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信心铭-禅解 第十章 不二法门▪P2

  ..续本文上一页:「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则是「有」;此有是缘起的假有,暂时而有,並非真有。即见如来,则是「无」;此无是自性的真空,常住不失,真实不变,確是实有。相本虚妄,妄从真生,故言:「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可真禪师曾参慈明禪师,自负已得禪意,认为天下无人可及。慈明禪师的高足善侍,与可真对谈之后,知其未彻悟。一日,同行山中,两人机锋交对,善侍拾一片瓦砾,置大石上,说:「您若向这里下得一句禪机,我便承认你亲见慈明禪师之法。」可真左顾右盼,正要说出时。善侍喝斥说:「久久思虑,机锋停顿,还未彻底摆脱情识妄见,何曾梦见慈明禪意?」可真感到惭愧与震惊。五祖弘忍曾对弟子说:「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见性之人,心如明镜,故能应语隨答,何用思虑。

  可真即刻去参见慈明禪师,哭著说:「我被善侍师兄毒气攻心,心中滯碍难除,故来见和尚。」禪师即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可真答:「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禪师瞋目喝说:「已头白齿落,犹作这样见解,如何脱离生死?」可真惊悚,恳求指示。禪师说:「换您问我。」可真照前面的话反问,慈明禪师大声的说:「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可真於言下大悟。

  佛法大意,即是不二之法。所以可真说:「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无云却有月,有无不二,虽是言中,但犹存此知见,故被慈明禪师大声斥喝:「犹作这样见解,如何脱离生死?」此时情识妄见脱落。再喝一声:「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可真了了见性。

  

若不如此,必不须守。

  「若不如此,必不须守。」事即是「有」,理即是「无」,天下之事,必有其理,事不碍理,理不碍事,理事不二。若违反此不二之法,则可不必遵循。

  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师,初参大寂禪师问:「如何是佛?」禪师答:「即心是佛。」法常即大悟,后入山潜修。心佛不二,即心即佛。

  有一僧入山採木,迷路至法常禪师庵所,问:「和尚来此山,多久了?」法常说:「只见四周山色,青了又黄。」又问:「出山之路,怎么走?」法常说:「隨著流水去。」僧回来告诉齐安禪师。齐安遂令僧,去请法常禪师出山。禪师写了一首偈回:「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法常禪师不愿出山。

  大寂禪师闻弟子法常住山之事,乃令一僧去问他:「和尚见大寂禪师之后,得了什么便住此山?」法常答:「师父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来此住。」僧人传话说:「师父近日,所讲佛法又有不同。」法常问:「怎么不同?」僧人答:「近日又道,非心非佛。」法常笑著说:「这老汉喜欢弄人,不知要到几时?任他道,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去稟报,大寂禪师对眾僧讚叹法常:「梅子熟了。」即心即佛是有,非心非佛是无,有能显无,无能生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离此不二,可以不管。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华严经》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本散万殊,万殊归一本。一是心,一切是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是体,一切是用,故六祖大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心生十法界,十界归一心。《证道歌》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黄蘗禪师在其《传心法要》里敘述:「问: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种种形貌不同?师云: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只是一块;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捨驴屋入人屋,捨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捨处,所以有別;本源之性,何得有別?」是心作眾生,是心作佛,万物同源,万法同宗也。

  金华山俱胝和尚,在山上独自修行。一日,有一名叫实际的比丘尼头带斗笠,手持锡杖来此处,绕俱胝和尚禪座三匝便说:「您说得出来,我便摘下斗笠。」俱胝无言以对,这时比丘尼正要告辞,俱胝说:「天色已晚,且留一宿吧!」实际回说:「您说得出,我就住下。」这时俱胝更加茫然。比丘尼离去后,俱胝嘆息:「虽有大丈夫的身形,却无大丈夫的气慨。」事后非常感慨!未见性之人,遇境则生迷。

