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法法性論》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中道與二邊,“辨中邊論”也是從虛妄分別說起,如說:“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惟有空,于彼亦有此,故知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此即爲中道”。辨中邊論的頌文與本論的意思相合。依中邊論說:虛妄分別是有的,就是現二及名言的識。在這虛妄分別性中,現起的二──能取、所取,實在是都無自性,不可得的。在虛妄分別中,都無能取所取,所以虛妄分別性中惟有空性(無性)。空無是不礙現有的,所以彼空性中也可有虛妄分別。此虛妄分別是能現的,空性是無。現起的有,與無性的空,不一不異,所以說“故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這就是中道了。

  1.2 廣釋

  

  

  1.2 廣釋

  1.21 辨生死

  1.211標列

  從此以下,對法與生死,法性與涅槃──兩方面,作詳細的解說。先辨生死,也就是法的分別。標列,是把要說的內容,總括的標列出來。

  由六相悟入,諸法爲無上:謂相與成立,及非一非異,所依共不共,悟入能所取,現似而非有。

  有六種相,或可說從六方面,對于一切生死法,爲悟入的無上方便。說到悟入,中國學佛的人,開口是開悟,閉口也是開悟,悟是悟入真如的意義。這裏也說悟入,意義稍有不同。從理解法開始;理解以後,深深的思惟法;進一步從修持中通達究竟。所以“悟入”不單是開悟,是經聞、思、修而到達證見的。

  本論以“六”種“相”說明此法,是通達法的“無上”方便。六種相:1.“相”;2.“成立”;3.“非一非異”;4.“所依共”;5.所依“不共”;6.“悟入能所取,現似而非有”。簡略的說:1.相,是法相,如上頌說:“此中法相者,謂虛妄分別,現二及名言,實無而現故。以是爲虛妄,彼一切無義,惟計故分別”。2.成立,如上頌說:“無而現故亂,即是雜染因;如現幻象等,非有而現故。若無及現中,任隨一非有,則亂與不亂,染淨皆非理”。3.非一非異,如上頌說:“此二非即一,亦複非別異,以彼有無事,有別無別故”。4.所依共;5.所依不共。所依,指生死流轉,虛妄分別法所依。所依法中有共的,是衆生彼此間所共同的,如所住的世界(地球),是人與人,人與畜生等所共同的。不共,如一個人,一個螞蟻,都有個體,維持各自的生存。所依,有此共與不共二種。6.悟入相──“悟入能所取,現似而非有”。對識現起的能取、所取,不執著爲實有,不執爲心、物別體,悟入是現似而其實非有的。悟入一切法唯識所現,是修觀悟入的必要勝解,這是六相中最重要的部分。

  1.212 別釋

  1.2121 略指前叁 其中相成立,及非一非異,如略標中說。

  分別的解釋六相中,第一相;第二成立;第叁非一非異,這叁相都已在略標中說過了。

  1.2122 所依共與不共 諸于何流轉,說彼爲所依?謂情界器界。器界即爲共,如共同所了。

  現在從所依說起。什麼是所依?“諸于何流轉,說彼爲所依?謂情界器界”。這是所依的解說。諸,與“凡”字差不多。凡是于什麼流轉的,在什麼處流轉的,依什麼法而流轉的,就說他是所依。流轉,或譯作輪回。我們可以水的流動爲比喻,如水流入了漩渦中,轉來轉去,轉不出去,一直在這圈子裏面轉動,這就是流轉。衆生在生死中,也是這樣,升到天上,由天上又入人間,人間再入地獄,地獄出來到畜生,畜生又到地獄,地獄又到人間,盡管轉來轉去,卻一直在生死中,因此稱生死輪回爲流轉。衆生無始以來,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的是流轉,到底依什麼而流轉?流轉的所依法,是“情界、器界”,情界與器界,是流轉的所依。

  什麼是情界、器界?界是界別,有界限的,彼此差別的。佛法總說二種界:一、有情界,二、器界。有情是有情愛的,有情識的,如人、畜生、天、地獄、餓鬼這五類都是有情界,都是有生命的,有心識作用的。古譯衆生;新譯爲有情,是有心識作用,情愛活動的生命體。有情分五類,名爲五趣,或分六趣(六道),在天、人、地獄、畜生、餓鬼外,更立阿修羅爲一趣。

  什麼是器界,器是器皿,是能容受物品的。現在所說的器界,如地球、星球等,是人類等所住的,所以地球等屬于器界。佛法中所說的器界,有無量的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一小千世界,有四大部洲,八中洲;我們所住的,是南閻浮洲,屬于器界。簡單說,人類是有情界,動物等也是有情界。山、河、大地、草、木、叢林,這都是器界。器界中,例如我們所住的世界,在地上名五趣雜居地──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都是的。向上還有空居的天;人天都有淫欲,所以名爲欲界。欲界以上有色界,無色界,都是天趣。欲界、色界、無色界,總名爲叁界。

