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信心铭-禅解 第一章 莫起分別

  

伍、本论內容

  

第一章 莫起分別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爭,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究竟的真理,不难领悟,只要放下分別、憎爱的执著,就可清楚明白;迷悟之间总是一线之隔,天壤之別。想要明心见性,於一切境界,莫起顺逆;若有分別,內心便会矛盾相爭,日久之后,则成心病。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知正见,徒劳无功。

  

至道无难

  

所谓至道,就是到达究竟无上的菩提。如何才能究竟呢?无所障碍,方能究竟。《华严经》有四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禪门中直接了当的说:一切无碍。六祖为弟子开示:「此法门中,无障无碍。」有所分別、执著,便成障碍;破除对待,不落两边,亦不执中道,便可通达无碍。

  

「至道无难」的意思,就是开悟不难、修道不难、成佛不难。诸位您是否会存疑?试想多少人修了许久,连门都找不到,更何况是明心见性,这岂不是在戏弄我们吗?就如经上所言:「无所得。」既无所得,还修什么?

  

事实上开悟真的不难,只是我们不愿意,正所谓「执迷不悟」。譬如一个人放下之后,当下不就开悟了吗?六祖大师要惠明法师:「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当他万缘放下,就在那个当下,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任何人,只要明白这个道理,人人皆可见性成佛道。

  

那为何放不下?

  

难道是自己没有能力,还是资质駑钝?是不明法义,或是不会修行?事实上不是没有能力放下,而是「不愿放下」。例如春节期间,是全家人团圆的日子,照理应在家过节,但为何有人会去参加禪七?答案很简单,只要放下,就可参与。又为何有人无法去呢?莫非是他很忙,还是没有休假?答案不难知道,只因放不下!

  

试问诸位:有其他的事情,比开悟重要,比解脱生死重要的吗?难道死神来敲门时,我们可以说很忙,而不要去吗?难道身外的一切,比生命的本质,还来得有价值吗?修行之人,要老实面对自己的內在;不是没有能力放下,而是不愿放下。

  

总以为还有时间,还没享受够。等到玩累了,不能再耗下去时,才心甘情愿想要修行,这时已后悔莫及!不是墮落,就是轮迴去了。不知要再经过多久的时间,受多少的苦,才可重得人身,闻经听法。

  

《法华经》云:「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经中以盲龟浮木的比喻,来说明为人的可贵。其意思为,有一只盲眼的乌龟,在大海中漂流浮沉,想要上岸求救,可是茫茫大海,只有一根单孔的木头,瞎了眼睛的乌龟,要在百年浮起一次的剎那,去找到那个孔,才可得救。这是多么艰难的事,要想得人身,正如盲龟入孔,真是不易。

  

《法华经》又云:「佛难得值,如优曇钵罗华。」虽人身难得,但要亲见到佛陀,听闻佛法,更是困难。佛陀应化来世间,就如优曇钵罗华,三千年才开一次花,这表示佛难遇、法难闻,我们可以得人身,又可听闻佛法,这是多么可贵的事,怎能让此良机流逝?古德云:「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当下,因为人生无常呀!

  

  一般人常说:「等我有空,再修。」何谓有空?即是“我无聊时,再修。”为何如此说呢?假如有空,则可能做其他事,而不会去修行。只有空閒时、无聊时才想修行,这样的观念对吗?懂修行吗?难道修行有时空的限制吗?

  

  还有迷人说:「要找寻志同道合,来一起修行。」所谓志同道合,就是依赖的心態;嘴上说要修行,心中还是贪爱染著,不能离相修行。简直「迷人口说」,我们到底要欺骗自己到何时!

  

將心静下来,问自己到底要什么?人生有哪一件事,是永恆不失的呢?这些无常的事,值得追逐吗?处在得失之间,心不会挣扎痛苦吗?唯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本质,才能永恆、清净、自在。

  

若真要修行,就能体会到「至道无难」。大师没有骗我们,是我们在骗自己,耽误自己。您若认为开悟很难,抱著这样的观念修下去,其结果是障碍自己,错误的知见,让您不能悟道呀!

  

有僧人问赵州从諗禪师:「如果想成佛,该如何做?」禪师答:「干么这么费力!」再问:「那不费力,该怎么做?」禪师答:「不费力的话,就已经成佛了!」道本无难无易,心中妄起分別知见,故反而不知如何契入大道。费力是有为,违反大道;不费力是无为,顺应大道,自然生活,一切无事,心中无事就是佛呀!

