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为惊人发现。从「空」转变为「有」,故「有」之本源即是「空」。上述种种科学实验,若联系佛学,则显现为「有」即假谛;本体为「空」即空谛;空有不二即中谛。天台宗基本教义之空假中三谛三观,现正由科学实验而日获证明。
不但独立绝对之物质被科学界否定,时间与空间亦有同样遭遇。爱因斯坦相对论,抛弃牛顿氏绝对时空之概念,指出时间与空间皆是相对的。彼等皆依赖于观察者之状态。若观察者运动速度可与光速相比,当其相对于观察者之速度继续增加时,时间之间隔即将延长(亦即运动者之时钟变慢)。至于空间,(具长,宽,厚三维,兹以长度为例),相对论证明:一个物体之长度,与其相对于观察者之运动速度(可与光速相比)有关,速度续增,则此物体之长度在运动之方向收缩。由上可见:运动者所经历之空间与时间,均依赖其与观察者之相对运动速度。(所有与空间、时间有关之测量亦同样皆是相对的。)于是某一观察者视为同时发生之事,另一观察者则可能视为不同时。(浅例:假设有一列火车正以高速(可与光速相比)离开A处向B处飞驶。恰巧AB两处同时有闪电落地。车内人所见,则为B处之闪电先落。但AB中间C处有一人静坐。此人所见则两闪同时落地。)故知绝对独立之空与时,俱不存在,只是人之错觉。
相对论物理学中,于三维之空间坐标上,加入时间,作为第四维。两者相互联系,而构成四维时空连续区。四维空间之实况,当人之思念,未彻底脱离妄想执着之前,则无法了解。但可从三维与二维空间之对此,而猜测四维与三维空间对比之情况。人为三维空间之生物,本身亦是三维。人可在地面投射一个影子。地面可理想化,为一几何平面,即是二维。假设此二维空间有生物,则此生物所能觉察者,只此影而已。绝不能知此影之源,亦无法估计此影将如何变化。至于弄影之人,则可随意变化影之形相,并予知此影将于某时可达某处。(此即俗称之预知未来。人对地面所有一览无余,即俗称之透视,可使影子忽有忽无,即俗称之搬运。)由于以上之对比,人可稍测四维与三维空间之对比情况。例如实际物体在运动中之长度,即四维空间点组在三维空间之投影。若欲测定物体长度,则与确定影子之长度,同样无意义。(前已提出长度随观察者相对运动之速度而变。)至于电磁波乃四维空间之波浪。每一电台发射之电磁波,皆可透过墙壁,遍布虚空。同时空间每一处,皆有各电台发射之电磁波存在。若转动接收机之旋钮,则东京、伦敦、巴黎,皆在当下。由是推想,四维及更高维空间之生物,其神通妙用更应远倍于是。佛经中指出欲界天中,天人皆有天耳、天眼等通,能预知众生未来死此生彼之种种情况。正因欲界天乃四维及维数更高之空间。色界天及无色界天,维数又高于欲界天。现科学家已承认十一维空间。圆满究竟佛陀之维数,应为无限大。法身遍满种种空间,无有障碍。
空间维数愈高,其境界愈不可思议。由此复度多空间之学说,可减少人类对于佛教不可思议、超情离见、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例如:小大相容,延促同时,一多相即,重重无尽。)之疑惑。世人每以世间常识为判定真伪是非之标准。惜未知此所谓为常识者,正是主观错觉之产物耳。
日松下真一云:「这实在很奇怪。正是现代物理学(元质点论)的真理,并用实验加以证明。这和古代的佛教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样,不是令人惊叹吗?」卡普拉在其《物理学之道》,(中译本名《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云:「古老的宗教典籍《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当前大科学家作如是惊叹者,大有人在。上之二氏,仅彼中区区二例而已。
卡氏复于其书之结尾处指出:「我们(西方)的整个文明能否生存下去,也许就取决于我们能否进行这种变革。它最终取决于我们采纳东方神秘主义某些阴(指《易经》坤卦之德)的态度和能力。。。。。。。」西方文明所急需采纳者,乃东方哲学之精髓。而佛教妙谛正是其中之顶峰。目前西方学术界有识之士,来求起死之药。我辈佛徒若能善巧传播如来真实之义,对于人类未来之文明幸福,定可有空前之贡献。
卡氏指出,《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有惊人之相似性。而《无量寿经》,称为《华严》之中本。《华严》事事无碍法界之十玄门,备具于本经。故于注经之初,曾拟广泛联系科学。但以内容繁重,乃弃初衷。兹于重印之机,补志数则。篇幅所限,未畅欲云。挂一漏万,贻笑方家。唯冀读者了知,本经实为世出世法之要典,慎勿因其未合常情而轻忽之,则幸甚矣。
前岁甲子所印之本,乃未定稿。兹蒙江南缁素大德发心大量印行。乃更加校订,正其谬误,删其未妥,释其晦涩,力求明确易解。但为水平所限,未能尽如所愿。念祖乃愚昧下凡。注解大经,似管窥天。敬祈诸方大德,不弃鄙陋,续赐指正为叩。