  論有情,不出于五趣;論器界,不出于叁界(九地)。生死流轉的所依,以人類來說,身心是所依;我們住在這地球、山上、海裏,也是我們的所依。

  現在先說器界所依:“器界即爲共”,器世界是共的所依。這地球是誰的?不能說是個人的,是全人類(及畜生等)所共的。或者說,如空氣,如大水,這都是共的。共是共同的,佛法說共業所感,就是大家的業共同所感到的。以唯識來講,是唯心所現的。在我們心識中,現起來的時候,就現有內而身心,外有器界的相,各自各的顯現出來,所以說唯識所現。以人類來說,每人都從自心識中現起這器界相,所現的器界相,在我、你、他間,都有一個共同性:我現起這樣的相,人人都現起這樣的相,器界相現似共同性,不以個人的心識而有所改變,所以被想像爲有一客觀實在的物質世界。成唯識論舉燈光的比喻:在這房子裏點一盞燈,光由此燈放出,一燈放一光;如房內又有一盞燈,就又有一光;或有幾十盞燈,幾百盞燈,就放射幾十幾百光明。這幾十、幾百盞的燈光,綜合融和,現出一片光明,這一光明,誰能分出此光彼光呢!而事實上,各各燈放各各燈的光明,雖綜合如一大光明,而仍是屬于各各燈的。如這盞燈熄了,這盞燈的光明就不見了,但大家所見的,還是一片光明,並不因一燈光明的熄滅而不見。這比喻說明了,我們所依住的器世界,器界的存在也是這樣的。心識所現起的器界相,是各人心識所各別顯現的。由于心識所現的器界相,彼此間有共同性,大家都見到同一的器界。見到的是同樣的,好像與我們的心識是沒有關系,其實是我們各各所變現的。是各人各各變現的,那末這個人死了,他所現起的器世界,應該就不見了,可是大家還覺得是同樣的世界。一人死了,多人死了(又有人生了),這地球還是地球,這正如一燈息了,幾盞燈息了,還是見到一大光明一樣。器世界的共,是“如共同所了”。大家所了解的器界,一模一樣,因此這一種所依,稱之謂共。

  如以五趣生死來說,五趣有情所見的器世界,不是一致的。你、我、他,都是人,人類所見的世界,是一樣的。假使有人所見不同的話,那是病態,器官有病,神經失常,心理變態了。但人以外,還有畜生、餓鬼、天。人類所見的人世界,雖然都是一模一樣,但這個器世界,在餓鬼、天、畜生來看,就與我們有點不一樣了。如我們常見紅花、黃花,多采多姿的花,有些動物,如牛,所見只是灰色的。如牛與牛能互相交換意見,那末,一定以爲這世界是灰色一片了。又如人世界所見到的水,水是人類器界所共的,可是餓鬼所見的,是火焰,膿血。餓鬼不見清水,在人來說是錯了,但餓鬼與餓鬼間,有他們的共同了解,都說是膿血、火焰,怎能說他是顛倒?

  魚類所見又不同,魚遊在水裏,正像人在空氣中一樣,若無其事。如人在空氣中,魚遊在水中,也是這樣。魚類住在水中,有對水的不同感覺,這是魚的器界。如果是天的話,所見的是七寶莊嚴,這就大不同了。所以器界被稱爲共,是共業所感,共同所了。但約衆生的類別不同來說,是隨類而所見不同的。

  有情界有共,複有諸不共:

  現在來說有情界所依。“有情界”,“有”是“共”的,也“有”種種“不共”的;共有種種,不共也有種種。例如每個人,都保持個體生命的延續,各各的不同活動,各各的不同思想,都獨立的存在與發展,這是不共的。可是有情與有情,彼此間也有種種關系。如人與人,人與畜生,畜生與畜生,彼此間都有相互關系。這種共同關系,就是共。所以器界──山、河、大地、草、木、叢林,都是共的。以有情界來說,就有共與不共的。成唯識論也說到共與不共,但所說的意義,有些不同。總之,有情所有的個體活動,是不共的;而有情與有情,彼此間結成共同關系,就是共。“有情界有共,複有諸不共”,這二句是總標,下面分別的說明。先說所依有情界的八種共。

  托胎生、名言,攝受與治罰,饒益及違害,功德並過失:由更互增上,互爲因故共。

  頌中先舉八事,次說共的意義,就是末二句:“由更互增上,互爲因故共”。這是通于八事的,所以先解說後二句。共的意義,是更互增上,及互爲因。什麼是更互增上?增上,是有力的。這個對于那個,能給與一種影響,給與一種力量,這就叫增上。更互是展轉的意義,如你對我,我對你,彼此間能互相給與一種力量,這就是更互增上。什麼是互爲因?增上也可說是因,但約疏遠的說,因是比較親近的。佛法說因果,如甲給予乙以一種力量,能使乙生起,甲就是乙的因;因力,也有相互的關系。由于增上及因的展轉相關,所以形成有情界的共同關系。例如我罵你一句,這句話就是一種力量,刺激了你,使你聽了,立刻臉色變青,有的兩腳亂跳;再不忍,拳一伸,就打起來了。你打我,也許我也打你,結成了彼此間的嚴重關系,可能一直影響下去。不但是人,人與畜生,畜生與畜生,衆生與衆生間,都有一種相互的影響力,所以互相爲因,也互相爲果,這就是共的意義。

  八種共中,一、“托胎生”:新生命…

《《辨法法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