣就很深了。從一生,你今生會在一起,來生也會在一起,再來生也會在一起,就好像是那個形體跟影子一樣,你們兩個因緣就不會再分離了,你們兩個總是會相逢,總是會構成眷屬,爲什麼?因爲你們兩個過去彼此互相會憶念對方。

  那這個地方就有個問題了,沒有提到惡因緣的衆生,他這個地方提到無緣的衆生,第二個有緣的衆生,第叁個是惡因緣的衆生。什麼叫惡因緣的衆生呢?惡因緣還是有緣嘛!就是你過去用煩惱心、用嗔恨心去憶念他,假設你今生經常用負面的情緒來憶念某甲,他也用負面的情緒來憶念你,那糟糕了,來生變成惡因緣,來生變成惡因緣。所以說,這個人跟人之間完全是一種彼此的憶念,而産生一種相互的關系。內心的相互憶念會決定你來生會跟他構成什麼樣的因緣。在這個地方是世俗的因緣,它只是一個譬喻。淨土宗重點就是,你要往生,你得靠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那麼阿彌陀佛,到底他會選擇去接引誰?這個地方就牽涉到,你跟阿彌陀佛必須要有很深厚的因緣。那麼關鍵在哪裏呢?看這段經文就清楚了:

  【27】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隨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我們先看佛陀,身爲阿彌陀佛,他對衆生是什麼心情。身爲一個如來,他在大般涅槃的寂靜明了的心性當中,他那個大悲心是經常地憫念衆生,就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所以佛陀是對我們安排了四十八願,這個四十八願已經存在法界當中,而且他四十八願已經對我們釋放出…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