黄念祖再记于北京莲舍一九八六年(丙寅)四月
陆、附录
一、本经原序
初印原序(黄超子居士序)
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元而后,仅存五本。此五本中,互有详略,初心学者,遍读为难。王龙舒居士取汉吴魏宋四译,汇为一本,意在便于初学,往往取繁遗要,改深为浅,莲池大师谓其抄前着后,未顺译法;彭二林居士斥其凌乱乖舛,不合圆旨。谨案龙舒会集四译时,尚在中年。识解未超,诚有舛误。但云栖、灵峰两大师所见南北之本,已自不同,或其别有定本,今已散佚,未可知也。至龙舒之净土文,成于晚年,沾溉后学,有裨净宗,厥功伟矣!二林因不嫌王会,又取康译删其繁冗,节为一本,谓可救龙舒之失。夫龙舒之误,在所会四译之中,二林节删仅限康本一译之内,为例不侔,云何补救?魏默深居士,复取五种原译,融会为一,文字简洁,远过龙舒。而率增乖舛之弊,仍复不免。考默深原稿,未及校刊,付诸友人,身后印行,致有增减,亦未可知。夫会集与译义不同,译经须见梵本,会集须照原文,无征不信,儒籍尚然。原译所无,征与何有?是以五种原译之外,虽有节会三本,而仍未能普遍流通。吾师夏莲居先生,未冠学儒,甫壮习禅,由宗而教,由密而净。于壬申之岁,发愿重校此经,阅时三载,稿经屡易,悲智并运,卒成斯篇。不但可以补王彭魏三家节会之疏失,实可称集汉唐宋五种原译之大成。佛学界诸尊宿多称为文约义显,词畅理圆。习净土者,诚能受持读诵,则于莲宗法门统摄无遗矣。此本初脱稿时,张宪臣居士见之欣赞,亟欲付印,以致序文与会译引证记均未付入,而莲师因校勘未审,不允流通,将有定本与序文等一并另刊。此虽初次付印之本,然于原译之外,未尝稍参一意一句,梅撷芸老居士在中央广播电台称为最善之本。读者诚能取五原译、三会本参考互证,则可知梅居士所称非溢美之词也。
小雪候弟子黄超子敬序
重印无量寿经五种原译会集序(梅光羲居士序)
《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不但统摄事理因果,融会显密性相,而且详陈苦乐,照真达俗,是以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小本始译于姚秦,《观经》初显于刘宋,二经未达乎东土,莲社已建于庐山。唐宋以前,净宗之盛,莫不以此经为宗尚也。宋元而降,古册散佚,十二译中,仅存五本,文词互有详略,义谛不无异同,初心学人,遍读为艰。仅持一译,莫窥奥旨,是以尘封大藏,持诵者稀。虽曹魏康僧铠师所译,号为详赡,而汉吴唐宋四本中义旨亦有康本所无者。如四十八愿中最重要者,厥为莲花化生,与国无妇女两愿,而汉吴本有之,曹魏木所无。彭二林云:此经阐扬者少,实由无完本故。非虚语也。王彭魏三家节会之本,皆未尽美尽善,诚如黄超子居士所云,可见会集此经非易事也。一须教眼圆明,照贞达俗。二须淹贯群籍,深于文字。三须于净宗法门,有久修专功。四须于五本原译,了然胸次。五须于王彭魏三家节会之本,洞鉴得失。六须于宋明迄清,南北各藏以及中外刊本,详审校勘,始可着笔。具此六者惟吾学佛老友夏莲居师兄庶可当之无愧,此吾所以对于其会集之本一再赞叹,而惜其未能及早普遍流通也。吾常慨夫今之习净宗者仅持小本,于小本仅持秦译,问以法藏因地不知也;何者无量寿,何者无量光,茫然也;叩以浊世恶苦,往生正因,与夫持名方法,亦多瞠然无以应也;乃至询以依正庄严,修行次第,亦仅能粗举七宝八德、三辈九品、四十八愿之名目,而于其内容仍不知也。噫!理既未明,信何能深;信尚未坚,而欲使之一门深入,不惑他岐,难矣;而欲使之不动不摇,一向专念,以期达到一心不乱,得大轻安,获大解脱,抑又难矣。现象如此,而欲使之普遍宏扬,而欲以之折伏魔外,而欲使科学知识阶级,低首降心于净宗之门,此尤难之又难,几于不可能矣。以无上甚深微妙法门,竟使一般盲目者流,视为消极厌世、自了送终之具,岂不大可哀耶?此何以故?佛徒不读大经故;不弘大经故;大经无完本,而又不能遍观各种原译故;三家节会之本,又悉未能尽美尽善故。此吾师兄莲公所以谢绝万缘,掩关数载,千研百考,稿经十易,成为会集一本之总因也。其本为何,即《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也。或曰此本一出,各译将废。余曰原译何可废也。不有原译,何成斯本,彼王彭魏三本既出,古译未废,而谓此本废古译乎?不虑于五译尘封之际,而虑于古本将显之时,是诚何心哉!且莲公此本,正欲导行者遍观各译,广获法益,扩心目,坚信向,使无人持诵之古本光显于世,此其惨淡经营、报佛深恩之苦心也。或者又曰,古本全为四十八愿,今竟改为二十四者何耶?余哑然笑曰:闻子此言,知子不但于今本未尝展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