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信心銘-禅解 第十章 不二法門▪P2

  ..續本文上一頁:「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則是「有」;此有是緣起的假有,暫時而有,並非真有。即見如來,則是「無」;此無是自性的真空,常住不失,真實不變,確是實有。相本虛妄,妄從真生,故言:「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可真禪師曾參慈明禪師,自負已得禪意,認爲天下無人可及。慈明禪師的高足善侍,與可真對談之後,知其未徹悟。一日,同行山中,兩人機鋒交對,善侍拾一片瓦礫,置大石上,說:「您若向這裏下得一句禪機,我便承認你親見慈明禪師之法。」可真左顧右盼,正要說出時。善侍喝斥說:「久久思慮,機鋒停頓,還未徹底擺脫情識妄見,何曾夢見慈明禪意?」可真感到慚愧與震驚。五祖弘忍曾對弟子說:「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見性之人,心如明鏡,故能應語隨答,何用思慮。

  可真即刻去參見慈明禪師,哭著說:「我被善侍師兄毒氣攻心,心中滯礙難除,故來見和尚。」禪師即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可真答:「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禪師瞋目喝說:「已頭白齒落,猶作這樣見解,如何脫離生死?」可真驚悚,懇求指示。禪師說:「換您問我。」可真照前面的話反問,慈明禪師大聲的說:「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可真於言下大悟。

  佛法大意,即是不二之法。所以可真說:「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無雲卻有月,有無不二,雖是言中,但猶存此知見,故被慈明禪師大聲斥喝:「猶作這樣見解,如何脫離生死?」此時情識妄見脫落。再喝一聲:「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可真了了見性。

  

若不如此,必不須守。

  「若不如此,必不須守。」事即是「有」,理即是「無」,天下之事,必有其理,事不礙理,理不礙事,理事不二。若違反此不二之法,則可不必遵循。

  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初參大寂禪師問:「如何是佛?」禪師答:「即心是佛。」法常即大悟,後入山潛修。心佛不二,即心即佛。

  有一僧入山採木,迷路至法常禪師庵所,問:「和尚來此山,多久了?」法常說:「只見四周山色,青了又黃。」又問:「出山之路,怎麼走?」法常說:「隨著流水去。」僧回來告訴齊安禪師。齊安遂令僧,去請法常禪師出山。禪師寫了一首偈回:「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法常禪師不願出山。

  大寂禪師聞弟子法常住山之事,乃令一僧去問他:「和尚見大寂禪師之後,得了什麼便住此山?」法常答:「師父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來此住。」僧人傳話說:「師父近日,所講佛法又有不同。」法常問:「怎麼不同?」僧人答:「近日又道,非心非佛。」法常笑著說:「這老漢喜歡弄人,不知要到幾時?任他道,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去稟報,大寂禪師對眾僧讚歎法常:「梅子熟了。」即心即佛是有,非心非佛是無,有能顯無,無能生有,有就是無,無就是有,離此不二,可以不管。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華嚴經》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一是心,一切是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是體,一切是用,故六祖大師說:「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心生十法界,十界歸一心。《證道歌》雲:「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黃蘗禪師在其《傳心法要》裏敘述:「問: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種種形貌不同?師雲:諸佛體圓,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只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種種形貌,喻如屋舍,捨驢屋入人屋,捨人身至天身,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捨處,所以有別;本源之性,何得有別?」是心作眾生,是心作佛,萬物同源,萬法同宗也。

  金華山俱胝和尚,在山上獨自修行。一日,有一名叫實際的比丘尼頭帶鬥笠,手持錫杖來此處,繞俱胝和尚禪座叁匝便說:「您說得出來,我便摘下鬥笠。」俱胝無言以對,這時比丘尼正要告辭,俱胝說:「天色已晚,且留一宿吧!」實際回說:「您說得出,我就住下。」這時俱胝更加茫然。比丘尼離去後,俱胝嘆息:「雖有大丈夫的身形,卻無大丈夫的氣慨。」事後非常感慨!未見性之人,遇境則生迷。

