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無倫最上勝智。」上之叁說互相發揮,《淨影疏》簡述其要;《宗要》廣演其義;《會疏》會歸淨宗。故並錄之。
經雲:「以疑惑心」者,以不能信了佛智,故生疑惑。疑有四意。以下廣攝昙鸾、元曉、峻谛,並兼取憬興等,諸師精意,簡化其文字而綜述之。
一者不信「不思議智」,故疑但念阿彌陀佛,未必得生極樂。不知不思議智有大威力,非思量所能及。一切萬法無非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變萬化,無量無邊。安得以凡夫有礙之情識,疑彼如來無礙之妙法,豈知一面之鏡,能現萬像。千年積薪,一火燒盡。故至心一念稱名,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十念必生又何足異。
二者不信「不可稱智」,不了佛智體絕對待,離過絕非。昙鸾師曰:「不可稱智者,言佛智絕稱謂(不可稱量),非相形待(不相對待)。何以言之?法若是有,必應有知有之智。法若是無,亦應有知無之智。諸法離于有無。故佛冥諸法,則智絕相待。以知取佛,不曰知佛;以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佛智離此四句」。離此四句,即離百非。佛智離四句、絕百非,體離對待,故曰「不可稱智。」智不可稱,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稱也。念佛往生爲不可稱智所成。于此有疑,名不了「不可稱智。」
叁者不了「大乘廣智」,疑佛不能實度一切衆生,複疑一切念佛衆生豈能皆得往生淨土。故于阿彌陀佛作有量想。對治此疑,故言「大乘廣智」。此智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衆生不度也。欲明佛智,無所運載。運載一切,皆入無余,故曰大乘。其所運載,無限無際,故名廣智。又于諸法門知之窮盡,故名大乘廣智。故能廣契群機,悉皆度脫。如來大悲大智,于諸有緣,無不運載而入涅槃。開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義,令諸有情以念佛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故能令念佛衆生皆生淨土。又世界非有邊非無邊。亦絕四句。佛令衆生離此四句,名之爲度。其實非度非不度,非盡非不盡。
四者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疑佛不得一切種智。疑是故,于念佛往生法門,不能正信,乃感胎生。元曉師意,如是佛智,只應仰信,不可比量。故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如何仰信?應如《起信論》所雲:「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于想念。以衆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于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衆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是即「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無所見故,無所不見,如是對治第四疑也。
元曉師《宗要》複雲:「若人不決如是四疑,雖生彼國,而在邊地。如其有人,雖未明解如前所說四智之境,而能自謙,心眼未開。仰推如來,一向伏信。如是等人,隨其行品。往生彼國,不在邊地。生彼邊地者,別是一類,非九品攝。是故不應妄生疑惑。」此論至精至要。如能信如來諸智,是爲上根利智;若未能信得及,但虛心自謙,仰信諸智,亦得往生,不墮疑城。淨業行人當叁複斯言,深體虛心仰信之要。
「若有衆生」,「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是爲生邊地者之行境。「罪福」者,五逆十惡等爲罪,五戒十善等爲福。不能敬信佛智,尚信罪福因果,而常修禮佛念怫,求生淨土。因念佛實爲諸善之本,故雲「修習善本」。如上之人,信福不信智,信事而迷理,故墮疑城也。
複有衆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淨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然猶續念不絕。結其善願爲本,續得往生。
以上爲另一類生邊地行人,信他不信自者也。與上一類,同是信未具足。蓋信有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具足六信,方名具信也。本類行人知求佛智。下文「普遍智」等叁智,相當于前之四智。勉強言之,「威德廣大不思議智」,相當于前之不可稱智與不思議智。「普遍智」相當于大乘廣智。平等普遍運載一切有情,鹹至無上菩提也。「無等智」應爲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簡。前之諸智見《魏譯》。今之普遍智等見于《唐譯》。譯者開合不同,文筆有異,于是智名乃有出入。而兩譯所指之諸智實無有異也。于上諸智,能知信求,故雲「希求佛智」等。能信他佛,但于自佛,不能生信,于是心是佛之旨,尚有疑情。是爲大失。
