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十)▪P3

  ..續本文上一頁深明心淨土淨之旨。《淨名經》雲:佛以足指按地,此土頓現淨刹。又《首楞嚴》曰:「我指按地,海印發光。」此之發光,非因手足。阿難見佛,只因于歸真之一念。念佛時,是心念佛也。見佛時,是心見佛也。只是一心。我心佛心無毫厘許間隔。故疏雲「何隔念與時乎?」只是一念,無去來今。是故阿難念佛禮佛,即見彌陀。故行者臨終,若能一念歸真,亦必當下見佛。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故雲:「念佛時即見佛時。」何有余念與時間之間隔耶?「顔」者,面貌。「廣大」者,如《觀經》謂無量壽佛「佛身高六十萬億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色相端嚴」者相好莊嚴也。《觀經》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黃金山」者,《觀經》曰:「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複以身形巍巍如山,故雲如黃金山也。如上之報身莊嚴,雖非阿難及其果位以下之會衆所能盡見,但以兩土如來威神加被,以勝方便隨其根器,各各能見。是故阿難即見彼佛,「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無礙無斷」者,十方如來演四無礙之妙辯,故雲「無礙」;如是贊歎,盡未來際,無有間斷,故雲「無斷」。

  阿難白言:彼佛淨刹,得未曾有,我亦願樂生于彼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植衆德本。汝欲生彼,應當一心歸依瞻仰。

  阿難親見彌陀如黃金山,德相端嚴。及彼土種種清淨莊嚴,皆昔所未見。故雲「得未曾有」。複聞十方佛贊,生希有心,發起大願,願生極樂。正表阿難當機,契會聖心,故發願求生。乃曰:「我亦願樂生于彼土」。世尊答曰:得往生者,皆已于無量諸彿,親近供養,事奉學習,廣植德本,正如《阿彌陀經》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也。今者,「汝欲生彼。應當一心歸依瞻仰」。「歸依」即皈依,「瞻」者瞻望,「仰」者崇仰,「歸依瞻仰」寓禮佛、觀佛、念佛、憶佛諸義;亦涵天親菩薩五念之旨。五念者:一禮拜,二贊歎(稱名),叁作願,四觀察,五回向也。要之一心稱念六字洪名,即總攝五念妙門。一心者,清淨心也。又如《阿彌陀經》六朝襄陽石刻本雲:「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是故阿難一心歸依瞻仰,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亦如諸已往生者,曾親近無量諸佛,植衆德本,故必能滿往生之願。

  作是語時,阿彌陀佛即于掌中放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以阿彌陀佛殊勝光明,極清淨故。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剛、鐵圍大小諸山、江河、叢林、天人宮殿,一切境界,無不照見。譬如日出,明照世間。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處,悉大開辟,皆同一色。猶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沈沒不現。滉漾浩汗,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複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我土導師正作語時,彼土如來,掌放光明。正顯釋尊勸往,彌陀接引。兩土兩佛同心同德。佛光普照一切佛國,表彌陀普攝十方凡聖悉令往生。因佛光加持,會中大衆,皆見十方佛國,如在一尋(八尺)之地。彌陀光明,光中極尊故雲「殊勝」。所以殊勝者,蓋因「極清淨故」。故于此界一切山河境物,例如「黑山」又名黑嶺,乃山名,見《西域記》及《慈恩傳》;「雪山」梵語Himalaya即喜馬拉雅山,山頂常年積雪,故名雪山;「金剛」、「鐵圍」皆山名,詳見第十一品注,如是一切「無不照見」。

  下以日爲喻。日出暗消,無論「溪谷」等「幽冥之處」(指深谷極暗之地),及「乃至泥犁」(即地獄),悉皆開辟明現,故雲「悉大開辟」。且一切諸物「皆同一色」。「一色」者,准《觀經》說,悉皆金色也。如《觀經》第七觀雲:「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爲比。」又第八觀雲:「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第十五觀雲:「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又如《七佛神咒經一》曰:「其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作金色。」又如《法華》放光現瑞時,「照于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進言之,則「一色」者,表萬法一如也。于佛妙智光中,悉顯清淨本體。差別相泯,唯露真實。是故「皆同一色」。

  下複以劫水爲喻。「劫水」者,叁災之一,指壞劫時之大水災。地下水輪之水湧沸。大雨如車軸,第二禅天以下,盡被淹沒破壞。「滉漾」指此大水無有涯際,無岸無邊。「浩汗」者大水無際貌。(此句經文,可考《文選》中潘嶽之《西征賦》:「乃有昆明,池乎其中,其池則湯湯汗汗,滉漾彌漫,浩如河漢。」)《唐譯》雲:「譬如大地,洪水盈滿,樹林山河,皆沒不現,唯有大水。」大水喻佛光,樹林等喻「聲聞、菩薩一切光明」。例如星光,于月朗時,星光不現,故雲「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明」指明朗,「耀」指照耀。「顯」指明顯,「赫」指顯耀。(乃火盛熾貌,亦即赤色鮮明貌。)

