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信心铭-禅解 第十章 不二法门

  

第十章 不二法门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此,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若要速与真如相应,唯有打破一切分別对立,亲证万法皆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十方诸佛菩萨,皆入此不二之法。此刻已无时空的观念,大小的对待,有无的分別,若不是这样,就可不必执守。

  一心即含万法,万法归於一心,但能如是依法修行,何必忧虑道业不成。相信自心,与佛心不二,与一切不二,一心一意,不再有所怀疑,信心坚定直到究竟圆满的果地。然此实相不可思议,非言语可论议,非意识可思量,已超越所有的概念……。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若要迅速契入,与一真法界相应,唯有打破一切分別对立,即入不二法门。

  何谓一真法界?《华严经疏钞》解释:一,即无二;真,即不妄。交彻融摄,故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內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之境界。

  何谓不二法门?超越相对、绝对,一切平等真理之法。入此门,即入佛门;不入此,门外汉也。三世诸佛所说,菩提达摩所传,六祖大师所悟,歷代祖师大德所承,皆为不二之法。

  今举下例,为诸位说明:

  一、佛与眾生,不二。是心作佛,是心作眾生,佛与眾生,本来不二;自心成佛不增,自心眾生不减,自心本无增减;心迷叫眾生,心悟称作佛,迷悟之心不二;心起贪瞋痴,心生戒定慧,彼此之心不二;无明起烦恼,愚除便菩提,烦恼即菩提。

  二、空有两者,不二。性空,不碍缘起;缘起,不碍性空。性不碍相,体不碍用,理不碍事,无不碍有,空不碍色,迷不碍悟,死不碍生,眾生不碍佛。

  所谓:「竹密何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竹密不碍流水,流水不碍竹密,两者不二;山高不碍白云,白云不碍山高,彼此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诸法无別,皆是等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此时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无所不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十方诸佛菩萨,皆入此不二法门。《华严经》说:「如来真境界,心量等虚空,一切眾生入,其实无所入。」自性无出无入,若有出入即是迷人。

  智隍禪师,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便庵居长坐,积二十年之功。一日,六祖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之地,闻智隍禪师之盛名便去参访,问:「禪师在此作什么?」智隍答:「入定。」玄策说:「禪师入定,为有心入呢?还是无心入呢?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眾生,亦应得定。」自性本定,何有出入。

  智隍说:「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玄策说:「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智隍无言以对。如如不动,即是大定;有出有入,即非常定。

  过了许久,智隍便问:「大德!您师承何人?」玄策云:「我师即是,曹溪六祖。」智隍问:「六祖以何为禪定?」玄策说:「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禪性无住,离住禪寂;禪性无生,离生禪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自性本有,体用自如;本无一物,何有出入;本是无心,何有定乱;性体本空,何有住处;性本无生,何有禪想;心如虚空,亦无此念。

  

  智隍闻后,即前来参拜。六祖说:「仁者何来?」智隍具述前缘。六祖开示说:「诚如所言。您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智隍於是大悟。自性体空,却不执空,应用无碍,却不影响,心无分別,能所双亡,体用自如,时时常定。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入此不二法门的自性中,已突破时间长短的概念,一念即同万年,万年即同一念。

  心本无生,何来生灭。心起生灭,故有时间快慢长短的差別,若能领悟无生之理,则一念剎那间,与万年之久,无二无別。

  永嘉玄觉禪师参访六祖大师,问:「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祖说:「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玄觉答:「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有生即有死,生死即无常,故禪师问此事。六祖明示:何不直接体悟无生之理。玄觉领悟便说:自性空体无生无灭,了悟本来无速无迟。六祖印可,就是如此。

  玄觉礼拜之后,一会儿即將告辞,六祖说:「返太速乎?」玄觉答:「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六再试探说:这样就走不会太快吗?玄觉答:自性本无来去,哪有快慢之別呢?

