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爲驚人發現。從「空」轉變爲「有」,故「有」之本源即是「空」。上述種種科學實驗,若聯系佛學,則顯現爲「有」即假谛;本體爲「空」即空谛;空有不二即中谛。天臺宗基本教義之空假中叁谛叁觀,現正由科學實驗而日獲證明。
不但獨立絕對之物質被科學界否定,時間與空間亦有同樣遭遇。愛因斯坦相對論,抛棄牛頓氏絕對時空之概念,指出時間與空間皆是相對的。彼等皆依賴于觀察者之狀態。若觀察者運動速度可與光速相比,當其相對于觀察者之速度繼續增加時,時間之間隔即將延長(亦即運動者之時鍾變慢)。至于空間,(具長,寬,厚叁維,茲以長度爲例),相對論證明:一個物體之長度,與其相對于觀察者之運動速度(可與光速相比)有關,速度續增,則此物體之長度在運動之方向收縮。由上可見:運動者所經曆之空間與時間,均依賴其與觀察者之相對運動速度。(所有與空間、時間有關之測量亦同樣皆是相對的。)于是某一觀察者視爲同時發生之事,另一觀察者則可能視爲不同時。(淺例:假設有一列火車正以高速(可與光速相比)離開A處向B處飛駛。恰巧AB兩處同時有閃電落地。車內人所見,則爲B處之閃電先落。但AB中間C處有一人靜坐。此人所見則兩閃同時落地。)故知絕對獨立之空與時,俱不存在,只是人之錯覺。
相對論物理學中,于叁維之空間坐標上,加入時間,作爲第四維。兩者相互聯系,而構成四維時空連續區。四維空間之實況,當人之思念,未徹底脫離妄想執著之前,則無法了解。但可從叁維與二維空間之對此,而猜測四維與叁維空間對比之情況。人爲叁維空間之生物,本身亦是叁維。人可在地面投射一個影子。地面可理想化,爲一幾何平面,即是二維。假設此二維空間有生物,則此生物所能覺察者,只此影而已。絕不能知此影之源,亦無法估計此影將如何變化。至于弄影之人,則可隨意變化影之形相,並予知此影將于某時可達某處。(此即俗稱之預知未來。人對地面所有一覽無余,即俗稱之透視,可使影子忽有忽無,即俗稱之搬運。)由于以上之對比,人可稍測四維與叁維空間之對比情況。例如實際物體在運動中之長度,即四維空間點組在叁維空間之投影。若欲測定物體長度,則與確定影子之長度,同樣無意義。(前已提出長度隨觀察者相對運動之速度而變。)至于電磁波乃四維空間之波浪。每一電臺發射之電磁波,皆可透過牆壁,遍布虛空。同時空間每一處,皆有各電臺發射之電磁波存在。若轉動接收機之旋鈕,則東京、倫敦、巴黎,皆在當下。由是推想,四維及更高維空間之生物,其神通妙用更應遠倍于是。佛經中指出欲界天中,天人皆有天耳、天眼等通,能預知衆生未來死此生彼之種種情況。正因欲界天乃四維及維數更高之空間。色界天及無色界天,維數又高于欲界天。現科學家已承認十一維空間。圓滿究竟佛陀之維數,應爲無限大。法身遍滿種種空間,無有障礙。
空間維數愈高,其境界愈不可思議。由此複度多空間之學說,可減少人類對于佛教不可思議、超情離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例如:小大相容,延促同時,一多相即,重重無盡。)之疑惑。世人每以世間常識爲判定真僞是非之標准。惜未知此所謂爲常識者,正是主觀錯覺之産物耳。
日松下真一雲:「這實在很奇怪。正是現代物理學(元質點論)的真理,並用實驗加以證明。這和古代的佛教思想的具體表現一樣,不是令人驚歎嗎?」卡普拉在其《物理學之道》,(中譯本名《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雲:「古老的宗教典籍《華嚴經》,與現代物理學的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當前大科學家作如是驚歎者,大有人在。上之二氏,僅彼中區區二例而已。
卡氏複于其書之結尾處指出:「我們(西方)的整個文明能否生存下去,也許就取決于我們能否進行這種變革。它最終取決于我們采納東方神秘主義某些陰(指《易經》坤卦之德)的態度和能力。。。。。。。」西方文明所急需采納者,乃東方哲學之精髓。而佛教妙谛正是其中之頂峰。目前西方學術界有識之士,來求起死之藥。我輩佛徒若能善巧傳播如來真實之義,對于人類未來之文明幸福,定可有空前之貢獻。
卡氏指出,《華嚴經》與現代物理學有驚人之相似性。而《無量壽經》,稱爲《華嚴》之中本。《華嚴》事事無礙法界之十玄門,備具于本經。故于注經之初,曾擬廣泛聯系科學。但以內容繁重,乃棄初衷。茲于重印之機,補志數則。篇幅所限,未暢欲雲。挂一漏萬,贻笑方家。唯冀讀者了知,本經實爲世出世法之要典,慎勿因其未合常情而輕忽之,則幸甚矣。
前歲甲子所印之本,乃未定稿。茲蒙江南缁素大德發心大量印行。乃更加校訂,正其謬誤,刪其未妥,釋其晦澀,力求明確易解。但爲水平所限,未能盡如所願。念祖乃愚昧下凡。注解大經,似管窺天。敬祈諸方大德,不棄鄙陋,續賜指正爲叩。
黃念祖再記于北京蓮舍一九八六年(丙寅)四月