  此會四衆、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阿彌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聲聞、菩薩,圍繞恭敬。譬如須彌山王,出于海面。明現照耀,清淨平正。無有雜穢,及異形類。唯是衆寶莊嚴,聖賢共住。阿難及諸菩薩衆等,皆大歡喜,踴躍作禮,以頭著地,稱念南無阿彌陀叁藐叁佛陀。

  「此會四衆」,大比丘衆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複有普賢、文殊、彌勒、十六正士與賢劫無量無邊一切菩薩。諸天梵衆乃至「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悉是會衆。「皆見極樂世界」,表與會者,人人皆見也。此界四衆弟子合爲二萬人,皆是血肉之身。人人皆見極樂世界,此乃爲當時及未來一切衆生證信也。且此殊勝希有之瑞現,遍載五譯。《漢譯》曰:「阿難、諸菩薩、阿羅漢等,及諸天帝王、人民,悉皆見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國土七寶已。」《吳譯》同之。但以阿彌陀代無量清淨。《魏譯》雲:「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如須彌山王,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會四衆,一時悉見。」又「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悉見無量壽如來。」《唐譯》曰:「彼諸國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悉見無量壽如來,如須彌山王照諸佛刹。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宋譯》雲:「爾時會中芯刍、芯刍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藥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及見無量壽如來,聲聞、菩薩圍繞恭敬。譬如須彌山王,出于大海。」五譯同申,足證確自原經,決非傳譯有誤。當時會衆即見極樂依報種種莊嚴,又睹正報阿彌陀佛,功德巍巍,相好光明,聖衆圍繞。「譬如須彌山王,出于海面。」須彌山全稱爲須彌廬山王,乃十山王之一。此山非世間土石,純是四寶所成,故雲「無有雜穢,及異形類,唯是衆寶莊嚴」。正報光明無量,故雲「明現照耀」。依報「寬廣平正」,「清淨安隱」,故雲「清淨平正」。「聲聞、菩薩圍繞恭敬」,故雲「聖賢共住」。

  「阿難及諸菩薩衆等」,阿難當機,故首雲之。「及諸菩薩衆等」蓋指菩薩、聲聞、天人等等諸衆也。蒙恩睹瑞,歡喜踴躍,故皆五體投地,至誠稱念「南無阿彌陀叁藐叁佛陀」。「叁藐叁佛陀」,舊譯正遍知,新譯等正覺,乃佛十號中之第叁號。故「南無阿彌陀叁藐叁佛陀」,即六字洪名也。

  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悉皆慈心作善,歡喜快樂。鍾磬、琴瑟、箜篌樂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諸佛國中、諸天人民,各持花香,來于虛空,散作供養。

  上段經文複明彌陀第十四「觸光安樂願」之成就。願文中「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即此處「睹斯光者。。。。。。。悉皆慈心作善,歡喜快樂」。又《光明遍照品》雲:「若在叁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故今雲:「蜎飛蠕動,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鍾磬、琴瑟、箜篌等等樂器,毋須彈奏,自然發聲,故雲「不鼓自然皆作五音」。十方天人來散花香,皆表殊勝快樂之象。

  經中詳談見佛、見光、見土等等瑞相。或以此有著相之失,惜彼未知淨宗之妙,端在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故不必撥相求道,離事見真也。且此經純是《華嚴》事事無礙境界,一花一香無非帝網之珠。一一圓明,一一勝妙,一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體。圓明具德,不可思議。

  爾時極樂世界,過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以佛威力,如對目前。如淨天眼觀一尋地。彼見此土,亦複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釋迦如來,及比丘衆,圍繞說法。

  「過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見前注。極樂不離自心,理也。「過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事也。理事無礙,故十萬億程,即在目前。故《觀經》雲:「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會衆誠感,佛力加威,淨穢兩土,互現目前。「如淨天眼,觀一尋地」。彼土聖衆,皆見此界釋尊,于會衆中,說此「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阿彌陀經》謂此法門爲「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末法衆生情執深重。于此最極圓頓、一乘了義、究竟方便之妙法,不能信及,反生疑謗。是以本品禮佛見光,此世界中二萬人,親見極樂世界清淨莊嚴,親聞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爲作證明,令生正信。欣樂願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皆獲四悉檀之益。今仰體聖心,傍引數經,以證極樂妙有,免墮偏空。(一)《觀經》雲:「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得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叁昧。…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