  六祖再问:「谁知非动?」玄觉答:「仁者自生分別。」六祖说:「汝甚得无生之意。」玄觉答:「无生岂有意耶?」六祖问:「无意谁当分別?」玄觉答:「分別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於世。

  玄觉虽已悟了,但六祖慈悲,要让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故问:谁知自性不动?若玄觉认为自己,则仍有我悟道之嫌,因此不正面回答,而说:是六祖啊!六祖讚叹他说:您已悟诸法实相无生无灭之意。玄觉肯定回答:既是无生,哪会有意?六祖最后逼问:若没有意,那么谁在分別?玄觉深知「善能分別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故说:能分別本是自性妙用,亦非意识起用。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自性没有障碍,无空间的界线,因此无在此不在彼,在彼不在此之分,十方世界歷歷在眼前。道无所在,无所不在;说它在,却看不到,说它不在,却能作用。故说:「无在不在」。

  我们心中的分別执著,阻碍了自性的大用,故六根被六尘所染,眼见不明,耳闻不清……,一切尽是障碍重重,若能契入不二之自性,就能六根清净,见十方世界,犹如在眼前一般。《法华经》在法师功德品中,清楚的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眾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这便是「十方目前」,最好的证明。

  

极小同大,妄绝境界。

  因缘条件不同,故形成的大小有异,极小的微尘缘生无自性,极大的世界亦是如此,因为一切法空,原不相碍,只要能「妄绝境界」的障碍,就能明白「极小同大」的不二之义。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禪师说:「经上云『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过玄,小小的芥子,怎能容纳一座大的须弥山?其见解,是否骗人?」禪师闻后而笑,反问:「人家说您『读书破万卷』,可有此事?」李渤得意的答:「正是如此!我岂止读书万卷?」禪师再问:「那您读过的万卷书,今何在处?」李渤以手指著头上说:「全在这里。」禪师说:「怪哉!我看您的头颅,也只如椰子般大,岂能装得下万卷的书?莫非您也骗人?」李渤闻后,恍然大悟。

  虽是一心,却含万法,能包太虚,故心存万卷书,哪是问题。常人以识心的知见,认为「大可包小,小岂容大。」孰不知,法法无碍,以空入空,故楞严经云:「於一毛端,现宝王剎,作微尘粒,转大*轮。」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相对的「极大同小,不见边表。」大到极处,无法见其全貌;小到极小,亦看不到边表,正所谓:「万象森罗藏芥子,十方法界摄毫端。」

  《维摩经》於不思议品里记载:「维摩詰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之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詰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

  维摩詰居士,將三万二千眾多的座位,置於一小空间內,正便是「极大同小」的证明。为何能如此?《维摩经疏赞》解释说:「世俗虚假,胜义本空,迷空假以碍心,大小由隔,悟幻化以通意,何不相容?」

  不论是三万二千座位,还是一小之室,皆是虚假不实,其究竟本空。凡夫迷空假以碍心,故大小不相容;然而法身菩萨,见一切法唯一心缘故,所以心无高下、大小、长短、宽窄、多少、通碍之相,故高大之座不变低小,低小之身不变高大,即身就座,恰恰合適,若能了悟,何不相容呢?

  儒家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小可变大,大可变小,究竟其理,大小等同,无二无別,因为只此一心而已。「极小同大,极大同小」,皆不可思议。可理解的是,从事上来说,「大可包小」,如须弥藏芥子的事;从理上来解,「小可容大」,如芥子纳须弥的理。若能明白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无碍,就可圆融诸法了。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有来自无,无乃能有。老子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有指缘起,事相,妙用;无指性空,理体,真空。有无不二,而非不同。缘起的事相,乃从性空而有。

  我们举般若经来说明:

  《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有」,一切缘起的现象、作用名为色;空就是「无」,自性本空的理体、实相名为空。故色空不二,有无不离,故又言…

《信心铭-禅解 第十章 不二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