陸、附錄
一、本經原序
初印原序(黃超子居士序)
無量壽經,爲淨土群經綱要,東來最早,譯本最多。自漢迄宋,凡十二譯。宋元而後,僅存五本。此五本中,互有詳略,初心學者,遍讀爲難。王龍舒居士取漢吳魏宋四譯,彙爲一本,意在便于初學,往往取繁遺要,改深爲淺,蓮池大師謂其抄前著後,未順譯法;彭二林居士斥其淩亂乖舛,不合圓旨。謹案龍舒會集四譯時,尚在中年。識解未超,誠有舛誤。但雲棲、靈峰兩大師所見南北之本,已自不同,或其別有定本,今已散佚,未可知也。至龍舒之淨土文,成于晚年,沾溉後學,有裨淨宗,厥功偉矣!二林因不嫌王會,又取康譯刪其繁冗,節爲一本,謂可救龍舒之失。夫龍舒之誤,在所會四譯之中,二林節刪僅限康本一譯之內,爲例不侔,雲何補救?魏默深居士,複取五種原譯,融會爲一,文字簡潔,遠過龍舒。而率增乖舛之弊,仍複不免。考默深原稿,未及校刊,付諸友人,身後印行,致有增減,亦未可知。夫會集與譯義不同,譯經須見梵本,會集須照原文,無征不信,儒籍尚然。原譯所無,征與何有?是以五種原譯之外,雖有節會叁本,而仍未能普遍流通。吾師夏蓮居先生,未冠學儒,甫壯習禅,由宗而教,由密而淨。于壬申之歲,發願重校此經,閱時叁載,稿經屢易,悲智並運,卒成斯篇。不但可以補王彭魏叁家節會之疏失,實可稱集漢唐宋五種原譯之大成。佛學界諸尊宿多稱爲文約義顯,詞暢理圓。習淨土者,誠能受持讀誦,則于蓮宗法門統攝無遺矣。此本初脫稿時,張憲臣居士見之欣贊,亟欲付印,以致序文與會譯引證記均未付入,而蓮師因校勘未審,不允流通,將有定本與序文等一並另刊。此雖初次付印之本,然于原譯之外,未嘗稍參一意一句,梅撷芸老居士在中央廣播電臺稱爲最善之本。讀者誠能取五原譯、叁會本參考互證,則可知梅居士所稱非溢美之詞也。
小雪候弟子黃超子敬序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梅光羲居士序)
《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極談,衆生本具之化儀;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不但統攝事理因果,融會顯密性相,而且詳陳苦樂,照真達俗,是以我佛屢說,諸師競譯,東來最早,譯本獨多。小本始譯于姚秦,《觀經》初顯于劉宋,二經未達乎東土,蓮社已建于廬山。唐宋以前,淨宗之盛,莫不以此經爲宗尚也。宋元而降,古冊散佚,十二譯中,僅存五本,文詞互有詳略,義谛不無異同,初心學人,遍讀爲艱。僅持一譯,莫窺奧旨,是以塵封大藏,持誦者稀。雖曹魏康僧铠師所譯,號爲詳贍,而漢吳唐宋四本中義旨亦有康本所無者。如四十八願中最重要者,厥爲蓮花化生,與國無婦女兩願,而漢吳本有之,曹魏木所無。彭二林雲:此經闡揚者少,實由無完本故。非虛語也。王彭魏叁家節會之本,皆未盡美盡善,誠如黃超子居士所雲,可見會集此經非易事也。一須教眼圓明,照貞達俗。二須淹貫群籍,深于文字。叁須于淨宗法門,有久修專功。四須于五本原譯,了然胸次。五須于王彭魏叁家節會之本,洞鑒得失。六須于宋明迄清,南北各藏以及中外刊本,詳審校勘,始可著筆。具此六者惟吾學佛老友夏蓮居師兄庶可當之無愧,此吾所以對于其會集之本一再贊歎,而惜其未能及早普遍流通也。吾常慨夫今之習淨宗者僅持小本,于小本僅持秦譯,問以法藏因地不知也;何者無量壽,何者無量光,茫然也;叩以濁世惡苦,往生正因,與夫持名方法,亦多瞠然無以應也;乃至詢以依正莊嚴,修行次第,亦僅能粗舉七寶八德、叁輩九品、四十八願之名目,而于其內容仍不知也。噫!理既未明,信何能深;信尚未堅,而欲使之一門深入,不惑他岐,難矣;而欲使之不動不搖,一向專念,以期達到一心不亂,得大輕安,獲大解脫,抑又難矣。現象如此,而欲使之普遍宏揚,而欲以之折伏魔外,而欲使科學知識階級,低首降心于淨宗之門,此尤難之又難,幾于不可能矣。以無上甚深微妙法門,竟使一般盲目者流,視爲消極厭世、自了送終之具,豈不大可哀耶?此何以故?佛徒不讀大經故;不弘大經故;大經無完本,而又不能遍觀各種原譯故;叁家節會之本,又悉未能盡美盡善故。此吾師兄蓮公所以謝絕萬緣,掩關數載,千研百考,稿經十易,成爲會集一本之總因也。其本爲何,即《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是也。或曰此本一出,各譯將廢。余曰原譯何可廢也。不有原譯,何成斯本,彼王彭魏叁本既出,古譯未廢,而謂此本廢古譯乎?不慮于五譯塵封之際,而慮于古本將顯之時,是誠何心哉!且蓮公此本,正欲導行者遍觀各譯,廣獲法益,擴心目,堅信向,使無人持誦之古本光顯于世,此其慘淡經營、報佛深恩之苦心也。或者又曰,古本全爲四十八願,今竟改爲二十四者何耶?余啞然笑曰:聞子此言,知子不但于今本未嘗展閱,…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