《無量壽起信論》論此甚詳。論曰:「須了佛智乃至勝智,方名真信。以一切智不離自心。無我,無我所。凡聖一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來成佛。不于心外,別有信佛之心。如是回向,是名唯心淨土,疾得見佛。若于自心諸智,猶滯疑情,不免心外見佛,雖修諸善,乘願往生,不得見佛。以不契佛智故。所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叁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是則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一切功德,具足成就。。。。。。。故知有決定智,方能決定信。有決定信,方能決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是知信他不信自,仍是智短。既無決定智,即無決定信,是以「意志猶豫,無所專據」。信願不堅,依據不專,但仍能念佛相續,以念佛力及發願力,仍得往生。但滯邊地。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佛國界邊,七寶城中。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飲食快樂,如忉利天。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于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其人智慧不明,知經複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是故于彼謂之胎生。
「是諸人等」,指上述二類往生邊地之人。「以此因緣」,以修善念佛、發願求生之因,感得生于彼國邊地,七寶宮殿,寶池蓮華,樂如忉利天及永不退墮之果。複因疑惑之過,感得「道止佛國界邊」,于其城中不能得出,于五百歲不能見聞叁寶之果。此皆唯心所造,業力牽引,不由他故。故雲:「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正如《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蓋心生種種法生,地獄、天堂、淨土、佛國,皆是自心所現。身所趣向,唯是自業所牽。業由心生,故雲「心自趣向」。生于邊地,亦于寶蓮池中「自然受身」,故非世間之胎生,而實亦蓮花化生。生活快樂「如忉利天」。但于城中,不能出離。所居之處在于平地,不能上升虛空,亦不能隨意高大。更有甚者,則于五百歲中不能見佛聞法。「五百歲」者,據《漢譯》爲「于是間五百歲」。經中雲「是間」。又不曰「彼國」。故此「是間」,應指世尊說法之處。是故憬興曰:「五百歲即此方年數。」即是人世中所指之五百年也。但亦不可執定爲此間五百歲。蓋極樂品數無量,邊地差別亦應無量。如《觀經》中下品下生「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是其長者也。又如明代袁中郎宏道居士,以著《西方合論》功德,往生邊地。但以智慧勝故,不久即見佛聞法。如經中四十一品所雲:「若此衆生,識其罪本。。。。。。然後乃出。」故知忏悔斷疑,乃出離之關鍵。時間並非定數。
「其人」,指生邊地之人。「智慧不明」者,愚癡無智也。「知經複少」者,于大乘經典,所知不多也。「心不開解」,垢染深重,故不能心開意解也。複疑慮重重,故不歡樂。以上述種種原因,故稱如是人等爲「胎生」。
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斷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叁寶。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上經文總明極樂胎生化生因果之相。具信往生之人,既信佛智,亦信己善根。外慕諸聖,內重己靈,作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佛前蓮花化生。光明智慧,功德成就,其如菩薩。反之,心中疑惑則墮胎生,五百歲中,不見叁寶等,皆由無有智慧,疑惑所致。是以斷疑生信,至爲切要。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獄。王子得罪,禁閉其中。層樓绮殿,寶帳金床。欄窗榻座,妙飾奇珍。飲食衣服,如轉輪王。而以金锞系其兩足。諸小王子甯樂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時,心不自在。但以種種方便,欲求出離。求諸近臣,終不從心。輪王歡喜,方得解脫。
本品續勸斷疑去惑。初以王子被囚爲喻。《嘉祥疏》曰:「轉輪王喻無量壽佛。七寶宮殿喻其淨土。王子得罪喻疑心之人過。金鎖喻花不開。褥不異(指飲食衣服,如轉輪王)喻于花中受快樂自在。合喻可知。」「層樓」即重樓。「床」者,人所坐臥者。「帳」者,床帳,張施于床上者。「榻」,其用同床,長狹而低者曰榻。「锞」即鎖。「妙飾奇珍」者,以奇異珍寶作爲巧妙裝飾。「幽絷」者,「幽」囚也。「絷」,拘執也。故「幽絷」即今言拘押也。慈氏所答,首雲被押之時,無自在樂。方便求出,方得解脫。
佛告彌勒:此諸衆生,亦複如是。若有墮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廣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于蓮華中不得出現。彼處華胎,猶如園苑宮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淨,無諸穢惡,然于五百歲中,不見叁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遠離一切殊勝善根。以此爲苦,不生欣樂。若此衆生識其罪本,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往昔世中,過失盡已,然後乃出。
「亦複如是」,舉事以合前喻。「華胎」合「七寶獄」。「不得出現」合「而以金锞、系其兩足。」「猶如園苑宮殿之想。。。。。。無諸穢惡」合「層樓绮殿:。。。。。如轉輪王。」「不生欣樂…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