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十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十一)

  黃念祖

  

  「我法如是,作如是說」,此兩句,真是「佛語梵雷震」「說法師子吼」。直似金剛王寶劍,割盡一切情見,全顯如來本心。以佛心印,印證本經,故雲「我法如是,作如是說」。直截說來,此之二句即印證前之「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字乃釋尊自稱。蓋謂我之法即是這樣。所以即如這樣而說。所說爲何,即「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此四句當一氣讀下,蓦直參去。若能契會,方知淨土一法,圓融絕待。又如禅宗六祖爲人印證曰:「如是如是,汝如是,我亦如是。」六祖之「如是」,亦即本經中之「如是」也。

  又「我法如是,作如是說」上句即我法是如。下句即所說是如。此二句表我之所說,即是我法。我法是如,故我所說即是如如。「如」者,真如,亦即真心、實相。即經中「真實之際」。本經之體,即真如、實相、真實之際,故雲「我法如是」。「作如是說」者,即經中「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故知我法即真實之際。今所演說,即開示此真實之際。故雲「作如是說」也。故知經中一一文字,皆從如來性海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一一字中實寓無邊妙理。一一皆是彌陀性修二德所共莊嚴,一一皆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常念不絕,則得道捷」之慈示,正是如來稱性之流露,世尊心印所印記。皆是大悲慈父如理之說。故應至誠信受,于一切時處,常念阿彌陀佛。本品首明如來無上之法,非易可遇。繼明淨宗乃難信之法。雖有能說法者,能說余法,但于此超情離見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妙法,亦難開演,令衆生信。故《阿彌陀經》中,十方如來稱贊釋尊于此娑婆五濁惡世,「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十方如來皆謂難說,正顯此法「亦難開示」。若此難遇難示之法,雖已遇已聞,但若不能深信,雖聞何益,終成辜負。幸能深信,實爲萬劫千生希有難逢之一時,故應勤修堅持,常念不絕。但能信願持名,莫不疾捷得道。

  「如來所行」以下,表正助二行。普賢十大願王之八爲「常隨佛學」。是故菩薩應隨如來之所行而行也。夫極樂導師彌陀之所行:「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也。夫釋尊之所行:「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也。十方如來之所行,亦複同此真實。故同聲贊歎「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勸令衆生往生極樂也。今我輩學佛所行,首當依佛所教,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彌陀要解》曰:「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現在)非當(未來)。」蓋謂佛以大願作爲衆生多善根之因,以佛之大行作爲衆生多福德之緣。故能令信願持名之人,于念念之中,皆成就佛之大願大行之功德。如是功德皆是久已成就。不是今日初成,亦非當來再成。蓋佛果覺,久已圓成。今我念佛,以佛果覺,作我因心。故我因心,頓同果覺。蓋因「念佛善根福德同佛」,故雲如是功德皆是已成也。如來乃善中之王,德中之尊。故我等首應隨行。但如來諸善齊修,萬德莊嚴,是故我等于世尊余德亦應隨行,善知機宜,應緣修習,正助相資,速得圓滿。

  「種修福善」即修善種福。本經廣勸舍惡行善。《觀經》勸修叁福。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其第一福中,已兼十善。《觀經》指示,欲生彼國,當修叁福。由是可知,修善種福,于修淨者,實不可忽。

  「求生淨刹」是爲一大藏教之總歸。華嚴圓攝諸教,而以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今經正是華嚴中本。于此經末,以求生淨刹,普勸有情,同歸極樂。今所勸者,正是彌陀之本願,釋尊及十方叁世如來之本心。世尊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實欲衆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而得真實究竟之大利。信願行中,願爲機樞。出生死海,唯賴願王。方便多門,禅密教觀,八萬四千,門門皆可,但歸元無二。諸方便中,究竟方便唯在往生。修行他法,欲于今生超脫叁界,則爲難行道。唯此「求生淨刹」稱爲易行。淨宗正修,首推持名。但習余門,而能發願求生,亦爲彌陀攝受,而橫出叁界。是故此經以「求生淨刹」總收前文。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世尊于說長行後,複以偈頌,重申前意。于中複標明是非,揀非顯是。于顯是中贊歎叁事:一、信往生。二、佛智難思。叁、念佛得度。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 于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供蓑諸如來 則能歡喜信此事

