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法法性論》講記▪P19

  ..續本文上一頁,心內一定有所緣的影像;沒有影像相,就不可能知道。無分別智是沒有影像相的,所以叫無所取,無能取,能所雙忘,也就是無分別智,是超越主觀客觀的自證。

  總結的說:“無境無所得”,境是沒有的,由無境而能取、所取都無所得。這樣,“以是一切相,無得所顯故”。在無分別智證中,一切相都是以無所得而顯出真如。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以無所得故”。一切法都無所得,就是般若,也就是無分別智。在無分別智證悟中,一切相不可得。所以,如以爲證悟是這樣那樣的,是不可信的。從前,香港有一位禅師:勸人參禅,他的方法特別快,幾天就可以開悟。他對他的弟子說:你看,你看,你找啊!有弟子問他:“師父!你到底找到了什麼東西”?他說:“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頭頸後面亮亮的”。那是笑話!真正的證悟,那裏是這樣的相?證悟無分別智現前,一切法都無所得,佛也不能說是什麼的。

  依悟入作意說,要這樣的理解唯識所現,除二取而滅虛妄分別,才是唯識法門的主題。

  2.128 悟入無分別智遍知 悟入地加行 悟入地,于四相當知:由勝解加行,于勝解行地,是順抉擇位。各別證加行,即于初地中,是觸真實位。由修習加行,于未淨六地,及叁清淨地,是爲隨念位。由究竟加行,任運佛事業,相續不斷故,此即是達到,彼智體性位。

  “加行”一詞,上面說過,含義是有寬有狹的。現在所說加行位,是廣義的。在修行曆程中,一切的功用,努力,都叫加行。進一步說,佛的無方妙用,從十地菩薩進修到成佛,成佛的利生大用,也還是加行。所以這裏所說的“加行”,是廣義的。修行到成佛,一步步的前進,用“四相”來說,也就是四種不同的階段。唯識宗立五位: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從菩薩發心到成佛,分成五個階段。現在所說加行的四位,沒有說第一資糧位。資糧位雖修福德、智慧資糧,還沒有修唯識正觀,對于悟證轉依,差得太遠,所以不說。從加行位說起,就只有四位了。

  一、“勝解加行”:勝解是深刻的理解,達到堅定不拔的階段。勝解不是真實的體驗,不過也不是一般平常的了解。依唯識說,這是深解一切唯識,而修唯識觀的。“勝解行地”,就是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加行位;地是經曆的地位,修勝解行的地位,名勝解行地。這是初地菩薩以前的,修唯識而到初地證悟的階段,那一不長的時期,名勝解行地。勝解行地,“是順抉擇位”;那時候的智慧,又名順抉擇分善根。什麼叫順抉擇?真正能抉擇真理,那是證悟了。修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加行,觀所取空,觀能取不可得,觀所取、能取──二取都無所得,這種觀察慧,是順于抉擇的。換言之,是傾向抉擇,引到真正的抉擇、證悟的,所以叫順抉擇位。暖、頂、忍、世第一法,修順于抉擇、證悟的觀慧,就是上面所說的:有得加行,無得加行,有得無得加行,無得有得加行;修這四種加行的階段,是勝解行地。勝解行地,一般說,可通于初地以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不過本論專指十回向末了,起四加行時,名勝解行地。

  二、“各別證加行”:菩薩初證真如──見道位,初地菩薩所起加行,名各別證加行。證悟真如、法性的加行,爲什麼名爲各別證加行?各別證是各別自證,證得一一法的本性──自性。真如法性是一切法的通相,但不是抽象的普遍的理性,而是一一法的法性;一一法的法性,無二無別,所以或說爲通相──共相。是一一法的本性,所以說各別證,但又不是一法一法去體認,而是一證一切證的。前面曾說到自內證,正就是這各別證。中國人歡喜說一,如說一真法界,其實真如、法性無二無別,無二而又是不著一的。各別證加行在“初地”菩薩見道位,就“是觸真實位”。觸是直接體驗到的,真如的親切證悟,名觸真實位。各別證加行,與勝解行的加行不同,勝解行是加行無分別智,各別證是根本無分別智。

  叁、“修習加行”:由修習加行,“于未淨六地,及叁清淨地,是爲隨念位”。隨念,是隨順根本無分別智,依證悟的法性清淨,于一一法不斷的體驗、修習,趣向圓滿。隨念位是修道位,名“修習加行”。依菩薩十地說:初地歸入觸真實位;二地、叁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名爲未清淨六地;八地、九地、十地,是叁清淨地。也可以說:從初地到六地,是未淨六地;七地、八地、九地,是清淨叁地。未淨與清淨的差別在那裏?菩薩地中,從初地到六地,名有相有功用地;七地名無相有功用地;八地到十地,名無相無功用地。前有相,所以初地到六地菩薩,無分別智悟入真如,一切相都不現。當然清淨了;但後得無分別智起,相又現起,有相與無相間雜,一下子有相,一下子無相,所以名未淨六地。八地菩薩以上,無相無功用,二谛並觀,真俗無礙。七地菩薩以上,才是純無相觀,八地、九地、十地,名叁清淨地。第七地無相而有功用,在清淨與未淨之間,如在兩國中間一樣。可說清淨;約有功用,也可說未淨。修道位菩薩的地地加行,是修習加行。