  

禪宗公案里,有人一闻,当下顿悟,心得解脱;亦有多人,长年参究,仍未见性。有一僧人,总自认根器劣下,一日禪师问僧人:「渐修、顿悟,何者为久?」僧人说:「渐修。」禪师再问:「渐修、顿悟,何者易退?」答:「渐修。」禪师开示:「修行首在信心!任何人皆可一念觉悟,即是顿悟;切勿自疑自障,此劣想於道无益,大丈夫当有悟道决心,方可荷担如来家业。」僧人猛然惊醒,即时领受。

  

书上曾说:「人过半百仍未成就,此后就难以有成。」此话虽非真理,而是作者的人生阅歷,但绝大部分的人,皆是如此。没有几人,能像姜子牙这样的幸运,到晚年遇到文王,才有成就;修行也是如此,不要一直拖延自己开悟的契机!耽误到最后,只会退道,为何呢?因为不得不退道,这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必须有所警觉!

  

当自己不再怀疑,便可直契本源,而进入內在的心灵,此清净庄严的世界,是不可思议,难以言表;当一个人进入之后,再走出来时,这外面的境界也会隨著转变,已不是五浊恶世,而是清净的极乐国土。

  

唯嫌拣择

  

是什么,让心不清净?因「分別」的缘故。所以大师要我们「唯嫌拣择」。「唯」—唯有;「嫌」—嫌弃。唯有放下「拣择」,放下分別、对立的心。人之所以不悟,是因为时时刻刻在分別,分分秒秒在对待。

  

人因分別,而有上下,上尊下卑,上下故起对立;人因分別,而有贫富,富强贫弱,贫富故起对立;人因分別,而有善恶,善好恶坏,善恶故起对立;人因分別,而有彼此,彼疏此亲,彼此故起对立……,人只要有分別,则必然永远对立,一切纷爭、痛苦由此而生。

  

慧然禪师在临济义玄指导下开悟之后,来到仰山慧寂处。慧寂和尚问慧然禪师:「您如何称呼?」慧然说:「我叫慧寂。」慧寂说:「不对!慧寂是我的名字,不是您的名字。」慧然说:「好吧!那我就叫慧然。」仰山慧寂大笑,不再多说什么。

  

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万物本来无名,因有故取其名。叫他东也可,称他西也行,因为一切尽是假名,又何必在意而执取此名。慧然禪师故意说自己为“慧寂”,一下又说为“慧然”,既然有无皆可互变,那名字转换一下,又何妨呢?故仰山慧寂大笑,彼此相互契合。

  

听到「不分別」,眾人就会起疑惑;分明就是不一样,怎么不分別?就像人的言行有好坏,表现有善恶,怎么不分別?难道学佛之后,是非不分吗!所谓「不分別」,不是事物不分,更非对一切现象的变化不清楚;而是处在各种境界,其內心不受影响。

  

《维摩经》云:「能善分別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修行之人不是「不分別」,而是「善分別」。凡夫对境,则被境转,在境上妄起分別拣择;智者对境,则能转境,善分別诸法相,能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梦幻泡影,故不被迷惑。要善用般若智慧去分別诸法相,才能產生妙用,此为「能善分別诸法相」。

  

举例来说,佛度眾生,能知眾生的根器,就是「善分別」;知道对方的条件,才可因材施教。不论对方程度好坏,身份地位高低,世尊总是有教无类。能知一切眾生,是智慧的展现;能度一切眾生,是慈悲的胸怀。这才是「善分別」的展现。

  

何谓「於第一义而不动」?六祖解释:「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外境,而真性常自在。」我们接触一切现象,因为不知它是假相,所以染著於外境;若知「缘起」当下即是「性空」,当处出生,隨处灭尽,则心就不会执著,而能隨缘自在。

  

我们举下例,花和盆来说明:

  一、就「相」来说:两者外相虽是不同,但它们皆是因缘和合,请您好好观察。花之所以会开,是因缘生;花之所以会谢,是因缘灭。盆之所以会成,是因缘生;盆之所以会坏,是因缘灭。其生灭变化的道理是一样,所以我们见相而不执著,就叫做「无相」。

  

二、就「体」来说:花与盆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花与盆的本来,又是什么?能来能去,就表示没有障碍,若花本来不空,岂可隨著季节花开花谢呢?若盆子本来不空,怎可隨著製造而变大变小呢?故其体本空。当我们明白性空的真相,就能领悟到…

《信心铭-禅解 第一章 莫起分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