  后来,天龙禪师到此,俱胝和尚就把实际比丘尼问话的经过,来请示天龙禪师。禪师竖起了一根指头开示他,俱胝当下大悟。之后,凡有人向俱胝和尚请益时,他总是伸出一根指头,学子都能因此有所契入,因此「俱胝一指」,相当有名。一切不离一,一能生一切,握掌为拳,开掌为指,拳指本一,妙用不同。

  日子久了,俱胝和尚身边的小沙弥也学会这个手势。每当师父不在时,有人问法,他也会比出一根指头回答。俱胝知道此事,一天就问小沙弥说:「如何是佛?」沙弥就以同样的举动回应。这时,俱胝立刻挥刀砍断了他伸出的指头,那小沙弥痛得大叫。俱胝直接逼问:「什么是父母未生我本来面目?快说!快说!」沙弥自然反应伸出指头,一看手上鲜血如注却不见手指,当下恍然大悟。万法虽归一,执一即是乖,一指今不在,本来面目现。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我们但能如是了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能如实依法修行,则何必忧虑,道业不成呢?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相信自心,与佛心不二、与一切不二。一心一意,不再二心,不再怀疑,信心从此坚定不移,不夹杂、不间断、不退转,一门深入,直到究竟圆满的佛道。

  六祖大师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相信自己,具有菩提自性;其心若能不二,即得一心,一心不乱,还回本来之清净;但用此不二之心,直了成佛。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即是龙树菩萨所云:「第一义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此究竟之地,非言语可形容,非意识可思量,此无上菩提,已超越一切时空的概念,无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皆在目前,故《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大珠和尚在其《顿悟入道要门论》里敘述:「问: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其义如何?答:以言显义,得义言绝,义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绝言,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谓得义实际,更不起观,不起观故,即是无生:以无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是心行处灭。」

  语言、文字是为显其真义,故《开经偈》云:「我今见闻得受持」,是指语言、文字;「愿解如来真实义」,便是佛之真义。其义究竟空寂,大道本是如此,无声无息,法尔如是,故说:言语道断。既明真实之义,心何用造作起观行,此为无生法忍;此时能所尽泯,色空皆如,自然绝诸万缘,心行处灭了。

  《维摩经》中有个究竟不二之法的公案:

  当三十一位菩萨各各说了不二之法后,便请问文殊菩萨:「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菩萨答:「如我意者,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凡透过语言说明,动作表示,识心理解,问答酬对,皆无法契入不二法门。故须离此一切,方能入此门。

  於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詰大士:「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此时维摩詰默然无言。文殊师利讚叹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不二法门。」

  离一切相,默然无言,其理极致,无以形容,故文殊菩萨讚叹维摩詰说:「是真不二法门。」前有三十一位菩萨说法,是「以言显义」;文殊大士说法,是「遣言显义」;维摩詰默然不言,是「无言显义」。虽境界不同,其相同的是—究竟的真理,非是语言、文字、形象、意识所能表达理解的,故古德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须菩提有一日,在山林静坐,忽觉有人在空中散花供养,便问:「谁在散花?」天人答:「帝释。」再问:「您为何散花?」帝释说:「因为您般若空理说得妙,所以我来散花供养。」须菩提说:「我默然静坐,本无有说。」帝释回说:「您既无说,我亦无闻。」此公案,便是“无言显义”最佳的例子了。

  有人常问:「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道?」、「什么是心?」、「什么是悟?」……东问西问,却不问:「问的人是谁?」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眼就可分辨別人如何,此为聪明人;但却不及,真正瞭解自己的人。实为可惜!可嘆!可悲!

  有僧人问桂琛禪师:「什么是您最重要的一句法语。」禪师答:「如果我向您说,那么一句,不就成了两句吗?」眾生往往多此一举,自心是佛,何必心外求佛,只要息诸妄缘,不就明心见性吗!

  最后用一首《风铃偈》来与诸位共参:「浑身似口掛虚空,不问东西南北风;一律为他说般若,叮叮咚咚叮叮咚。」风铃掛虚空,隨缘任它来,声声说般若,无心者能闻,叮、叮噹、叮噹、叮叮噹、叮叮噹噹、噹叮叮、噹叮、噹叮、噹……

  

《信心铭-禅解 第十章 不二法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