  四、“究竟加行”:從十地菩薩後心到成佛,所起的名究竟加行。十地菩薩的時間很長,到了十地菩薩的最後心,一念圓證中道,也可說真俗無礙,事事無礙,到了最究竟,最徹底的階位。虛妄分別習氣一些也沒有了,所以說煩惱、所知二障的粗重習氣,全部斷除之時。十地圓滿的最後一念,進入佛位的加行,名究竟加行。由究竟加行,圓成佛道,能“任運”──自然而然的施爲一切“佛事業”。佛的身業、語業、意業,都有自利、利他的一切妙用,都是自然而然的,名爲任運。任運的佛事業,“相續不斷”的盡未來際,所以名爲常。以究竟加行,到達成佛,才是真正到達了,“彼智體性位”。佛以無分別智證真如,真如最清淨,無分別智最究竟爲體性。如如、如如智無二無別,名爲法身;法身是智法身,是以無分別智圓滿顯發清淨法性爲體。經中或名爲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性智就是佛的體性智。上來所說四加行,各各不同,一步一步的深入,也一步一步的圓滿。究竟圓滿成佛,是究竟轉依,大菩提與大般涅槃,圓滿成就。

  下面說轉依有二種相:一爲過患相,一爲功德相,這是一正一反的。什麼是過患相,功德相?意思說,如沒有轉依,有一切的過失,佛法的一切功德,都不能成立;反之,有了轉依,一切功德能成立,一切都沒有過失,這說明了,爲什麼要說轉依,轉依是後期大乘──唯識與如來藏學所說的。轉依的自性,是無垢真如。迷真如法性,有虛妄分別,現二取相;悟真如法性,能斷惑,修道,得涅槃,菩提,成就智法身。轉迷啓悟的佛法,都不離真如法性而成立。

  2.129 悟入無分別智遍知 悟入過患 悟入過患者,謂若無轉依,有四種過患:無斷惑依過;無修道依過;無諸涅槃者,施設依處過;叁菩提差別,施設無依過。

  如沒有轉依,“有四種過患”:一、“無斷惑依過”,就是斷惑沒有著落,斷煩惱就沒有依止。二、“無修道依過”,修道──以悟入真如,沒有依處,沒有著落。叁、“無諸涅槃者,施設依處過”。什麼是涅槃?涅槃依什麼而說?如沒有轉依,也沒有施設涅槃的依處了。四、“叁菩提差別,施設無依過”。叁菩提是聲聞、緣覺、佛的菩提,這叁種菩提,如沒有轉依,那叁種菩提也亦無從施設了。所以,修行斷煩惱,要轉依;修道證真,也要轉依;涅槃要轉依;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都要轉依。如沒有轉依,斷惑,證真,涅槃,菩提,都無從安立,這就是後期大乘,特明轉依的理由所在。

  一、無斷惑依過:斷惑(煩惱障、所知障)與證真是相應的,證悟的一念無分別智現前,就斷除了見道所斷的惑障;證真如光明的顯現,斷惑如黑暗的消散。本論上文說到轉依的自性,是:“謂客塵諸垢,及與真如性,不現及現義,即無垢真如”。真如是轉依自性,無始以來爲客塵諸垢──惑障所蒙蔽,不得顯現無垢清淨;轉依就是轉滅客塵諸垢,轉顯真如清淨。客塵諸垢等虛妄法,是依附真如的,但真如不受惑染,而終究可以轉去的。在斷惑中,如斷惑證真時,眼、耳、鼻、舌、身、意等識沒有了,煩惱也沒有了,一切相都不現前。但惑障並沒有斷盡,見道證真以後,從真出俗,二取相又現前了,還有煩惱障習氣,所知障現行、習氣,所以並沒有成佛。真見道時,一切相不現,畢竟清淨,怎麼還有未斷的惑障,惑障保留在什麼處呢?當然不在無分別智中。因爲無始以來,法性本來清淨,而爲這虛妄習氣所熏染。虛妄分別習氣與真如,雖真妄不一,而虛妄卻依于真如。所以無分別智現證,雖一切不可得,而虛妄分別的二取習氣還在──依于真如。所以要經長期修行,二取習氣徹底斷了,虛妄分別徹底不起才是純無相行,圓成佛道。中國佛教有一句話:“一念清淨一念佛”,那是不知道惑障次第盡的實際情形了!虛妄分別的習氣依于真如法性,如烏雲依于虛空。烏雲依于虛空,但不能說是從虛空生的,虛空不生烏雲,烏雲卻依虛空而有。所以說斷惑而得轉依,是以真如法性爲依而說轉的。經中說到:如來藏爲依、爲住,爲建立故,有生死,有涅槃。虛妄雜染法,依附如來藏,而不是如來藏,是離、是異,真如法性在虛妄隱覆中,名爲如來藏。惑障依于真如,真如離惑障,無垢真如是轉依自性,所以說,假使沒有轉依,就沒有斷惑的依止,斷惑障就不能成立了。

  二、無修道依過:修道也是以清淨真如爲依。修道,從聽聞佛法,知有佛法開始。修布施、供養、持戒,修定,修觀察慧。這樣的修行,都是虛妄分別,都是有漏,這有什麼用?以真如法性爲依,所以修道是有用的。聽聞佛法,所聽聞的是法界等流,是從佛證悟法性所流出的聖教。從佛或佛弟子聽法,能熏習成出世心種子。這是虛妄分別的,是世間有漏的,卻發生向于真如法性的作用。能破壞虛妄分別,達到證悟…

《《辨法法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