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信心銘-禅解 第一章 莫起分別

  

伍、本論內容

  

第一章 莫起分別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爲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究竟的真理,不難領悟,只要放下分別、憎愛的執著,就可清楚明白;迷悟之間總是一線之隔,天壤之別。想要明心見性,於一切境界,莫起順逆;若有分別,內心便會矛盾相爭,日久之後,則成心病。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知正見,徒勞無功。

  

至道無難

  

所謂至道,就是到達究竟無上的菩提。如何才能究竟呢?無所障礙,方能究竟。《華嚴經》有四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禪門中直接了當的說:一切無礙。六祖爲弟子開示:「此法門中,無障無礙。」有所分別、執著,便成障礙;破除對待,不落兩邊,亦不執中道,便可通達無礙。

  

「至道無難」的意思,就是開悟不難、修道不難、成佛不難。諸位您是否會存疑?試想多少人修了許久,連門都找不到,更何況是明心見性,這豈不是在戲弄我們嗎?就如經上所言:「無所得。」既無所得,還修什麼?

  

事實上開悟真的不難,只是我們不願意,正所謂「執迷不悟」。譬如一個人放下之後,當下不就開悟了嗎?六祖大師要惠明法師:「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當他萬緣放下,就在那個當下,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任何人,只要明白這個道理,人人皆可見性成佛道。

  

那爲何放不下?

  

難道是自己沒有能力,還是資質駑鈍?是不明法義,或是不會修行?事實上不是沒有能力放下,而是「不願放下」。例如春節期間,是全家人團圓的日子,照理應在家過節,但爲何有人會去參加禪七?答案很簡單,只要放下,就可參與。又爲何有人無法去呢?莫非是他很忙,還是沒有休假?答案不難知道,只因放不下!

  

試問諸位:有其他的事情,比開悟重要,比解脫生死重要的嗎?難道死神來敲門時,我們可以說很忙,而不要去嗎?難道身外的一切,比生命的本質,還來得有價值嗎?修行之人,要老實面對自己的內在;不是沒有能力放下,而是不願放下。

  

總以爲還有時間,還沒享受夠。等到玩累了,不能再耗下去時,才心甘情願想要修行,這時已後悔莫及!不是墮落,就是輪迴去了。不知要再經過多久的時間,受多少的苦,才可重得人身,聞經聽法。

  

《法華經》雲:「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經中以盲龜浮木的比喻,來說明爲人的可貴。其意思爲,有一只盲眼的烏龜,在大海中漂流浮沈,想要上岸求救,可是茫茫大海,只有一根單孔的木頭,瞎了眼睛的烏龜,要在百年浮起一次的剎那,去找到那個孔,才可得救。這是多麼艱難的事,要想得人身,正如盲龜入孔,真是不易。

  

《法華經》又雲:「佛難得值,如優曇缽羅華。」雖人身難得,但要親見到佛陀,聽聞佛法,更是困難。佛陀應化來世間,就如優曇缽羅華,叁千年才開一次花,這表示佛難遇、法難聞,我們可以得人身,又可聽聞佛法,這是多麼可貴的事,怎能讓此良機流逝?古德雲:「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我們要好好把握當下,因爲人生無常呀!

  

  一般人常說:「等我有空,再修。」何謂有空?即是“我無聊時,再修。”爲何如此說呢?假如有空,則可能做其他事,而不會去修行。只有空閒時、無聊時才想修行,這樣的觀念對嗎?懂修行嗎?難道修行有時空的限製嗎?

  

  還有迷人說:「要找尋志同道合,來一起修行。」所謂志同道合,就是依賴的心態;嘴上說要修行,心中還是貪愛染著,不能離相修行。簡直「迷人口說」,我們到底要欺騙自己到何時!

  

將心靜下來,問自己到底要什麼?人生有哪一件事,是永恆不失的呢?這些無常的事,值得追逐嗎?處在得失之間,心不會掙紮痛苦嗎?唯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本質,才能永恆、清淨、自在。

  

若真要修行,就能體會到「至道無難」。大師沒有騙我們,是我們在騙自己,耽誤自己。您若認爲開悟很難,抱著這樣的觀念修下去,其結果是障礙自己,錯誤的知見,讓您不能悟道呀!

  

有僧人問趙州從諗禪師:「如果想成佛,該如何做?」禪師答:「幹麼這麼費力!」再問:「那不費力,該怎麼做?」禪師答:「不費力的話,就已經成佛了!」道本無難無易,心中妄起分別知見,故反而不知如何契入大道。費力是有爲,違反大道;不費力是無爲,順應大道,自然生活,一切無事,心中無事就是佛呀!