  惡驕懈怠及邪見 難信如來微妙法

  譬如盲人恒處闇 不能開導于他路

  首四句,正明本品之品名「福慧始聞」,亦即經中「當有衆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其中「植諸善本」,即是「往昔修福慧」。若非宿修,則「于此正法不能聞」矣。「已曾供養諸如來」即前之「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如是之人,廣種善根,複因如來威力加被,故「則能歡喜信此事」。如《金剛經》曰:「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故知能聞此最極圓頓、究竟方便之淨土法門,聞而能歡喜信受者,已于無量佛所修福修慧,種諸善根矣。

  反之,一切惡濁驕慢懈怠及具邪見之人,不能信此法門。喻如盲人,常居冥暗之處,自不識途,何能導引他人于正路。

  唯曾于佛植衆善 救世之行方能修

  聞已受持及書寫 讀誦贊演並供養

  如是一心求淨方 決定往生極樂國

  假使大火滿叁千 乘佛威德悉能超

  唯曾于無量佛所,廣植衆善之人,方能修此普救一切世間之行。所謂「救世之行」者,如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故。人欲自救並普救一切世間,皆應修此救世之行。此「行」即下文中「聞已受持及書寫」。。。。。。「如是一心求淨方」等叁句。上段表聞信此經,今則引申其義,從聞信而起願行。「受」者信受。「持」者,執持。依教奉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也。同時複書寫、讀誦、贊歎、演說、供養此《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如上種種勝妙功德,均以至誠心、不二心,回向淨土,求生極樂。故雲「如是一心求淨方」。佛則爲之授記曰:「決定往生極樂國。」如是之人,臨命終時,「假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故雲「假使大火滿叁千,乘佛威德悉能超」也。

  如來深廣智慧海 唯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億劫思佛智 盡其神力莫能測

  如來功德佛自知 唯有世尊能開示

  人身難得佛難值 信慧聞法難中難

  上段表佛智深廣,唯佛能知。二乘賢聖,皆不能測,何況凡夫。故應舍盡執情,唯當仰信。今幸具信慧,能聞此法,切莫錯過今時。「海」者喻也。如來智慧,深廣無涯,猶如大海,故雲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者,如《法華經方便品》曰:「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又雲:「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可見佛所成就無漏、甚深、不可思議之微妙法,究竟諸法實相,唯佛能知也。「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者,如《法華方便品》雲:「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余衆生類,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衆,信力堅固者。」又雲:「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蓋謂佛之實智,非言語所能宣,是法不可示、不可說,除信力堅固之大菩薩外,余無能知者。「如來功德佛自知」者,如《法華經壽量品》雲:「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叁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爲微塵。過于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于意雲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爾時,佛告大菩薩衆,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爲塵。一塵一劫,我成佛以來,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經表佛之壽量,補處大士亦所不達。是故佛之功德,唯佛自知。故下複雲:「唯有世尊能開示」。開示者,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也。

  上偈六句,深贊佛智,蓋欲令聞者,了達如來智深,而誠信如來之語也。《壽量品》中,世尊叁告大衆:「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因世尊聖智,聲聞億劫難測。況今凡夫焉能以生滅心,妄窺佛智,故惟當仰信。如《法華方便品》雲:「于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佛法大海,信爲能入。

  「人身難得」者,《梵網經序》雲:「一失人身,萬劫不複。」又《涅槃經》雲:「人身難得,如優昙花。」蓋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也。「佛難值」。「值」者,遇也。如《法華壽量品》雲:「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又當年佛在印度王舍城時,城中僅叁分之一人見佛。另叁分之一人但聞佛名,而未見佛。更有叁分之一人,不見不聞。可見值佛之難也。

  「信慧聞法難中難」,即前「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慧能生解…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谷響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