  後來,天龍禪師到此,俱胝和尚就把實際比丘尼問話的經過,來請示天龍禪師。禪師豎起了一根指頭開示他,俱胝當下大悟。之後,凡有人向俱胝和尚請益時,他總是伸出一根指頭,學子都能因此有所契入,因此「俱胝一指」,相當有名。一切不離一,一能生一切,握掌爲拳,開掌爲指,拳指本一,妙用不同。

  日子久了,俱胝和尚身邊的小沙彌也學會這個手勢。每當師父不在時,有人問法,他也會比出一根指頭回答。俱胝知道此事,一天就問小沙彌說:「如何是佛?」沙彌就以同樣的舉動回應。這時,俱胝立刻揮刀砍斷了他伸出的指頭,那小沙彌痛得大叫。俱胝直接逼問:「什麼是父母未生我本來面目?快說!快說!」沙彌自然反應伸出指頭,一看手上鮮血如注卻不見手指,當下恍然大悟。萬法雖歸一,執一即是乖,一指今不在,本來面目現。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我們但能如是了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能如實依法修行,則何必憂慮,道業不成呢?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相信自心,與佛心不二、與一切不二。一心一意,不再二心,不再懷疑,信心從此堅定不移,不夾雜、不間斷、不退轉,一門深入,直到究竟圓滿的佛道。

  六祖大師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相信自己,具有菩提自性;其心若能不二,即得一心,一心不亂,還回本來之清淨;但用此不二之心,直了成佛。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即是龍樹菩薩所雲:「第一義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此究竟之地,非言語可形容,非意識可思量,此無上菩提,已超越一切時空的概念,無過去、現在、未來,十方叁世,皆在目前,故《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大珠和尚在其《頓悟入道要門論》裏敘述:「問:經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其義如何?答:以言顯義,得義言絕,義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絕言,故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謂得義實際,更不起觀,不起觀故,即是無生:以無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萬緣俱絕,萬緣俱絕者,即是心行處滅。」

  語言、文字是爲顯其真義,故《開經偈》雲:「我今見聞得受持」,是指語言、文字;「願解如來真實義」,便是佛之真義。其義究竟空寂,大道本是如此,無聲無息,法爾如是,故說:言語道斷。既明真實之義,心何用造作起觀行,此爲無生法忍;此時能所盡泯,色空皆如,自然絕諸萬緣,心行處滅了。

  《維摩經》中有個究竟不二之法的公案:

  當叁十一位菩薩各各說了不二之法後,便請問文殊菩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菩薩答:「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

  凡透過語言說明,動作表示,識心理解,問答酬對,皆無法契入不二法門。故須離此一切,方能入此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大士:「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此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讚歎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不二法門。」

  離一切相,默然無言,其理極致,無以形容,故文殊菩薩讚歎維摩詰說:「是真不二法門。」前有叁十一位菩薩說法,是「以言顯義」;文殊大士說法,是「遣言顯義」;維摩詰默然不言,是「無言顯義」。雖境界不同,其相同的是—究竟的真理,非是語言、文字、形象、意識所能表達理解的,故古德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須菩提有一日,在山林靜坐,忽覺有人在空中散花供養,便問:「誰在散花?」天人答:「帝釋。」再問:「您爲何散花?」帝釋說:「因爲您般若空理說得妙,所以我來散花供養。」須菩提說:「我默然靜坐,本無有說。」帝釋回說:「您既無說,我亦無聞。」此公案,便是“無言顯義”最佳的例子了。

  有人常問:「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道?」、「什麼是心?」、「什麼是悟?」……東問西問,卻不問:「問的人是誰?」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眼就可分辨別人如何,此爲聰明人;但卻不及,真正瞭解自己的人。實爲可惜!可嘆!可悲!

  有僧人問桂琛禪師:「什麼是您最重要的一句法語。」禪師答:「如果我向您說,那麼一句,不就成了兩句嗎?」眾生往往多此一舉,自心是佛,何必心外求佛,只要息諸妄緣,不就明心見性嗎!

  最後用一首《風鈴偈》來與諸位共參:「渾身似口掛虛空,不問東西南北風;一律爲他說般若,叮叮咚咚叮叮咚。」風鈴掛虛空,隨緣任它來,聲聲說般若,無心者能聞,叮、叮噹、叮噹、叮叮噹、叮叮噹噹、噹叮叮、噹叮、噹叮、噹……

  

《信心銘-禅解 第十章 不二法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