  

禪宗公案裏,有人一聞,當下頓悟,心得解脫;亦有多人,長年參究,仍未見性。有一僧人,總自認根器劣下,一日禪師問僧人:「漸修、頓悟,何者爲久?」僧人說:「漸修。」禪師再問:「漸修、頓悟,何者易退?」答:「漸修。」禪師開示:「修行首在信心!任何人皆可一念覺悟,即是頓悟;切勿自疑自障,此劣想於道無益,大丈夫當有悟道決心,方可荷擔如來家業。」僧人猛然驚醒,即時領受。

  

書上曾說:「人過半百仍未成就,此後就難以有成。」此話雖非真理,而是作者的人生閱歷,但絕大部分的人,皆是如此。沒有幾人,能像姜子牙這樣的幸運,到晚年遇到文王,才有成就;修行也是如此,不要一直拖延自己開悟的契機!耽誤到最後,只會退道,爲何呢?因爲不得不退道,這是必然的趨勢,我們必須有所警覺!

  

當自己不再懷疑,便可直契本源,而進入內在的心靈,此清淨莊嚴的世界,是不可思議,難以言表;當一個人進入之後,再走出來時,這外面的境界也會隨著轉變,已不是五濁惡世,而是清淨的極樂國土。

  

唯嫌揀擇

  

是什麼,讓心不清淨?因「分別」的緣故。所以大師要我們「唯嫌揀擇」。「唯」—唯有;「嫌」—嫌棄。唯有放下「揀擇」,放下分別、對立的心。人之所以不悟,是因爲時時刻刻在分別,分分秒秒在對待。

  

人因分別,而有上下,上尊下卑,上下故起對立;人因分別,而有貧富,富強貧弱,貧富故起對立;人因分別,而有善惡,善好惡壞,善惡故起對立;人因分別,而有彼此,彼疏此親,彼此故起對立……,人只要有分別,則必然永遠對立,一切紛爭、痛苦由此而生。

  

慧然禪師在臨濟義玄指導下開悟之後,來到仰山慧寂處。慧寂和尚問慧然禪師:「您如何稱呼?」慧然說:「我叫慧寂。」慧寂說:「不對!慧寂是我的名字,不是您的名字。」慧然說:「好吧!那我就叫慧然。」仰山慧寂大笑,不再多說什麼。

  

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萬物本來無名,因有故取其名。叫他東也可,稱他西也行,因爲一切盡是假名,又何必在意而執取此名。慧然禪師故意說自己爲“慧寂”,一下又說爲“慧然”,既然有無皆可互變,那名字轉換一下,又何妨呢?故仰山慧寂大笑,彼此相互契合。

  

聽到「不分別」,眾人就會起疑惑;分明就是不一樣,怎麼不分別?就像人的言行有好壞,表現有善惡,怎麼不分別?難道學佛之後,是非不分嗎!所謂「不分別」,不是事物不分,更非對一切現象的變化不清楚;而是處在各種境界,其內心不受影響。

  

《維摩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修行之人不是「不分別」,而是「善分別」。凡夫對境,則被境轉,在境上妄起分別揀擇;智者對境,則能轉境,善分別諸法相,能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夢幻泡影,故不被迷惑。要善用般若智慧去分別諸法相,才能產生妙用,此爲「能善分別諸法相」。

  

舉例來說,佛度眾生,能知眾生的根器,就是「善分別」;知道對方的條件,才可因材施教。不論對方程度好壞,身份地位高低,世尊總是有教無類。能知一切眾生,是智慧的展現;能度一切眾生,是慈悲的胸懷。這才是「善分別」的展現。

  

何謂「於第一義而不動」?六祖解釋:「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外境,而真性常自在。」我們接觸一切現象,因爲不知它是假相,所以染著於外境;若知「緣起」當下即是「性空」,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則心就不會執著,而能隨緣自在。

  

我們舉下例,花和盆來說明:

  一、就「相」來說:兩者外相雖是不同,但它們皆是因緣和合,請您好好觀察。花之所以會開,是因緣生;花之所以會謝,是因緣滅。盆之所以會成,是因緣生;盆之所以會壞,是因緣滅。其生滅變化的道理是一樣,所以我們見相而不執著,就叫做「無相」。

  

二、就「體」來說:花與盆從哪裏來?又往何處去?花與盆的本來,又是什麼?能來能去,就表示沒有障礙,若花本來不空,豈可隨著季節花開花謝呢?若盆子本來不空,怎可隨著製造而變大變小呢?故其體本空。當我們明白性空的真相,就能領悟到…

《信心銘-禅解 第一章 莫起分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